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花葉根莖各有用

字數:4655   加入書籤

A+A-


    第137章:花葉根莖各有用
    晨曦透過歧山密林的枝葉,在地上灑下斑駁的光影。軒轅背著藥簍,緊隨在岐伯身後,指尖還殘留著昨日炮製甘草的甘澀氣息。前幾日辨識單味草藥的性味時,他總覺得每種藥材的功效像是散落在地上的石子,雖能撿起,卻難串聯成路。直到今早岐伯說要講解“一株草木的全身之能”,他才隱約意識到,自己對草藥的認知或許還停留在“見葉不見樹”的階段。
    “你看這株桑。”岐伯在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前停下腳步。樹幹粗壯,樹皮呈灰褐色,溝壑縱橫,像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枝條上掛滿了卵形的葉片,邊緣帶著細密的鋸齒,葉麵泛著健康的濃綠;葉間還點綴著細小的青白色花朵,藏在葉腋間,不細看幾乎難以發現;而離地麵較近的枝條上,掛著幾顆青綠色的小果實,正是尚未成熟的桑葚。
    軒轅圍著桑樹轉了一圈,藥簍裏還裝著昨日采的桑葉,是他按岐伯的囑咐在清晨帶露采摘的。“師父,這桑葉能疏散風熱,昨日您教過的。”他指著葉片說道,指尖輕輕拂過葉背的絨毛,那絨毛柔軟卻帶著韌勁,像一層細密的鎧甲。
    岐伯點點頭,伸手折下一根較細的枝條。枝條呈青褐色,表麵光滑,帶著淡淡的草木清香。“你再看這桑枝。”他將枝條遞給軒轅,“取當年生的嫩枝,切片曬幹,你試試它的性味。”
    軒轅接過桑枝,先湊近聞了聞,氣味比桑葉清淡,卻多了一絲木質的沉穩;他用牙齒輕輕咬了一下,木質部堅硬,汁液微苦,咽下去後,竟覺得手臂有些發麻,隨即又湧上一股輕微的暖意,像是有氣流在關節間緩緩遊走。“這……”他有些驚訝,“味道雖苦,卻不像黃芩那般苦寒,反而帶點溫性,而且咽下後,胳膊的關節處有種舒展感。”
    “不錯。”岐伯讚許地看了他一眼,“桑枝性平,味微苦,最善通利關節。若是有人因風寒濕邪導致胳膊腿屈伸不利,用桑枝煮水外洗或內服,往往能見效。你昨日幫那位老獵戶處理風濕痹痛時,若在藥方裏加些桑枝,他晨起時僵硬的手腕或許能活動得更靈便些。”
    軒轅心中一動,昨日那位獵戶說手腕轉動時總像有根筋被扯著,他當時隻用了祛風散寒的草藥,卻沒考慮到“通利”這一層。原來同一株樹上的葉與枝,功效竟能如此互補——桑葉像一陣清風,能吹散體表的風熱;桑枝則像一把溫柔的鑿子,能疏通關節的阻滯。
    “再看這樹皮。”岐伯用隨身攜帶的石刀在樹幹上輕輕刮下一小塊外層的老皮,露出裏麵黃白色的內皮。“這桑白皮,需剝取根皮,去除粗皮,曬幹後使用。”他將樹皮遞給軒轅,“你嚐嚐。”
    軒轅這次不敢大意,先聞氣味,桑白皮的氣味比桑葉、桑枝都要淡,甚至帶著點土腥味;放入口中咀嚼,味道微甘,隨後泛起一絲澀意,咽下去後,喉嚨到胸口都有種清涼的通透感,像是堵住的水渠被疏通了一般。“這味道甘中帶澀,入喉後很清爽,像是能帶走體內的濕熱?”
    “正是。”岐伯撫著樹幹,聲音裏帶著對草木的敬意,“桑白皮味甘性寒,能清肺平喘、利水消腫。若是有人咳喘時痰黃粘稠,或是下肢水腫、按之凹陷不起,用桑白皮配伍其他藥材,便能清熱利水,讓多餘的水汽從尿中排出。”他頓了頓,指著樹下濕潤的泥土,“你看桑樹喜濕潤,卻不耐水澇,它的根能將多餘的水分從土壤中吸走,這特性不正與桑白皮利水的功效相呼應嗎?”
    軒轅望著樹下的泥土,果然比周圍的土地更幹燥些。他忽然想起前幾日學習“生長環境定藥性”時的感悟,植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似乎也將這種“適應之力”融入了自身的性味中。桑葉迎向陽光,便有了疏散風熱的輕盈;桑枝支撐枝葉,便有了通利關節的韌性;桑白皮深埋地下吸收水分,便有了利水消腫的通透。這哪裏是零散的功效,分明是一株桑樹在與自然相處時,凝練出的“全身本領”。
    “還有這個。”岐伯指向枝條上的青果,“這是桑葚,等成熟後會變成紫黑色,味甘多汁。”他摘下一顆稍大的青桑葚,“現在還未成熟,味道酸澀,成熟後則甘甜。你記住,桑葚味甘,性寒,能滋補肝腎、養血生津。若是有人肝腎不足導致頭暈目眩,或是血虛引起的麵色蒼白,吃些桑葚或用其煮水,能起到補益之效。”
    軒轅將這些功效一一記在竹簡上,筆尖劃過竹片的“沙沙”聲在林間格外清晰。他看著竹簡上的字跡:桑葉——疏散風熱;桑枝——通利關節;桑白皮——利水消腫;桑葚——滋補肝腎。這四個短句像四顆串在繩上的珠子,忽然讓他明白了岐伯為何要從“一株草木”講起。
    “師父,”他放下竹簡,目光再次投向桑樹,葉片在風中輕輕搖曳,像是在向他點頭,“您是說,同一株植物的不同部位,就像部落裏的不同族人,各有擅長,能應對不同的病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岐伯笑了,眼角的皺紋在晨光中舒展成溫暖的溝壑:“你能想到這點,便不算白學。一株桑樹,葉、枝、皮、果,看似各成部分,實則都是這棵樹生命的延續。就像一個部落,有人擅長狩獵,有人精於耕種,有人懂得製陶,合在一起才能讓部落安穩。用藥也是如此,有時需桑葉的輕散,有時需桑枝的通利,有時需桑白皮的清利,有時需桑葚的補益,甚至有時需要幾者同用,相互配合,才能應對複雜的病症。”
    他轉身從藥簍裏取出昨日晾曬的桑葉、桑枝切片和桑白皮,又從懷中掏出一小包去年曬幹的桑葚幹,將四者放在鋪開的麻布上。陽光照在上麵,桑葉的綠、桑枝的褐、桑白皮的黃、桑葚的紫黑,像一幅微型的草木圖譜,在麻布上綻放出生命的色彩。
    “你看,”岐伯指著麻布上的藥材,“這四者同出一源,性味卻有偏倚:桑葉偏於走表,桑枝偏於走四肢關節,桑白皮偏於走肺與水道,桑葚偏於走肝腎。但它們的根基都是這棵桑樹,所以即便功效不同,也不會相互抵觸,反而能在配伍時彼此呼應。”
    軒轅忽然想起自己部落裏的巫醫曾用多種草藥混合治病,當時隻覺得是隨意搭配,現在才明白,那些配伍或許就像這桑樹的花葉根莖,是先輩們在無數次實踐中找到的“同氣相應”的組合。他之前總執著於單味藥的功效,卻忽略了“一株草木能成方”的智慧——原來最樸素的配伍,或許就藏在植物自身的生長規律裏。
    “再給你舉個例子。”岐伯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又說道,“去年你處理那位孩童的肺熱咳喘時,用了黃芩清肺熱,若是當時再加上桑白皮,清肺利水的功效會更強,因為兩者都能入肺,卻一偏於清熱燥濕,一偏於利水消腫,合用便能讓肺熱隨水汽一同排出。而若是咳喘伴有關節不利,再添些桑枝,既能治咳,又能通關節,豈不是更周全?”
    軒轅的手指在竹簡上輕輕敲擊著,腦海中浮現出那位孩童咳喘時憋紅的小臉,以及老獵戶揉著僵硬手腕的模樣。若是當時能將這幾味藥搭配使用,他們的痛苦或許能減輕得更快。他忽然意識到,學醫不僅是認識“這是什麽藥”,更要明白“這藥為何能與那藥同用”,而理解植物自身的“全身之能”,或許正是解開配伍奧秘的一把鑰匙。
    “來,你試試采摘。”岐伯遞給軒轅一把更小巧的石刀,“桑葉要采完整無蟲蛀的;桑枝選當年生的嫩枝,截成小段;桑白皮需小心剝離,避免帶過多粗皮;桑葚則要等成熟後再采。記住,不同部位的采收時機和方法,直接影響藥效。”
    軒轅接過石刀,學著岐伯的樣子,先挑選葉片飽滿的桑葉,用手指捏住葉柄輕輕摘下,避免損傷葉片;再折取較細的桑枝,用石刀截成約三寸長的小段,放在藥簍的一側;至於桑白皮,岐伯說現在不是采挖季節,需等深秋落葉後,根係儲存的養分最足時再取,他便在樹幹上做了個簡單的標記,打算到時再來。
    陽光漸漸升高,透過枝葉的縫隙在他身上跳躍。藥簍裏的桑葉和桑枝漸漸多了起來,散發著清新的草木氣息。他偶爾抬頭,看見岐伯正坐在樹下的青石上,翻看他之前記錄的醫案,嘴角帶著淡淡的笑意。那一刻,他忽然覺得,這棵桑樹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師,用自己的花葉根莖,講述著“整體”與“部分”、“獨用”與“配伍”的道理。
    “師父,”他采滿半簍後,走到岐伯身邊坐下,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您說,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有這樣‘全身是寶’的特性?”
    岐伯合上醫案,指了指不遠處的一株蒲公英。“你看那蒲公英,”他說道,“幼苗可食用,能清熱;葉片搗敷可治瘡瘍;花能疏肝解鬱;根能清熱解毒、利濕通淋。還有你之前采的艾草,葉能散寒止痛,莖能驅蚊,甚至燃燒後的灰燼都能用來消毒。”他頓了頓,目光投向遠方的山巒,“草木生長於天地間,為了生存,早已將自身的每一部分都演化出獨特的用處。醫者的本分,便是讀懂這份自然的饋贈,讓它們各盡其能,為世人祛病除疾。”
    軒轅順著岐伯的目光望去,遠山如黛,林海茫茫,每一株草木都在陽光下舒展著生命。他低頭看向藥簍裏的桑葉與桑枝,忽然覺得它們不再是冰冷的藥材,而是帶著生命溫度的“自然使者”。或許,所謂醫道,便是在理解草木的“全身之能”中,學會如何讓它們與人體的“五髒六腑”和諧相處。
    他將最後一片桑葉放進藥簍,竹簡上的字跡在心中漸漸清晰:不僅要記花葉根莖的功效,更要悟它們同出一源的聯係;不僅要會用單味藥,更要懂“一株草木可成方”的智慧。
    當師徒二人背著藥簍往回走時,軒轅忍不住又回頭望了一眼那棵桑樹。葉片在風中沙沙作響,像是在與他道別,又像是在提醒他:真正的藥材認知,從來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深紮在自然的土壤裏,向著醫道的天空生長。
    那麽,軒轅會如何將“花葉根莖各有用”的認知運用到實際診療中?他接下來遇到的病症,是否能通過配伍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來治愈?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