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苦口良藥識"苦"性
字數:3991 加入書籤
第125章:苦口良藥識"苦"性
晨霧還未散盡,岐伯已帶著軒轅踏入那片潮濕的溝穀。腳下的泥土軟黏,混雜著腐葉的氣息,每走一步都要格外用力,生怕陷進泥沼裏。軒轅緊握著腰間的石刀,刀刃上還沾著晨露,映出他專注的神情——自從重返岐山,他便將每一次隨師采藥都視作難得的教誨,不敢有絲毫懈怠。
“你看那邊。”岐伯的聲音打破了溝穀的寂靜,他指向不遠處一叢半掩在蕨類植物中的草本。那植物約莫半人高,莖稈纖細卻挺拔,頂端綴著幾朵細碎的淡黃色小花,花瓣薄得像蟬翼,在微風中輕輕顫動。葉片呈披針形,邊緣帶著細密的鋸齒,葉麵上滾動的露珠順著紋路滑落,滴在泥土裏,暈開一小片深色的印記。
軒轅快步走上前,蹲下身仔細觀察。一股奇特的氣味鑽入鼻腔,不算難聞,卻帶著一種清冽的衝勁,像是雨後山林裏石頭的味道,又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澀意。他伸手想觸摸葉片,卻被岐伯按住了手腕。
“先別急著碰,”岐伯的眼神帶著幾分鄭重,“此草名為‘芩’,你且記住它的模樣——葉片對生,莖有縱棱,花開黃白,多生於陰濕溝穀。最關鍵的是它的根。”說著,他從背上取下小鋤頭,小心翼翼地撥開芩草周圍的泥土。
泥土被一點點刨開,露出埋藏在地下的根莖。那根呈圓錐形,表麵黃棕色,布滿了扭曲的縱紋,像是老人臉上的皺紋。岐伯用鋤頭輕輕一撬,根莖便從泥土中脫離出來,帶著濕漉漉的泥屑。他將根莖上的泥土拂去,遞到軒轅麵前:“你聞聞。”
軒轅湊過去,一股比葉片濃烈數倍的氣味撲麵而來,清冽中帶著明顯的苦澀,像是咀嚼過未成熟的野果,舌尖仿佛已經感受到那種刺激。他皺了皺眉,這氣味與之前認識的棘果甘甜、椒葉辛辣截然不同,帶著一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疏離感。
“這便是黃芩的根,入藥的關鍵所在。”岐伯將根莖掰斷,斷麵呈現出黃白色,中心有一圈淡淡的棕色環紋,斷麵處滲出少量黏性的汁液,很快便在空氣中氧化成淺褐色。“你嚐嚐,隻需一小口。”
軒轅猶豫了一下。自從上次誤采毒草險些出事,他對“嚐藥”便多了幾分謹慎。但看著岐伯鼓勵的眼神,他還是接過一小塊根莖,用牙齒輕輕咬下一點。
刹那間,一股極強烈的苦味在口腔中炸開,像是有無數細小的針在刺舌尖,又像是吞了一口黃連水,苦得他眉頭瞬間擰成一團,舌根發麻,連喉嚨都泛起灼熱的痛感。他下意識地想吐出來,卻被岐伯用眼神製止了。
“忍住,細細體會。”岐伯的聲音沉穩有力。
軒轅強忍著苦澀,將那小塊根莖慢慢咀嚼。苦味如同潮水般湧遍口腔,順著喉嚨往下滑,所過之處都留下一種冰涼的澀意。奇怪的是,最初的劇烈苦味過後,喉嚨深處竟漸漸升起一絲清涼,像是有股寒氣在驅散著什麽,讓他之前因趕路而泛起的燥熱感消退了不少。
“怎麽樣?”岐伯見他臉色稍緩,問道。
“太苦了,”軒轅咂咂嘴,那苦味似乎還殘留在舌尖,“苦得讓人難以下咽,但……咽下去之後,反倒覺得喉嚨裏清爽了些。”
岐伯點點頭,眼中露出讚許的神色:“說得好。黃芩味苦,性寒,這便是它的本性。苦味能降能泄,寒性能清熱,所以它最擅於清除體內的濕熱。”他指著溝穀周圍的環境,“你看這地方潮濕多水,陽光難至,最易滋生濕熱,而黃芩生於此處,仿佛就是為了克製這種邪氣而生。”
軒轅恍然大悟,他想起部落裏那些患了濕熱病症的族人——他們往往渾身乏力,大便黏膩,皮膚上還會生出紅疹,瘙癢不止。之前他隻用些簡單的草藥外敷,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這麽說,黃芩能治這些病症?”
“正是。”岐伯將剩餘的黃芩根收好,“若有人因濕熱引發咳喘,痰黃黏稠,或是皮膚紅腫潰爛,用黃芩配伍其他草藥,往往能藥到病除。隻是這苦味實在難耐,故有‘苦口良藥’之說。”他頓了頓,又道,“但苦寒之藥,不可多用久用,否則會損傷脾胃,就像這溝穀的濕寒會凍傷草木一樣。”
軒轅默默記下,手指在竹簡上快速刻著:“黃芩,味苦性寒,生於陰濕溝穀。根入藥,能清熱燥濕,治濕熱咳喘、皮膚瘡瘍。忌久用,恐傷脾胃。”刻完,他又補充了一幅簡單的圖畫,畫出黃芩的葉片、花朵和根莖的形態,尤其著重勾勒出斷麵的環紋——這是岐伯強調的辨識要點。
“你可知為何要讓你親嚐其味?”岐伯看著他認真的樣子,忽然問道。
軒轅抬起頭,想了想說:“是為了讓我記住它的苦味,進而理解它的藥性?”
“不盡然。”岐伯搖搖頭,“親嚐是為了體會‘苦’與‘效’的關聯。醫道講究‘性味歸經’,苦味對應的是清熱、瀉火、燥濕,這些功效往往能治療急症重症,就像這黃芩,雖苦卻能解濕熱之毒,救人於危難。但若醫者未曾親身體驗過這份苦,又怎能理解患者服藥時的艱難?又怎能在用藥時把握分寸,既除病邪,又不傷正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番話讓軒轅心頭一震。他之前嚐藥,隻想著記住性味功效,卻從未想過其中還藏著對患者的體恤。他想起自己為幼弟退燒時,弟弟喝藥時皺著的眉頭;想起瘟疫期間,族人喝下苦澀湯藥時強忍著的表情。原來,醫者親嚐百草,不僅是為了識藥,更是為了懂得患者的感受,從而在用藥時多一份謹慎與慈悲。
“弟子明白了。”軒轅的聲音帶著幾分鄭重,“醫道不僅是技術,更是仁心。”
岐伯欣慰地笑了:“能悟到這層,才算真正入門。走,前麵還有幾味草藥,皆是苦味,你且再細細體會。”
他們繼續往溝穀深處走去。越往裏走,濕氣越重,石壁上布滿了青苔,不時有水滴從岩縫中滲出,滴落在水窪裏,發出清脆的聲響。軒轅的麻布褲腳早已被露水打濕,貼在腿上,冰涼的感覺順著皮膚蔓延開來,但他卻毫不在意,注意力全在周圍的草木上。
不多時,他們又發現了幾株苦味草藥。一種是葉片卵形、根莖肥大的“苦參”,其味比黃芩更苦,卻能殺蟲止癢,治皮膚頑癬;另一種是長在石縫中的“龍膽草”,葉片細長如劍,味苦如膽汁,卻是瀉肝降火的良藥。軒轅一一品嚐,每一次苦味都帶來新的衝擊,也讓他對“苦”的理解愈發深刻——苦味雖難咽,卻如利刃般能斬斷病邪,隻是這利刃需由醫者小心掌控,方能既除病灶,又護肌體。
走到溝穀盡頭,那裏有一處小小的水潭,潭水清澈見底,倒映著頭頂的枝葉。軒轅掬起一捧水漱口,想衝淡口中的苦味,卻發現那苦味早已滲入味蕾,不是清水能輕易洗去的。
“這苦味會伴隨你一陣子了。”岐伯看著他的舉動,笑道,“也好,讓你時時記著,良藥雖苦,卻承載著救人的希望。”
軒轅望著水潭中自己的倒影,又看了看竹簡上關於黃芩、苦參、龍膽草的記錄,忽然覺得口中的苦味似乎不再那麽難以忍受。他想起神農部落那些因濕熱而痛苦的族人,想起聯盟中可能正被急症折磨的病患,手中的竹簡仿佛變得沉甸甸的——上麵不僅是草藥的知識,更是無數生命的期待。
“師父,”軒轅抬起頭,眼神堅定,“請再教弟子如何配伍這些苦味草藥,如何讓它們既能發揮藥效,又能讓患者更容易接受。”
岐伯看著他眼中的光芒,知道這次重返岐山的目的已經達到。他點點頭,指著水潭邊的一叢甘草:“你看那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若將少量甘草與黃芩同煮,便能稍稍減輕苦味,又不影響藥效。這便是配伍的智慧——既用其長,又補其短。”
陽光終於穿透枝葉,灑在水潭上,波光粼粼。軒轅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挺拔,他手中的竹簡上,關於“苦”的記錄又多了幾行,而他心中對醫道的理解,也隨著那份揮之不去的苦味,愈發深刻、愈發清晰。
那麽,軒轅還會在這溝穀中發現哪些奇特的苦味草藥?他又能從這些苦味中領悟到何種更深層的醫道智慧?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