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重返岐山,再求教誨

字數:3551   加入書籤

A+A-


    第121章:重返岐山,再求教誨
    晨曦穿透終南山的薄霧,將岐伯的藥廬籠罩在一片淡金色的光暈裏。軒轅站在藥廬前的青石板上,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懷中那卷沉甸甸的竹簡——裏麵是他這些時日整理的醫案,從神農部落的沼澤腐蟲病,到聯盟士兵的箭傷感染,密密麻麻記了三十餘則。身後,追風不安地用鼻尖蹭著他的衣角,似是察覺到主人心中的忐忑。
    “進來吧。”藥廬的木門“吱呀”一聲開了,岐伯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麻布長衫,手裏還拿著一株剛采來的蒼術,葉片上的露珠順著紋路滾落,在門檻邊暈開一小片濕痕。他的眼神依舊清亮,掃過軒轅風塵仆仆的身影時,嘴角泛起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軒轅喉頭微動,躬身行禮:“師父,弟子回來了。”這聲“師父”喚得自然,比當年辭行時的“先生”多了幾分親近與敬重。
    岐伯側身讓他進屋,藥廬裏彌漫著熟悉的藥香,比記憶中更濃鬱些。靠牆的木架上擺滿了陶罐,標簽上的字跡是新添的,想來這幾年又收了不少新藥。屋中央的石案上,攤著一幅尚未完成的經絡圖,線條比山洞石刻上的更精細,旁側還標注著細小的符號。
    “坐。”岐伯指了指石案旁的蒲團,自己則將蒼術掛在屋簷下的橫杆上,“看你這樣子,不是來敘舊的。”
    軒轅在蒲團上坐下,將懷中的竹簡小心地放在案上,推到岐伯麵前:“弟子籌建醫廬,想讓聯盟的子弟都能學些醫道,可越整理醫案,越覺自己所學淺薄。就說那沼澤腐蟲病,弟子雖用蒼耳、苦參治好了表症,卻不知這腐蟲為何偏在春夏滋生?還有戰場上的箭傷,為何同樣的清創之法,有人七日愈合,有人卻總流膿水?”
    他一口氣問了十幾個問題,語速越來越快,額角滲出細汗。這些疑惑在籌建醫廬時愈發清晰——他教弟子辨識草藥,卻講不清“為何蒼耳能解毒”;他讓眾人學習隔離之法,卻道不明“為何潔淨能防瘟疫”。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傳承,終究是空中樓閣。
    岐伯拿起竹簡,沒有翻看,反而指著石案上的經絡圖:“你看這‘手太陰肺經’,從胸口貫到指尖,與你山洞裏見的石刻比,少了哪幾處拐點?”
    軒轅一怔,凝神細看。圖中從“中府”到“少商”的線條流暢,確實比石刻少了兩處突兀的折角。他忽然想起當年在山洞臨摹時,總覺得那兩處拐點生硬,如今對照岐伯的圖,才恍然:“是……是腋下與肘部的兩處?弟子當年以為是刻工失誤。”
    “非也。”岐伯取過石筆,在拐點處各點了一點,“人體經絡如流水,遇阻則彎,遇空則暢。石刻是古法,把氣血在骨縫處的滯澀也畫了出來,而這圖是給初學者看的,需先明其主幹,再究細節。”他放下石筆,目光落在軒轅臉上,“學醫如觀水,先見江河奔湧,再察支流曲直。你如今遇到的困惑,不是學得少,是鑽得還不夠深。”
    軒轅心頭一震,想起籌建醫廬時,阿木曾問他:“先生,為何麻黃能發汗?”他當時隻說“此物性烈”,現在想來,這和“石刻有拐點”的回答又有何異?
    “師父,弟子想知道‘所以然’。”軒轅抬頭時,眼神亮得驚人,“為何辛味能發散?為何苦寒能清熱?為何同樣的藥,對這人有效,對那人卻無用?”
    岐伯拿起那株剛掛好的蒼術,遞到他麵前:“你聞。”
    軒轅依言深吸,一股辛辣中帶著微苦的氣味鑽入鼻腔,刺激得鼻尖發癢。“這氣味……比尋常蒼術烈些。”
    “此株長在向陽的石縫裏,受了三年風霜,”岐伯道,“同是蒼術,長在陰溝裏的氣味淡,隻能祛濕;長在石縫裏的氣味烈,還能散寒。你說,這是為何?”
    軒轅默然。他知道生長環境影響藥性,卻從未想過“為何”。
    “天地有陰陽,草木有性情。”岐伯將蒼術放回架上,緩緩道,“向陽者多陽剛,能散寒;背陰者多陰柔,能清熱。辛味屬陽,故能發散;苦味屬陰,故能沉降。這便是‘所以然’。”
    他走到木架前,取下一個貼著“黃芪”標簽的陶罐,倒出幾粒淡黃色的種子:“就說你困惑的箭傷愈合,有人氣虛,血行無力,再好的清創藥也難收口,需加這黃芪補氣,方能助肉生長。人有強弱,藥有偏性,配伍如調陰陽,哪有一成不變的道理?”
    軒轅的手指在案上的經絡圖上輕輕點著,那些曾經看不懂的符號,此刻仿佛活了過來。他想起母親附寶的肺虛之症,用潤肺草藥時加了些溫補的生薑,效果果然更好——這不就是師父說的“調陰陽”嗎?
    “那腐蟲……”
    “腐蟲喜濕惡燥,春夏陽氣升發,濕地鬱熱,正好滋生。”岐伯打斷他,語氣平淡卻字字清晰,“你用石灰驅之,是借陽燥克陰濕;用蒼耳敷之,是取其辛散之性,破蟲毒之鬱。看似兩法,實則一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軒轅隻覺腦中轟然一聲,像是有層窗戶紙被捅破了。他之前治病,靠的是經驗與記憶,如今聽岐伯一講,才明白這些法子背後藏著共通的道理——順應天地陰陽,調和人體偏性。
    “弟子明白了。”他起身再拜,這次腰彎得更低,“醫廬不僅要教‘如何治病’,更要講‘為何這樣治’。”
    岐伯頷首,將那卷經絡圖卷起來,遞給他:“這是我近年補全的《經絡考》,你拿去看。還有,”他從裏屋取出一個更陳舊的木箱,打開時,裏麵竟是十幾卷竹簡,“這些是我早年記下的《藥性辨》,從陰陽五行講到五味歸經,你若能參透,便知‘所以然’並非難事。”
    軒轅接過木箱,入手沉重,不僅是竹簡的重量,更是其中承載的智慧。他忽然想起當年在山洞裏臨摹石刻時,指尖那陣奇異的麻感——或許那時,這陰陽之理就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師父,醫廬建成後,弟子想請您去講講經絡之學。”
    岐伯望著窗外,終南山的雲霧正慢慢散去,露出青黑色的山脊。“等你把這《藥性辨》講給弟子們聽明白,我再去。”他轉過身,目光落在追風身上,老狼正趴在門邊打盹,“它倒是比你沉穩。”
    軒轅笑了,連日來的焦慮一掃而空。他知道,這次回來,不僅是為了求答案,更是為了找到傳承醫道的根基。這根基,不在草藥的多少,不在醫案的厚薄,而在這看似簡單的“陰陽”二字裏。
    三日後,軒轅辭別岐伯。臨行前,岐伯將那株石縫裏采的蒼術給他帶上:“醫道如登山,每一步都要踩實。你要建醫廬,先讓弟子們明白‘陰陽’二字,再談其他。”
    軒轅將蒼術小心地收進行囊,與《藥性辨》放在一起。追風跟在他身後,步伐輕快了許多。下山的路依舊崎嶇,但他每一步都走得篤定——他知道,醫廬的石基該如何奠基了。
    那麽,帶著《藥性辨》與《經絡考》回到聯盟的軒轅,會如何向弟子們講解“陰陽”之理?在籌建醫廬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因觀念不同引發的阻礙?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