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對症用藥治咳嗽

字數:4091   加入書籤

A+A-


    第158章:對症用藥治咳嗽
    晨霧還未散盡,醫廬外的石階上就傳來了細碎的腳步聲。軒轅正坐在案前整理昨夜的醫案,聽到動靜便抬起頭,隻見一個身形瘦削的中年漢子扶著門框,臉色蠟黃,每走一步都忍不住佝僂起身子,喉嚨裏發出壓抑的咳嗽聲,像破舊的風箱在拉扯。
    “先生,求您救救我家男人吧。”漢子身後跟著個婦人,眼眶通紅,聲音帶著哭腔,“他咳了快半個月了,一開始隻是偶爾咳幾聲,這幾日越來越重,夜裏根本睡不著,痰也越來越黃,稠得像熬糊的米粥。”
    軒轅放下手中的石筆,起身走到漢子麵前。漢子下意識地想站直,卻被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彎著腰咳了好一會兒,才用袖子擦了擦嘴角,露出的袖口沾著點點黃痰的痕跡。軒轅伸手搭在他的手腕上,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脈象浮數,像水麵下跳動的石子,急促而有力。
    “張嘴我看看。”軒轅輕聲說。漢子依言張開嘴,舌頭紅得像熟透的漿果,舌苔則黃膩厚重,像蒙了一層油垢。軒轅又湊近聞了聞他呼出的氣,帶著一股熱烘烘的腥氣,不同於風寒感冒的清冽。
    “咳嗽時胸口疼嗎?”軒轅問。
    漢子點點頭,聲音沙啞:“像有東西在裏麵燒,咳得狠了,肋叉子都像要裂開。”
    “口渴嗎?”
    “渴,總想著喝涼水,喝下去能舒服片刻,過會兒又渴得厲害。”
    軒轅鬆開手,走到案前拿起竹簡,一邊記錄一邊對婦人說:“他這是肺熱咳嗽,肺裏有火,燒得津液都變稠了,才會痰黃、口渴。得用清熱的藥,把這火降下去。”
    婦人急道:“先生,那快用藥吧,隻要能好,多少藥我們都找得來!”
    軒轅安撫道:“別急,我開個方子,你們按方采藥就行。”他沉思片刻,想起岐伯曾說過,肺熱需用苦寒之藥清熱,輔以潤肺之品,方能標本兼顧。他提筆在竹簡上寫下:黃芩三錢,桑白皮三錢,杏仁二錢,甘草一錢。
    寫罷,他指著竹簡解釋:“黃芩味苦性寒,能直入肺中,清那股燥火;桑白皮是桑樹的根皮,味甘性寒,既能清肺熱,又能化痰;杏仁性溫,能降氣止咳,免得肺氣上衝得太厲害;甘草味甘,調和諸藥,讓藥性不那麽烈。”
    站在一旁的弟子阿木忍不住問:“先生,為何不用麻黃?之前治感冒咳嗽,麻黃不是能止咳嗎?”
    軒轅看向阿木,讚許他肯動腦筋:“麻黃是辛溫的,能發散風寒,適合風寒引起的咳嗽。但這位患者是肺熱,若是用了麻黃,就像往火裏添柴,隻會讓熱更盛,咳嗽更重。這就是‘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道理,用藥得順著病性來,不能反著。”
    阿木恍然大悟,連忙在自己的小竹簡上記下“肺熱忌麻黃”幾個字。
    婦人接過藥方,又問:“先生,這藥該怎麽煮?什麽時候喝?”
    “把藥放進陶釜,加三碗水,煮到隻剩一碗,”軒轅叮囑,“早上空腹喝一次,晚上睡前再煮一次,喝的時候別放糖,免得影響藥效。另外,讓他這幾日別吃辛辣的、油膩的,多喝些溫水,吃點清淡的米粥。”
    漢子夫婦千恩萬謝地走了。軒轅望著他們的背影,對阿木說:“等會兒你去他們部落看看,若是有新鮮的梨,讓他們多買些,煮水喝也能潤肺。”
    阿木應著,忽然想起什麽:“先生,昨日東邊部落有個老人也咳嗽,痰是白色的,稀得像水,還總說怕冷,這也是肺熱嗎?”
    軒轅搖搖頭:“那是寒痰咳嗽,與這位患者正好相反。寒痰得用溫化的藥,比如幹薑、細辛,才能把寒氣散了,痰也才能化掉。若是用了黃芩、桑白皮這樣的寒涼藥,隻會雪上加霜。”
    他拿起案上的兩塊石頭,一塊是被太陽曬得溫熱的,一塊是剛從溪邊撿來的,帶著水汽的冰涼。“你看,這兩塊石頭,一塊熱,一塊寒,對付它們的法子能一樣嗎?治病也如此,得先辨清是熱是寒,是虛是實,才能對症下藥。”
    阿木捧著兩塊石頭,反複看著,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接下來的幾日,軒轅每天都讓阿木去打聽漢子的病情。第一天,阿木回來稟報:“先生,他說喝了藥覺得喉嚨裏涼絲絲的,沒那麽渴了,但咳嗽還是厲害。”
    軒轅並不意外:“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再等等看。”
    第二天,阿木帶回的消息好了些:“痰好像沒那麽黃了,夜裏能睡上一小會兒了。”
    軒轅點點頭:“繼續用藥,別斷。”
    到了第四天清晨,阿木還沒出門,就見那婦人興衝衝地跑來了,手裏提著一小袋剛摘的野果:“先生!先生!太謝謝您了!我家男人今天早上隻咳了幾聲,痰也變稀了,顏色淡了好多,也能吃下東西了!”
    軒轅笑著接過野果,讓阿木去看看具體情況。阿木回來後,詳細描述:“脈象沒那麽快了,舌頭的紅色也淺了,舌苔薄了些,他說胸口不燒了,就是還有點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軒轅思索片刻,對阿木說:“去告訴他們,方子調整一下,黃芩減成二錢,加桔梗一錢,幫他宣宣肺氣,胸口就不悶了。再喝三天,應該就差不多了。”
    又過了三日,漢子親自來到醫廬,雖然還有些虛弱,但臉色紅潤了許多,咳嗽也基本止住了。他給軒轅行了個大禮:“先生,您真是活菩薩!要不是您,我這條命怕是要交代在這咳嗽上了。”
    軒轅扶起他:“是你自己能堅持服藥,又忌口得當,才能好得這麽快。回去後還是要注意,別貪涼,別吃太燥的東西,養些日子就徹底好了。”
    漢子走後,阿木整理著醫案,忽然問:“先生,若是咳嗽帶著血呢?那該用什麽藥?”
    軒轅的神色凝重了些:“咳血就更要仔細分辨了。若是痰中帶血,血色鮮紅,伴有口幹舌燥,多半是肺熱傷了血絡,得在清熱的基礎上加些涼血止血的藥,比如白茅根、茜草。但若是血色暗紫,還有胸痛,可能是瘀血,就得用活血的藥,不能一味止血,否則血止不住,還會瘀在裏麵。”
    他拿起筆,在竹簡上畫了兩幅圖,一幅是肺部被烈火灼燒,血管破裂出血;另一幅是肺部被瘀血堵塞,血液凝滯。“你看,同樣是出血,原因不同,治法就不同。這就像河水泛濫,有的是堤壩被衝垮,得修補;有的是河道被堵住,水漫出來,得疏通。”
    阿木看著圖,眼神專注,忽然明白為何先生總說醫道深似海——看似簡單的咳嗽,竟有這麽多門道,不僅要分寒熱,還要看痰的顏色、質地,甚至出血的情況,稍有不慎就可能用錯藥。
    夕陽西下時,軒轅站在藥圃邊,看著那些鬱鬱蔥蔥的草藥。黃芩的葉片在風中舒展,桑白皮晾曬在竹架上,散發著淡淡的清香。他想起剛跟隨岐伯學醫時,自己也分不清寒熱,曾把風寒咳嗽當成肺熱來治,結果讓患者病了更久。那時岐伯沒有責備他,隻是說:“錯一次不可怕,怕的是不知為何錯,下次還犯同樣的錯。醫道就是在一次次辨析、驗證中慢慢悟出來的。”
    如今,他也把這句話告訴了阿木和其他弟子。看著弟子們認真記錄、反複揣摩的樣子,他知道,這些關於咳嗽的辨證,關於寒熱的分辨,關於對症用藥的道理,會像這些草藥一樣,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將來也能長成庇護族人健康的大樹。
    而他自己,還有更多的病症要去研究,更多的醫理要去探索。比如,那些長年累月的咳嗽,既不熱也不寒,隻是痰少而黏,咳得人日漸消瘦,這又該是何種病因?該用何種藥物?
    軒轅低頭看著腳下的泥土,那裏埋著新種下的種子,正等待著生根發芽。就像他心中的那些疑問,也在等待著被解開的那一天。
    那麽,軒轅會遇到這種疑難的咳嗽病症嗎?他又能找到對應的治療方法嗎?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