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辭別岐伯,贈醫典

字數:3834   加入書籤

A+A-


    第103章:辭別岐伯,贈醫典
    夜色像一塊浸了墨的麻布,緩緩覆蓋住終南山的峰巒。藥廬裏的油燈跳動著,將岐伯與軒轅的影子投在土牆之上,忽長忽短,如同此刻兩人心中翻湧的情緒。
    軒轅望著案上那卷沉甸甸的竹簡,指腹輕輕摩挲著粗糙的竹麵,上麵還殘留著岐伯指尖的溫度。他喉頭動了動,幾次想開口,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從踏入這片山林起,近三年的時光如溪水流淌,那些跟著岐伯辨識草藥的清晨、在藥圃裏揮汗除草的午後、圍坐在火堆旁探討病理的夜晚,此刻都像走馬燈似的在眼前輪轉。
    “師父,”軒轅終於打破沉默,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沙啞,“明日天一亮,我便動身。”
    岐伯正用石杵研磨著草藥,聞言動作頓了頓,抬起頭來。他的目光落在軒轅臉上,那雙看透了歲月風霜的眼睛裏,沒有不舍,反倒帶著幾分欣慰。“想好了?”
    “嗯。”軒轅重重點頭,“離家已近三年,不知爹娘是否安好,部落裏又是否太平。那日聽逃難的人說北方不寧,我心裏總懸著一塊石頭。”他說著,想起臨行前母親附寶為他縫補行囊時紅著的眼眶,想起父親少典拍著他肩膀說“好男兒當誌在四方”時的鄭重,心口便像被什麽東西揪緊了。
    岐伯放下石杵,走到案邊,將那卷竹簡推到軒轅麵前。竹簡用細麻繩捆著,上麵刻著三個字——《黃帝內經》。這名字是岐伯昨日傍晚定下的,當時他望著窗外的星空,對軒轅說:“醫道如黃帝馭世,需知陰陽調和、萬物相生,便叫這個名字吧。”
    “這是我畢生所學,”岐伯的聲音平緩卻帶著千鈞之力,“從草木性味到經絡走向,從診脈之法到針灸要義,還有這些年對天地人三者關聯的琢磨,都在裏麵了。”他頓了頓,又道,“不過你要記住,這隻是‘初稿’。”
    軒轅愣住了:“初稿?”
    “對,初稿。”岐伯拿起一根竹簡,指著上麵密密麻麻的刻字,“醫道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死理。我年輕時以為掌握了百草特性便能治百病,後來才發現,人有老少強弱,病有表裏虛實,就連同一種草藥,長在山南與山北,藥性都有細微差別。”他看向軒轅,眼神銳利如鷹,“你走的路還長,將來定會遇到我沒見過的病症,發現我沒試過的療法,到那時,便把你的心得補進去。”
    軒轅捧著竹簡,隻覺得它重逾千斤。這哪裏是一卷醫書,分明是一位醫者對後人的期許與托付。他想起剛拜師時,自己連最普通的“柴胡”與“前胡”都分不清,是岐伯耐心地讓他看葉片的紋路、聞根莖的氣味,甚至帶著他在雨中觀察兩種草藥的生長狀態。有一次為了弄清一種毒草的解藥,岐伯竟親自嚐了那毒草,險些昏迷三日。
    “師父,”軒轅站起身,對著岐伯深深一拜,額頭幾乎觸到地麵,“弟子謹記您的教誨。此生定當以醫道濟世,絕不辜負您的傳授。”
    岐伯扶起他,忽然笑了:“還記得你剛來時,連給病牛下針都手抖?”
    軒轅也跟著笑了,臉頰微微發燙。他確實沒忘,第一次在病牛身上練習針灸時,心裏總想著“這一針下去會不會讓牛更痛苦”,結果手抖得像秋風中的落葉,連紮了三次都偏了穴位。是岐伯按住他的手,教他“心無旁騖,意隨針走”,還說“醫者要有仁心,卻不能有怯心,否則如何能臨危不亂?”
    “如今你已能獨當一麵了。”岐伯的目光掃過軒轅腰間的石刀,那是少典臨別時所贈,刀刃已被磨得鋒利無比,“隻是歸途遙遠,江湖險惡,除了醫術,防身的本事也不能丟。”他轉身從牆角取過一個布包,遞給軒轅,“這裏麵是我炮製的幾種藥膏,有止血的,有解毒的,還有一種能讓野獸聞之退避的,你且帶著。”
    軒轅接過布包,入手沉甸甸的,打開一看,裏麵整齊地放著十幾個陶瓶,每個瓶身上都用炭筆做了標記。他鼻子一酸,想說些感謝的話,卻見岐伯又從藥簍裏拿出一株草藥。那草藥葉片呈卵形,邊緣帶著細鋸齒,根莖處滲出淡淡的黃色汁液。
    “這是‘續斷’,”岐伯道,“你之前問過我,為何它能治筋骨斷裂。你看它的根莖,即便被折斷,斷麵處也能很快生出新的須根,如同人之筋骨,雖斷卻能接續。醫道也是如此,即便遇到難題,隻要肯鑽研,總有接續之路。”
    軒轅將“續斷”小心地收好,心裏像被什麽東西填滿了。他知道,師父說的不僅是草藥,更是在教他如何麵對前路的坎坷。
    這時,門外傳來輕輕的扒門聲,追風搖著尾巴鑽了進來。它如今已長成一隻矯健的狼,通身的毛油光水滑,隻是在軒轅和岐伯麵前,依舊像隻溫順的小狗。它似乎知道軒轅要走,用腦袋蹭著軒轅的褲腿,喉嚨裏發出低低的嗚咽聲。
    “追風也跟著你吧。”岐伯摸了摸追風的腦袋,“它通人性,又熟悉山林,路上能給你做個伴,也能幫你警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追風像是聽懂了,立刻直起身子,用鼻尖頂了頂軒轅的手,仿佛在說“我會保護主人”。
    夜色漸深,油燈的光暈在牆上晃動。岐伯又細細叮囑了些路上該注意的事項,從如何根據星辰辨別方向,到如何在陌生的山林裏找到可食用的果實,甚至連遇到山洪時該往高處的哪一側躲避,都一一交代清楚。軒轅聽得認真,時不時點頭應和,心裏明白,這些都是岐伯用幾十年的山林經驗換來的智慧。
    天快亮時,軒轅收拾好了行囊。除了岐伯贈的醫典和藥膏,他還帶上了自己這幾年記錄的草藥圖譜,以及那塊從山洞裏拓下來的石刻草圖。他將這些東西小心地裹在麻布包裏,背在肩上,分量不輕,卻讓他心裏無比踏實。
    追風早已等在門外,見軒轅出來,立刻興奮地圍著他轉了兩圈。東方的天際已泛起魚肚白,晨霧像輕紗似的籠罩著山林,空氣裏彌漫著草木與泥土的清香。
    岐伯送軒轅到藥廬外的路口,那裏有一棵老鬆樹,樹幹粗壯,枝葉如蓋。三年前,軒轅就是在這棵樹下第一次見到岐伯,當時他正背著受傷的追風,又累又餓,幾乎要栽倒在地。
    “師父,您請回吧。”軒轅再次躬身行禮。
    岐伯揮了揮手,目光望向遠方的山巒:“去吧。記住,醫道不止於藥石,更在於人心。你若能守住那份救人的初心,走到哪裏都不會迷路。”
    軒轅深深看了岐伯一眼,將這句話牢牢刻在心裏。他轉身,帶著追風踏上了歸途。走了幾步,他忍不住回頭,隻見岐伯依舊站在老鬆樹下,身影在晨霧中顯得有些模糊,卻像一座山似的安穩。
    “師父多保重!”軒轅對著那個身影喊了一聲,聲音在山穀裏回蕩。
    岐伯沒有回應,隻是緩緩抬起手,揮了揮。
    軒轅不再猶豫,轉身大步向前走去。晨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他腳下投下斑駁的光影。追風緊隨其後,不時抬頭看看他,又警惕地望向四周。肩上的醫典隨著他的腳步輕輕晃動,仿佛在提醒他肩上的責任。
    他知道,前路或許會有風雨,會有險阻,但他的心裏裝著師父的教誨,裝著家人的期盼,裝著對醫道的執著。這一路,他不僅要回到家鄉,更要帶著這份沉甸甸的知識,去麵對未知的挑戰。
    風從山林深處吹來,帶著一絲涼意,卻也吹起了軒轅的衣角,像一麵小小的旗幟,指引著他前行的方向。那卷《黃帝內經》在晨光中泛著淡淡的光澤,仿佛預示著一段新的傳奇,正要拉開序幕。
    想知道軒轅歸途會遇到怎樣的波折?《黃帝內經》中又藏著哪些能改變部落命運的智慧?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