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五味之首嚐"辛"味
字數:3637 加入書籤
第123章:五味之首嚐"辛"味
晨曦透過岐山密林的枝葉,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點。軒轅跟著岐伯來到一處背風的山坳,這裏的岩石上擺著七八種采來的草藥,葉片、根莖、果實形態各異,空氣中彌漫著混雜的草木氣息。
“昨日你已見識了‘椒’的形態,”岐伯拿起一株結著小紅果的灌木枝條,果實上還沾著晨露,“今日,我們從‘味’入手,這是識藥的另一把鑰匙。”他將枝條遞到軒轅麵前,“你先嚐嚐這椒果的粉末。”
軒轅從腰間解下石臼,取了三枚椒果放進去,用石杵細細研磨。果皮被壓碎時,一股強烈的辛辣氣味立刻竄了出來,嗆得他忍不住打了個噴嚏。站在一旁的追風也警覺地豎起耳朵,往後退了兩步,喉嚨裏發出低低的嗚咽聲。
“這氣味便帶著‘辛’性的征兆。”岐伯笑道,“你撚一點粉末嚐嚐,注意,隻需舌尖沾少許。”
軒轅依言撚起一點棕紅色的粉末,小心翼翼地碰了碰舌尖。刹那間,一股灼熱感從舌尖炸開,像有一小團火在口腔裏燃燒,緊接著,這股熱流順著喉嚨往下竄,穿過胸腔,竟一路蔓延到四肢百骸。不過片刻功夫,他的額頭就滲出了細密的汗珠,連後背的麻布衣衫都微微發潮。
“如何?”岐伯看著他的反應,眼神裏帶著期許。
軒轅咂了咂嘴,舌尖的灼痛感還未消退,卻覺得渾身的毛孔都舒展開來,連日趕路的疲憊似乎也消散了些。“辛辣無比,”他如實說道,“但吞下後,身子裏像有暖流在走,很舒服。”
“這便是‘辛’味的特性。”岐伯蹲下身,指著地上的草藥一一介紹,“辛味藥多有發散、行氣之效,如這椒果,尋常調味時放少許,能驅散體內的寒氣;若是受了風寒,頭痛身重,用辛味藥煎湯喝,能讓人出汗,把寒氣隨汗排出去。”
他拿起另一株葉片細長、邊緣帶鋸齒的草藥,莖葉間開著淡紫色的小花:“這是‘荊芥’,你聞聞。”
軒轅湊近聞了聞,一股清涼中帶著微辛的氣味鑽入鼻腔,不像椒果那般濃烈,卻同樣能讓人精神一振。“也有辛味,但更清透些。”
“不錯。”岐伯點頭,“辛味也有強弱之分。椒果之辛偏溫熱,荊芥之辛偏清涼,但其‘發散’的本性是相通的。比如有人傷風感冒,若是怕冷無汗,用椒果配伍;若是發熱頭痛,用荊芥更宜,這便是同味異用的道理。”
軒轅若有所思地看著石臼裏的椒粉:“昨日在神農部落,您說椒可‘溫中散寒’,今日嚐過其味,才真正明白這四個字的意思。那灼熱感,想必就是‘散寒’的力量。”
“正是如此。”岐伯拿起一塊平滑的石板,用石筆蘸著草木汁寫下一個“辛”字,“五味之中,‘辛’為首位,因其能開能散,如春日破冰,能讓鬱結的氣血流通起來。你記著,凡辛味藥,多能治‘鬱’‘滯’之症——氣鬱則脹痛,血滯則瘀阻,寒凝則疼痛,都可用辛味藥疏通。”
他忽然話鋒一轉,神情變得嚴肅:“但辛味藥如烈火,用得不當便會傷津耗氣。你方才隻嚐了少許便出汗,若是多吃,怕是要口幹舌燥、心慌乏力了。”岐伯從背簍裏取出一個水囊,遞給軒轅,“喝點水簌簌口,我們再試一味。”
軒轅喝了兩口山泉水,口腔裏的灼痛感漸漸平息,但那股暖意仍在四肢縈繞。他看著石板上的“辛”字,忽然想起部落裏那位常年咳嗽的老嫗,她總說胸口發悶,像堵著一團東西,莫非就是岐伯說的“氣鬱”?若是用辛味藥幫她疏通,會不會有效?
“在想什麽?”岐伯看出他的走神。
“我想起部落裏一位長輩,”軒轅如實說道,“她咳嗽時總說胸口悶,不知可否用辛味藥?”
岐伯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能舉一反三,很好。但需知,辛味藥雖能行氣,卻也可能加重咳嗽,尤其是幹咳無痰者。”他指著一株葉片厚實、葉麵有絨毛的草藥,“這是‘細辛’,辛味濃烈,能通鼻竅、止頭痛,但若用在咳嗽患者身上,需配伍潤肺的藥,否則燥性傷肺,反會加重病情。”
他讓軒轅取來細辛的根莖,斷麵呈黃白色,嚼之同樣辛辣,卻帶著一股奇異的麻味,舌尖像被無數細小的針輕輕紮著。“這麻味便是‘辛’之過烈的表現,”岐伯道,“此藥用量需極輕,如米粒大小即可,多則可能讓人呼吸困難,這便是‘過則為害’。”
軒轅心中一凜,連忙將細辛的特性記在竹簡上,特意用紅土標出“用量宜輕”四個字。他忽然明白,昨日岐伯讓他臨摹石刻經絡圖時,為何反複強調“氣血如水流,過疾則傷堤”——藥性與氣血運行,竟有這般相通的道理。
“再嚐嚐這個。”岐伯遞過來一顆褐色的種子,形狀橢圓,外殼堅硬。軒轅敲開外殼,裏麵的種仁呈黃白色,嚼碎後,一股辛辣中帶著芳香的味道在口中彌漫,比椒果溫和,比荊芥醇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茴香’,”岐伯道,“辛溫之性,能溫養脾胃,若是吃了生冷食物,腹痛腹瀉,用它煮水喝,效果極好。你看,同是辛味,椒果偏走全身散寒,茴香則專入脾胃溫養,這便是‘同味不同歸’。”
他蹲在石板前,用石筆在“辛”字下方畫出三個分支:“辛味藥按歸經不同,各有側重——或走表散風寒,或入裏溫髒腑,或行氣通經絡。你需在品嚐時細細體會那股辛熱之氣的走向,是停在胸口,還是沉入腹中,或是竄向四肢,這便是判斷歸經的訣竅。”
軒轅閉上眼睛,回憶方才嚐過的幾種辛味藥:椒果的熱流遍及全身,荊芥的清涼停在頭麵,茴香的暖意聚在腹部,細辛的麻感竄向鼻腔……果然如岐伯所說,各有側重。他睜開眼時,看向那些草藥的目光已然不同——它們不再是沉默的草木,而是帶著各自“性情”的生靈。
“師父,”軒轅忽然問道,“昨日在沼澤邊,您讓用蒼耳和苦參治紅疹,蒼耳的刺是否也屬‘辛’性?”
岐伯撫須而笑:“你觀察得很細。蒼耳子味辛、苦,性溫,確實有辛味藥的發散之性,能祛風止癢,但其苦味更重,故以燥濕為主,辛味為輔。這便是五味常相兼,需辨主次。”他指著地上的草藥,“世間純一味的藥材極少,多是兩味或三味相兼,如‘辛甘’‘辛苦’‘辛鹹’,辨藥時需分清主次,方能用得精準。”
說話間,一陣山風吹過,帶來遠處溪流的潺潺水聲。岐伯站起身,望著密林深處:“五味是藥之性情,而性情需在實踐中印證。再過幾日,我們去看看山腳下的村落,那裏近日有不少人受了風寒,正好用今日所學的辛味藥試試。”
軒轅低頭看著石板上的“辛”字,以及旁邊標注的“發散、行氣、溫通”,忽然覺得這簡單的筆畫裏藏著無窮的奧秘。他將研磨好的椒粉小心地裝入陶罐,貼身收好——這不僅是一味藥材,更是他打開“五味”之門的鑰匙。
追風不知何時湊了過來,用鼻子嗅了嗅石臼裏殘留的椒粉,忽然打了個噴嚏,逗得軒轅和岐伯都笑了起來。陽光穿過枝葉,照在軒轅手中的竹簡上,那些記錄著藥性的字跡仿佛也染上了辛味的暖意,在光影中微微顫動。
那麽,軒轅將如何在村民身上印證辛味藥的功效?他又會遇到哪些需要用辛味藥治療的病症?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