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鮮品幹品功效異
字數:3712 加入書籤
第136章:鮮品幹品功效異
清晨的藥圃沾著露水,軒轅蹲在生薑地旁,手裏捏著兩塊根莖——一塊是剛從土裏刨出的鮮薑,帶著濕潤的泥土氣息,表皮嫩黃,掐開一點,汁液清亮,辛辣中帶著清爽;另一塊是掛在屋簷下曬幹的幹薑,表皮皺縮發黑,像飽經風霜的老人手背,掰開來,斷麵呈棕黃色,湊近聞,辣味沉鬱厚重,少了鮮薑的那份水靈。
“這兩者看似同源,藥性卻差得遠呢。”岐伯不知何時站在他身後,手裏也拿著一片鮮薑和一塊幹薑,“你且各取一點,分別煮水嚐嚐。”
軒轅連忙起身,取來兩個陶釜,各盛半釜清水,分別放入等量的鮮薑末和幹薑末。火塘裏的柴火燒得正旺,水汽很快氤氳起來,帶著不同的薑香——鮮薑的氣息飄得遠,聞著就讓人鼻尖微癢,想打噴嚏;幹薑的氣息卻像沉在鍋底,悶悶地往上冒,鑽進鼻腔裏,帶著一股暖暖的力道。
“嚐嚐這個。”岐伯先端起鮮薑煮的水,遞到軒轅麵前。
軒轅吹了吹,小心抿了一口。辛辣味瞬間在舌尖炸開,順著喉嚨往下滑,像一道細小的火線,惹得他喉頭一動,忍不住咳嗽了兩聲。但片刻後,那股辣味就散了,額頭和後背竟微微滲出些細汗,身上的困乏似乎也被這股熱流衝散了些。“先生,這水喝著雖辣,卻很清爽,喝完身上鬆快,像……像被風吹過一樣。”
岐伯笑了:“說得好。鮮薑性微溫,味辛,最善解表散寒。就像剛起的風寒,身上發冷、流清涕,喝上一碗鮮薑水,發點汗,病邪就隨汗出去了。它的辛散之力是往外走的,像春日的風,能把體表的寒氣吹跑。”
這時,幹薑水也煮好了。岐伯又端給他:“再嚐嚐這個。”
軒轅接過陶碗,幹薑水的顏色比鮮薑水深些,呈淺棕色。他喝了一口,這次的辣味來得更緩,卻更持久,像一團溫火,在胃裏慢慢燒起來,暖意從肚臍周圍往外擴散,連帶著四肢都漸漸熱了。但這熱並不灼人,反而很舒服,像是在寒冷的冬夜裏,裹上了一層厚實的獸皮。“這個辣得不衝,但後勁足,喝下去,肚子裏暖暖的,連手腳都不涼了。”
“這就是幹薑的性子。”岐伯點點頭,自己也喝了一口幹薑水,“它經過日曬,水分去了大半,辛散之力收了,溫陽之力卻聚了起來。不像鮮薑那樣往外走,而是往內守,專門溫煦脾胃。若是有人吃了生冷,肚子疼、拉肚子,或是胃裏總泛著涼氣,喝碗幹薑水,比鮮薑水管用得多。”
軒轅捧著兩個陶碗,反複對比著:“這麽說,鮮薑像衝鋒的士兵,專攻體表的寒氣;幹薑像守城的老將,專護內裏的陽氣?”
“正是這個道理。”岐伯讚許地看著他,“你再想想,若是遇到風寒感冒,又兼有肚子疼,該怎麽用?”
軒轅略一思索:“是不是可以鮮薑、幹薑同用?鮮薑散體表之寒,幹薑溫內裏之陽?”
岐伯撫須而笑:“孺子可教。醫道靈活,不拘一格。但更重要的是明白‘炮製改變藥性’的理——鮮品多偏於發散、清利,像薄荷、蘆根,新鮮的用起來,清熱解表的力道更足;幹品經過晾曬,水分減少,藥性變得醇厚內斂,更偏於溫補、收澀,像艾葉、五味子,曬幹後,溫經、斂汗的功效才顯出來。”
正說著,藥廬外傳來一陣咳嗽聲,一個年輕族人捂著胸口走進來,臉色發白,嘴唇發青,說話時帶著濃濃的鼻音:“先生,我……我昨夜守獵,淋了點雨,今早起來就頭疼、怕冷,還老咳嗽,胸口發悶。”
岐伯讓他坐下,摸了摸他的額頭:“有些低熱。軒轅,你說該用鮮薑還是幹薑?”
軒轅看了看族人的症狀,怕冷、頭疼,是風寒在表;但他又咳嗽、胸口悶,像是寒氣也入了裏。他想起剛才的思路,答道:“用鮮薑解表散寒,再少加一點幹薑溫肺,如何?”
岐伯點頭:“可以試試。取三錢鮮薑,一錢幹薑,再加點蔥白,一起煮水給他喝。”
軒轅連忙按方取藥,蔥白帶著須根,洗幹淨切段,和薑一起下鍋。不一會兒,藥香就飄了出來,比單純的薑水更豐富些。族人喝完藥,裹著草席在火堆旁躺了半個時辰,果然開始出汗,醒來後說頭疼輕了,也不那麽怕冷了,咳嗽也順了些。
“這就是鮮薑和幹薑配伍的妙處。”岐伯對軒轅道,“但你記住,若是遇到純粹的內裏虛寒,比如老人常年胃寒,吃不下飯,手腳冰涼,那就得用幹薑,甚至要把幹薑再炒一炒,變成炮薑,溫陽之力更專;若是外感風寒初起,就用鮮薑,見效快。用反了,不僅無效,還可能耽誤病情。”
接下來的幾日,軒轅專門做了個試驗。他找了兩個症狀相似的風寒患者,一個用鮮薑水治療,另一個用幹薑水治療。結果,用鮮薑水的患者當天就出汗退熱,兩天後基本痊愈;而用幹薑水的患者,雖然胃裏舒服了些,但頭疼、怕冷的症狀緩解得很慢,最後還是加了鮮薑才好利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還發現,鮮薑和幹薑的用法也不同。鮮薑多用來煮水、煎湯,或是作為菜肴的調料,做菜時放幾片,既能去腥,又能散寒;而幹薑則更多用於複方配伍,和人參、白術搭配,能溫補中氣;和附子搭配,能回陽救逆,治療那些陽氣虛脫、手腳冰涼、脈細如絲的危重症。
“你看這幹薑,”一日,岐伯拿著一塊幹薑,對著陽光照,“它經過晾曬,失去了水分,卻凝聚了太陽的陽氣。所以它的溫性,是從內裏往外透的,能補能守。而鮮薑帶著露水,得的是陰氣滋養,所以它的辛散,是往外走的,能散能清。”
軒轅忽然想起自己部落裏的老人們,冬天總愛用幹薑煮羊肉湯喝,喝完整個人都暖烘烘的,能抗住嚴寒;而夏天淋雨了,家裏人就會趕緊切幾片鮮薑,和紅糖一起煮水,喝完發發汗,就不容易生病。原來這都是祖輩傳下來的智慧,隻是自己以前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他把這些發現一一記在竹簡上,還畫了兩幅圖:一幅是鮮薑,旁邊標注“性微溫,味辛,解表散寒,用於風寒感冒初起,煎湯或作調料”;另一幅是幹薑,旁邊寫著“性熱,味辛,溫中散寒,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多入複方”。他還特意用紅筆在旁邊批注:“同一植物,鮮幹有別,用時需辨表裏虛實。”
這天傍晚,藥圃裏的鮮薑又成熟了,幾個弟子正在采收,歡聲笑語飄進藥廬。軒轅看著那些剛出土的鮮薑,帶著泥土的芬芳,再看看屋簷下掛著的一串串幹薑,像黑色的珍珠,忽然明白了岐伯說的“醫道源於自然”——哪怕是一塊小小的薑,順應它的生長規律,根據它的形態變化來使用,就能發揮出不同的功效。
“先生,”軒轅拿起一塊鮮薑和一塊幹薑,對岐伯說,“我以前隻知道草藥能治病,現在才明白,怎麽用、用什麽形態的藥,比藥本身更重要。”
岐伯望著遠處的山影,夕陽正給山巒鍍上一層金邊:“是啊,用藥如用兵,不僅要知其材,更要知其變。鮮與幹,不過是變化中的一種,往後你還會遇到更多——生用與炮製,生曬與烘焙,酒浸與醋泡……每一種變化,都藏著古人的智慧,也等著你來發現。”
軒轅握著兩塊薑,掌心被它們的暖意包裹著。他知道,這看似簡單的鮮與幹之別,隻是他醫道路上的一個小台階,但正是這一個個小台階,會引著他走向更深邃的醫理世界。
那麽,除了生薑與幹薑,還有哪些草藥的鮮品與幹品功效差異巨大?軒轅又會如何通過實踐,領悟更多炮製與藥性的奧秘?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