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學習針灸,初試牛身

字數:3761   加入書籤

A+A-


    第97章:學習針灸,初試牛身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終南山的藥廬周圍已彌漫著草藥的清香。軒轅捧著那卷從山洞裏拓印下來的石刻圖,指尖輕輕拂過那些交錯縱橫的線條,心中滿是敬畏與疑惑。自那日岐伯點破這些線條便是人體的“經絡”,他便日夜揣摩,卻總覺得隔著一層薄霧,看不真切。
    “這些線條如山川河流,貫通全身,”岐伯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手裏拿著幾枚打磨光滑的石針,石針的尖端銳利卻不張揚,透著溫潤的光澤,“氣血在其中流轉,若遇阻塞,便生疾病。針灸之術,便是以針通經,引氣歸正。”
    軒轅轉過身,目光落在石針上,又看了看岐伯手腕處隱約可見的血管,喉結不自覺地滾動了一下。他想起部落裏有人被野獸抓傷後,巫醫用骨針放血,那血腥的場麵至今讓他心悸。“師父,這針……刺入體內,人不會痛嗎?”
    岐伯笑了,眼角的皺紋如溝壑般舒展開:“針入皮肉,怎會無痛?但痛有不同。若刺中穴位,那痛如蟻噬,轉瞬即逝;若刺偏了,便是鑽心之痛,還會傷及無辜。”他將一枚石針遞到軒轅手中,“你摸摸這針,它雖硬,卻也有分寸。醫者之手,既要穩,也要柔。”
    軒轅接過石針,指尖傳來冰涼的觸感,針身光滑如玉,尖端卻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銳利。他深吸一口氣,腦海裏浮現出石刻圖上的“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如星鬥中的北辰,統領諸經。可當他看向不遠處正在反芻的老黃牛時,握著石針的手還是微微發顫。
    這頭老黃牛是藥廬附近農戶寄養的,前幾日誤食了有毒的草料,雖被岐伯用草藥救回性命,卻落下了頭搖不止的毛病,時而還會焦躁地用犄角撞樹。農戶說,若是治不好,便隻能殺了吃肉。岐伯卻說:“這牛的病根在腦,氣血逆亂,正好讓你試試手。”
    “它的百會穴,與人體位置相似,就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岐伯指著黃牛的頭頂,那裏的毛發稀疏,能看到皮膚下微微起伏的輪廓,“你先找準位置,再凝神定氣,將針緩緩刺入,三分即可,不可過深。”
    軒轅點點頭,蹲在黃牛身旁。老黃牛似乎察覺到了什麽,停下反芻,用渾濁的眼睛看了他一眼,喉嚨裏發出低沉的嗚咽。追風不知何時湊了過來,用腦袋蹭了蹭軒轅的胳膊,仿佛在給他鼓勁。軒轅拍了拍追風的頭,再次握緊石針,目光死死盯住岐伯所說的位置。
    他想起自己練習切脈時,岐伯讓他摸溪流感受水流急緩,說脈象如水流,需用心體會。如今這穴位,是否也如隱於山林的小徑,需用手去“聽”它的存在?他伸出手指,輕輕按在黃牛頭頂,那裏的皮膚溫熱,隨著呼吸微微起伏。他閉起眼睛,試圖從觸感中找到一絲與別處不同的“氣感”。
    片刻後,他睜開眼,定了定神,將石針的尖端對準方才按壓的位置,手腕微微用力。石針剛刺入半分,老黃牛突然猛地一甩頭,“哞”地一聲長嘶,前蹄不安地刨著地麵。軒轅手一抖,石針瞬間偏了方向,斜斜地紮進了旁邊的皮肉裏。
    “糟了!”軒轅慌忙想拔針,卻被岐伯按住了手。
    岐伯示意他別動,仔細觀察黃牛的反應。隻見老黃牛煩躁地晃著腦袋,鼻子裏噴出粗氣,竟比之前更加焦躁。“你看,”岐伯輕聲道,“這便是刺偏了。偏離穴位,不僅無效,還會驚擾氣血,加重不適。”他握住軒轅的手,引導著將石針緩緩拔出,“拔針也要慢,若用力過猛,會帶起皮肉,更痛。”
    石針拔出的瞬間,黃牛頭頂留下一個細小的血點。軒轅看著那血點,臉頰發燙,心裏像被什麽東西堵住了,悶得發慌。“師父,我太笨了。”
    “誰初學不是如此?”岐伯拿起另一枚石針,親自示範,“你看,進針時,手腕要像飛鳥點水,輕快而準。”他的手指穩如磐石,石針在陽光下劃過一道微光,“噗”的一聲輕響,便沒入了黃牛頭頂的皮膚,深度不多不少,正好三分。
    奇異的是,這次老黃牛隻是抖了抖耳朵,並沒有劇烈掙紮,反而安靜了些許,連搖頭的頻率都慢了下來。
    岐伯拔出針,對軒轅說:“再試一次。記住,心不靜,手就不穩;手不穩,針就不準。你不是在刺牛,是在引氣。”
    軒轅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他想起自己在山洞裏臨摹石刻時的專注,想起辨認草藥時的細心,想起追風受傷時他為其包紮的輕柔。漸漸地,耳邊黃牛的喘息聲、林間的鳥鳴聲都仿佛遠去了,他的世界裏隻剩下指尖的觸感和那枚冰涼的石針。
    再次睜眼時,他的目光清澈而堅定。他重新找準位置,手指輕輕按壓,感受著皮膚下那一絲微弱的搏動——仿佛石刻圖上的線條在此處有了生命。這一次,他沒有猶豫,手腕微沉,石針如流星墜地,穩穩地刺入了預定的深度。
    沒有劇烈的掙紮,隻有老黃牛一聲輕微的哼唧,隨後,它晃了晃腦袋,竟慢慢安靜下來,開始低頭啃食腳邊的青草,之前那種焦躁不安的神態消失了大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成了!”軒轅心中一喜,猛地抬頭看向岐伯,眼裏閃著興奮的光。
    岐伯臉上露出讚許的笑容:“不錯,這一針雖生澀,卻準了。記住這種感覺——不是用眼睛看,是用心去‘找’。穴位如人,你尊重它,它便回應你。”
    接下來的半個月,軒轅每天都來給老黃牛紮針。起初,他還是會偶爾刺偏,有時紮得深了,黃牛會痛得跳起來;有時角度不對,針紮進去毫無反應。但他從不氣餒,每次刺偏後,都會仔細回想哪裏出了問題,再對照石刻圖反複琢磨。
    他發現,牛的百會穴雖然位置與人體相似,但因為頭骨厚度不同,進針的角度需要稍作調整;而且黃牛情緒緊張時,穴位周圍的肌肉會收緊,這時便要先輕撫它的脖頸,等它放鬆了再下針。這些細微的差別,都是書本和石刻圖上沒有的,隻能靠一次次實踐去摸索。
    有一次,他紮完針後,老黃牛突然用腦袋蹭了蹭他的肩膀,像是在表達感謝。那一刻,軒轅忽然明白了岐伯說的“醫道在仁心”——無論是人還是牲畜,病痛都是一樣的,醫者的善意,它們都能感受到。
    半個月後,老黃牛的頭搖症狀徹底消失了,變得溫順而健壯。農戶來接它時,看到黃牛精神抖擻的樣子,激動得給軒轅和岐伯磕了好幾個頭,說要送他們一捆剛收的粟米。
    軒轅婉拒了農戶的好意,心裏卻比得了什麽都開心。他站在藥廬前,望著終南山連綿的山巒,手裏摩挲著那幾枚石針。他知道,自己在針灸之路上才剛剛起步,前方還有無數穴位、無數經絡等著他去探索。
    但他不再害怕了。因為他明白,醫術不是憑空而來的魔法,而是在一次次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是在對生命的敬畏中生出的智慧。
    這時,追風叼著一株草藥跑了過來,放在軒轅腳邊。軒轅低頭一看,竟是一株“安神草”,正是上次他給伏羲部落首領之子用的那種。他笑了笑,彎腰撿起草藥,心裏忽然冒出一個念頭:若是有一天,部落裏再有人患病,他是否也能像岐伯那樣,用這小小的石針,驅散病痛的陰霾?
    這個念頭剛冒出來,就被他壓了下去。現在還不是想這些的時候,他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他轉身看向藥廬,岐伯正在裏麵整理竹簡,陽光透過窗欞,在他身上鍍上了一層金邊。軒轅握緊了手中的石針,大步走了進去。他知道,下一個挑戰,已經不遠了。
    想知道軒轅何時能在人身上施針?他將遇到什麽棘手的病例?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