第91章 辨識脈象,初窺門徑
字數:5341 加入書籤
第91章:辨識脈象,初窺門徑
晨光透過藥廬的木窗,在地麵投下斑駁的光影。岐伯坐在草席上,手腕輕搭在竹製的脈枕上,神情平和地看著軒轅:“今日開始,你要學切脈。這脈象,如同山間的溪流,有時湍急,有時平緩,有時深邃,有時淺顯,需用心體會方能辨其奧秘。”
軒轅屏住呼吸,眼神專注地看著岐伯的手腕。他早已聽說,脈象是窺探人體內部狀況的窗口,醫者通過手指感知脈搏的跳動,便能知曉氣血的盛衰、病邪的深淺。可當岐伯示意他伸手嚐試時,他的指尖卻有些發顫。
“莫慌。”岐伯的聲音帶著安撫的力量,“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攏,輕輕按在寸、關、尺三個部位。力道要由輕至重,先浮取,再中取,最後沉取,感受不同層麵的脈動。”
軒轅依言將手指放在岐伯的腕上,指尖傳來清晰的跳動。那跳動規律而有力,像春日裏穩健擂動的鼓點,每一次起伏都帶著沉穩的節奏。他忍不住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氣息擾亂了這微妙的感知。
“說說看,你感受到了什麽?”岐伯問道,目光中帶著期許。
軒轅眉頭微蹙,仔細回味著指尖的觸感:“像是……像是清晨的山澗流水,不急不緩,每一次湧動都很均勻,帶著一種……一種充盈的力道。”
岐伯微微頷首:“這是平脈,常人如此,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你再試試這個。”他說著,從藥簍裏取出一株幹枯的草藥,遞給軒轅,“這是‘枯桑’,性寒涼,你含一片在舌下,片刻後再感受。”
軒轅依言將枯桑放入口中,一股清苦的涼意順著舌尖蔓延開,很快便滲入喉嚨。不過片刻,他再將手指搭在岐伯腕上,竟發現那原本穩健的脈象似乎變得略快了些,力道也輕了幾分,像是被寒風拂過的水麵,泛起了細碎的漣漪。
“此刻的脈象,是不是多了幾分浮滑?”岐伯問道。
“是!”軒轅眼中閃過一絲興奮,“就像水流遇到了小石子,稍微變了方向,跳動也比剛才急了些。”
“這便是寒邪初侵之象。”岐伯解釋道,“枯桑性寒,入體後會短暫擾動氣血,脈象便會隨之變化。醫者診脈,便是要從這細微的變化中,推斷出體內正邪的消長。”他頓了頓,又道,“你再自己感受一下自身的脈象,對比看看。”
軒轅連忙將手指搭在自己的腕上,指尖傳來的跳動比岐伯剛才的平脈稍顯急促,帶著年輕人特有的蓬勃氣勁,像是夏日裏奔騰的溪流,充滿了活力。他心中一動,原來不同人的脈象竟有如此明顯的差別。
接下來的幾日,軒轅便整日沉浸在對脈象的揣摩中。他先是反複在岐伯和自己身上練習,感受不同狀態下脈象的變化——晨起時的平和、勞作後的急促、進食後的飽滿、饑餓時的微弱……每一種變化都讓他覺得新奇又深奧。
可當岐伯帶他去見第一位病人時,他才發現自己所學不過是皮毛。那是一位常年咳嗽的老翁,麵色蒼白,氣息短促。軒轅按照岐伯所教,將手指輕搭在老翁腕上,卻隻感受到一片微弱而散亂的跳動,像是即將幹涸的池塘裏,斷斷續續泛起的水泡。
“這……這是什麽脈象?”軒轅抬頭看向岐伯,眼神中帶著困惑。他明明記住了岐伯所說的“浮沉遲數”,可麵對這複雜的脈象,卻全然不知該如何歸類。
岐伯示意他讓開,自己為老翁診脈,片刻後說道:“此為虛脈,氣血虧虛,肺陰不足。你看他咳嗽日久,耗傷肺氣,脈象便會如此微弱無力。”他看向軒轅,“診脈不僅要靠手指的觸感,還要結合病人的神色、氣息、症狀,方能全麵判斷。”
軒轅默默點頭,將老翁的症狀與脈象記在心裏。他發現,自己之前隻是機械地記憶脈象的特點,卻忽略了病症與脈象之間的關聯,難怪會手足無措。
接下來的日子,岐伯開始讓軒轅接觸更多的病人。有腹痛難忍的農婦,其脈象沉而有力,像是被巨石壓住的暗流,洶湧卻難以顯現;有高熱不退的孩童,脈象浮而急促,如同燒開的沸水,躁動不安;還有心悸失眠的獵手,脈象細而紊亂,像是風中搖擺的蘆葦,毫無定數。
軒轅每天都把病人的脈象和症狀一一記錄在竹簡上,晚上便在燈下反複揣摩。可越是深入學習,他越覺得迷茫。有時兩個症狀相似的病人,脈象卻截然不同;有時脈象相近,病因卻大相徑庭。他常常對著竹簡上的記錄苦思冥想,直到深夜仍毫無頭緒。
這日傍晚,軒轅又因一個疑難脈象而愁眉不展。那是一位中年婦人,時而畏寒,時而發熱,脈象時快時慢,毫無規律可言。他翻遍了自己記錄的竹簡,卻找不到相似的案例,不由得有些沮喪。
岐伯見他愁容滿麵,便帶著他來到藥廬外的小溪邊。此時正是傍晚,溪水因白日的日曬而變得溫暖,水流平緩,波光粼粼。岐伯指著溪水道:“你看這溪水,此刻是不是很平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軒轅點頭:“是,像極了平脈。”
“那你再看那邊。”岐伯指向溪流上遊,那裏有幾塊巨石橫亙在水中,水流撞擊在石頭上,激起層層浪花,流速也明顯加快,“那裏的水流,是不是像極了實脈?”
“確實!”軒轅眼前一亮,“湍急而有力,和那腹痛農婦的脈象很像。”
岐伯又指向一處水草叢生的地方,溪水在草叢間蜿蜒穿行,流速緩慢,甚至有些停滯不前:“此處的水流,又像什麽脈象?”
“像是……像是虛脈。”軒轅遲疑著說道,“微弱而遲緩,和那咳嗽老翁的脈象相似。”
岐伯微微一笑:“脈象如水流,遇石則急,遇阻則緩,遇枯則竭,遇豐則盈。人體亦是如此,氣血在體內運行,若遇病邪阻滯,脈象便會變得沉澀;若病邪在表,氣血奮起抗爭,脈象便會浮而數;若氣血虧虛,無力推動,脈象便會虛而弱。”
他蹲下身,伸手掬起一捧溪水:“你感受這水流的力道,輕一點,再輕一點……”
軒轅學著岐伯的樣子,將手放入溪水中。起初,他能感受到水流從指縫間滑過的力道,清晰而直接。可當他放鬆手指,讓觸感變得更加細膩時,竟感受到了水流中細微的波動——那是水分子相互撞擊產生的震顫,是溪水與河床摩擦產生的微弱阻力。
“這就像診脈時的浮取與沉取。”岐伯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浮取時,你能感受到氣血在體表的流動,判斷病邪是否在表;沉取時,你能探知氣血在體內深處的狀態,了解髒腑的虛實。但無論浮取還是沉取,都需用心感受,不能放過任何一絲細微的變化。”
軒轅恍然大悟。他之前診脈時,總是急於判斷脈象的種類,卻忽略了去感受脈象背後氣血運行的狀態,就像隻看到了溪水的表麵,卻沒察覺到水下的暗流與礁石。
“可是,”軒轅仍有困惑,“為何有些病人的脈象如此複雜,時快時慢,時強時弱呢?”
岐伯站起身,指著遠處的山巒:“你看那山間的溪流,有時會因天降暴雨而猛漲,有時會因久旱無雨而枯竭,有時會因季節更替而變化。人體的氣血也是如此,受情緒、飲食、氣候等諸多因素影響,脈象自然會有變化。所謂‘脈無定體,應證而變’,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就像你今日遇到的那位中年婦人,她時而畏寒,時而發熱,是正邪相爭、陰陽失調之象,脈象自然會時快時慢。這時候,你不能隻盯著脈象的快慢,還要結合她的症狀,判斷正邪的消長,方能找到病因。”
軒轅茅塞頓開,心中的迷霧仿佛被溪水衝刷而過,變得清澈明朗。他再次想起那位中年婦人的脈象,之前隻覺得雜亂無章,此刻想來,那每一次快慢強弱的變化,或許都是正邪在體內相互抗爭的體現。
接下來的日子,軒轅改變了學習方法。他不再死記硬背脈象的特點,而是帶著理解去感受每一位病人的脈象。他會先仔細觀察病人的神色、姿態,詢問他們的症狀、飲食、作息,然後再靜下心來,用手指去聆聽氣血在體內的“訴說”。
他漸漸能從那微弱的跳動中,分辨出更多的細節:有的脈象如按琴弦,緊繃而有力,那是肝氣鬱結之象;有的脈象如盤走珠,圓滑而流暢,那是痰濕內蘊之征;有的脈象如刀刮竹,艱澀而不暢,那是瘀血阻滯之兆。
一日,一位獵人被抬到藥廬。他在狩獵時被野獸撞擊了胸部,此刻胸痛難忍,呼吸困難。軒轅為他診脈,感受到一種急促而散亂的脈象,像是狂風中的燭火,隨時可能熄滅。
“這是……危脈?”軒轅心中一緊,抬頭看向岐伯。
岐伯點了點頭,神色凝重:“氣血逆亂,肺氣受阻,需立刻施針疏導。”他取出石針,快速刺入獵人胸前的幾個穴位。片刻後,獵人的呼吸漸漸平穩下來,脈象也變得規整了些。
軒轅在一旁仔細觀察,心中對脈象的敬畏又深了一層。他意識到,脈象不僅能反映病情,更能預示生死,作為醫者,稍有不慎便可能延誤病情,釀成大禍。
隨著時間的推移,軒轅的診脈技術日漸精進。他能從嬰兒微弱的脈象中,判斷其是否健康;能從老者遲緩的脈象中,察覺其髒腑的虛損;甚至能從孕婦的脈象中,感受到腹中胎兒的活力。
這日,岐伯讓軒轅獨立為一位病人診脈開方。那是一位患了風寒的青年,頭痛身痛,惡寒無汗。軒轅為他診脈,感受到浮緊而有力的脈象,如同被寒風凍結的溪流,雖有力量卻流動不暢。
“此為風寒束表之象,當用發汗解表之法。”軒轅沉吟片刻,開出了一劑由麻黃、桂枝、杏仁等草藥組成的藥方。
岐伯看了藥方,點了點頭:“脈證相符,用藥得當。看來,你對脈象的理解,已經初窺門徑了。”
軒轅心中湧起一陣喜悅,這是他第一次獨立診脈開方得到岐伯的認可。但他並沒有驕傲,他知道,脈象的世界博大精深,自己所掌握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夕陽西下,軒轅坐在溪邊,看著緩緩流淌的溪水,心中思緒萬千。他想起了山洞裏的石刻,那些神秘的經絡線條似乎與脈象有著某種隱秘的聯係。或許,當他真正掌握了脈象的奧秘,便能解開石刻中的玄機。
他低頭看向自己的手指,指尖仿佛還殘留著不同脈象的觸感。那些或強或弱、或快或慢的跳動,不僅僅是氣血的流動,更是生命的韻律。而他,正通過這指尖的感知,一步步走進生命的奧秘之門。
想知道軒轅何時能完全掌握脈象的奧秘?他又會如何解開山洞石刻的玄機?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