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調理脾胃用"四味
字數:4798 加入書籤
第159章:調理脾胃用"四味"
晨霧還未散盡,神農部落的炊煙已嫋嫋升起。軒轅剛在醫廬前的空地上教弟子們辨識草藥,就見一個中年漢子捂著肚子蹲在地上,額頭上滲著冷汗,臉色蠟黃得像秋收後幹枯的苞米葉。他身邊的婦人急得直跺腳,見軒轅過來,忙上前拉住他的衣袖:“軒轅先生,您快看看我家當家的吧,從昨天起就上吐下瀉,吃了巫醫給的草藥也不管用,現在連站都站不穩了。”
軒轅快步走過去,蹲下身子,先看了看漢子的舌苔——舌質淡白,邊緣還有些齒痕,這是脾胃虛弱的跡象。他又伸手按了按漢子的腹部,對方疼得“哎喲”一聲,眉頭擰成了疙瘩。“他昨天吃了什麽?”軒轅問道。
婦人抹了把眼淚:“前天部落裏狩獵得了頭野豬,昨天燉了肉,他貪嘴,吃了三大碗,還喝了不少米酒。夜裏就開始折騰,先是肚子疼,接著就上吐下瀉,現在連喝口水都想吐。”
軒轅點點頭,心裏有了數。這是典型的飲食不節傷了脾胃,油膩厚味積在胃裏不消化,加上米酒的濕熱,攪得脾胃失了運化的本事。就像裝滿了東西的陶罐,塞得太滿,蓋子都蓋不上,裏麵的東西自然要往外溢。他起身對婦人說:“別急,這是傷了脾胃,得慢慢調理。你去準備些幹淨的陶碗和陶罐,我這就配藥。”
回到醫廬,軒轅打開存放草藥的陶罐,開始挑選藥材。他先取出幾塊山藥,這山藥是從有熊國帶來的種子,在醫廬的藥圃裏種了半畝,肉質雪白,切開後帶著淡淡的甜味。“山藥味甘,性平,最能補脾胃,就像給疲憊的耕牛添些草料,能讓它慢慢緩過勁來。”軒轅一邊用石刀將山藥切成薄片,一邊對圍在旁邊的弟子們講解,“你們看這山藥的斷麵,細膩光滑,沒有筋絡,說明它性子平和,補而不燥,最適合虛損的人。”
接著,他又從另一個陶罐裏抓出幾塊生薑,生薑表皮黃亮,斷麵帶著辛辣的香氣。“生薑味辛,性溫,能散寒化濕,還能止嘔。”他用石臼將生薑搗成泥,“患者吃了油膩生冷,脾胃裏積了寒濕,就像潮濕的柴火點不著,得用生薑這把‘小火’烤一烤,才能讓脾胃重新動起來。”
一個名叫阿草的女弟子好奇地問:“先生,那為何不直接用大熱的藥材,比如附子?那樣不是能更快祛寒嗎?”
軒轅笑了笑,拿起一塊生薑遞給她:“你聞聞,生薑的辣味是向外散的,能走表也能入裏,但力道不算猛,就像春日的暖陽,能化冰卻不會灼傷人。附子是大熱之物,就像盛夏的烈日,對付沉寒痼疾管用,但這位患者隻是一時食積,用了反而會耗傷津液,得不償失。醫道講究‘恰到好處’,過猶不及啊。”
阿草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在竹簡上記下“生薑:辛溫,散寒化濕,止嘔,力緩”。
軒轅又從竹筐裏拿起幾顆烏梅,這是去年秋天采集的,經過晾曬後,表皮皺巴巴的,呈深褐色,透著一股酸溜溜的氣味。“烏梅味酸,能收斂止瀉,還能生津。”他用石杵將烏梅搗爛,“患者上吐下瀉,就像堤壩決了口,水一個勁往外流,得用酸味藥‘收一收’,就像用繩子把缺口紮緊些,不讓津液過度耗損。”
最後,他從一個陶罐裏舀出一小撮鹽,這鹽是從鹽湖那邊換來的,雪白細膩。“鹽味鹹,能軟堅,還能調和諸藥。”他把鹽撒在搗好的藥泥裏,“少量的鹽能引藥入腎,還能讓這幾味藥的味道更協調,就像做菜時放的調料,不多,卻能讓味道更適口。”
四種藥材準備妥當,軒轅讓弟子取來溫水,將山藥片先煮一刻鍾,煮到山藥變得軟爛,湯汁微微發稠,再放入生薑泥、烏梅泥和鹽,攪拌均勻,繼續煮片刻,直到藥湯散發出一股酸甜中帶著微辣的氣味。
“好了,把這藥湯晾到溫熱,讓他慢慢喝下去,一次別喝太多,分個三四次喝。”軒轅將藥湯倒進陶碗裏,遞給婦人,“另外,這兩天別讓他吃油膩的、生冷的,就煮些稀粥,最好是小米粥,小米也能補脾胃。”
婦人連連道謝,小心翼翼地端著藥碗回去了。
弟子們圍過來,七嘴八舌地問起來。“先生,這四味藥放在一起,又是補,又是散,又是收,不會互相抵消藥效嗎?”阿木撓著頭問。
軒轅坐在石凳上,拿起四根樹枝,分別代表山藥、生薑、烏梅和鹽,在地上畫了個圓圈:“你們看,脾胃就像這個圓圈,負責運化食物。患者因為吃太多油膩,脾胃被堵住了,就像圓圈裏塞滿了東西,轉不動了。山藥補脾胃,是給圓圈增加動力;生薑散寒化濕,是把圓圈裏的寒濕去掉;烏梅收斂,是防止圓圈裏的‘東西’過度外泄;鹽調和,是讓這三者配合得更默契。它們看似作用不同,實則都是為了讓脾胃這個圓圈重新轉起來,各司其職,互不衝突。”
他頓了頓,又說:“就像治理部落,有人負責耕種,有人負責狩獵,有人負責守衛,分工不同,但都是為了部落安穩。用藥也是這個道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在這裏也能體現——山藥是君,主補脾胃;生薑是臣,輔助散寒化濕;烏梅是佐,負責收斂止瀉;鹽是使,調和諸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弟子們聽得入了迷,阿石在一旁感歎:“原來簡單的四味藥,裏麵有這麽多道理啊。”
軒轅點點頭:“醫道本就藏在尋常事物裏。你們看,這四味藥,山藥是食材,生薑、烏梅是常吃的調料,鹽更是每日必備,所謂‘藥食同源’,說的就是這個。很多時候,調理身體不一定非要用猛藥,身邊的尋常之物用對了,也能治病。”
正說著,昨天來求助的婦人匆匆跑回來,臉上帶著喜色:“先生,先生!我家當家的喝了藥湯,不吐了,也不拉肚子了,剛才還喝了小半碗稀粥呢!”
軒轅笑了笑:“那就好,讓他好好休息,再喝兩天藥湯,應該就能痊愈了。”
婦人千恩萬謝地走了。弟子們看著她的背影,眼神裏充滿了對醫術的向往。阿草問道:“先生,除了這四味藥,還有哪些食療方可調理脾胃呢?”
軒轅想了想,說:“多著呢。比如有人脾胃虛寒,吃點冷的就肚子疼,可以用幹薑和紅棗煮水喝,幹薑溫胃,紅棗補氣血,比單純用藥更溫和。要是有人消化不良,肚子脹,可以用山楂和麥芽煮水,山楂消肉食,麥芽消麵食,針對性更強。還有蓮子,既能補脾,又能安神,適合那些思慮過多傷了脾胃的人。”
他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寫下“食療宜忌”四個字:“但食療也有講究,不能亂用。比如脾胃虛寒的人,就不能多吃西瓜、梨這些寒性的水果;脾胃濕熱的人,就要少吃辛辣、油膩的東西,像辣椒、肥肉,吃了隻會加重病情。就像給莊稼施肥,得看土地是缺肥還是過肥,缺肥的要補,過肥的要疏,不能一概而論。”
阿木在竹簡上飛快地記錄著,一邊記一邊問:“先生,那不同體質的人,飲食上都有什麽講究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軒轅讚許地看了他一眼,“體質就像土地,有沙土、黏土、黑土之分,調理方法也得不同。沙土保不住水,就像陰虛體質的人,容易口幹舌燥,得多吃些滋潤的食物,比如銀耳、百合;黏土排水不暢,就像痰濕體質的人,身體沉重,得多吃些祛濕的食物,比如薏米、冬瓜;黑土地肥沃,就像平和體質的人,飲食不用太刻意,隻要不偏食就行。”
他站起身,走到藥圃邊,指著裏麵種植的各種蔬菜:“你們看這藥圃裏的菜,韭菜性溫,適合虛寒的人;苦瓜性寒,適合濕熱的人;南瓜性溫味甘,能補脾,大多數人都能吃。食療的關鍵,就是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的食物,就像穿衣服,冷了加衣,熱了減衣,順應身體的需求。”
弟子們跟著走到藥圃邊,看著那些熟悉的蔬菜,忽然覺得它們不再隻是果腹的食物,而是能調理身體的良藥。阿石拿起一顆剛摘下的番茄,紅通通的,像個小太陽:“先生,這番茄能入藥嗎?”
軒轅笑著說:“番茄味甘酸,性微寒,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夏天吃最好,能解暑氣。但要是脾胃虛寒的人,就不能多吃生的,最好煮熟了吃,減少寒性。”
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升到了頭頂,醫廬前的空地上曬著的草藥散發出陣陣清香。軒轅看著弟子們認真求知的樣子,心裏很是欣慰。他想起岐伯曾說過:“醫道不止於藥石,更在於日用飲食。”如今看來,真是至理名言。
這時,又有幾個族人來求醫,大多是些頭疼腦熱、腸胃不適的小毛病。軒轅讓弟子們試著診斷,然後在一旁指導他們開食療方。阿草給一個咳嗽的小孩開了梨湯,加了些川貝;阿木給一個腹脹的老人開了山楂麥芽水。看著弟子們漸漸上手,軒轅知道,這些關於脾胃調理的知識,就像一顆顆種子,已經在他們心裏紮下了根。
傍晚時分,那個上吐下瀉的漢子在婦人的攙扶下,特意來醫廬道謝。他的臉色已經紅潤了許多,走路也穩當了。“先生的藥湯真管用,比什麽都靈。”漢子感激地說,“以後我再也不敢貪嘴了。”
軒轅笑著擺擺手:“好了就好。記住,飲食有節,脾胃才能安康。就像糧倉,不能裝太滿,也不能空著,恰到好處才最好。”
漢子連連點頭,和婦人一起離開了。夕陽的餘暉灑在醫廬上,給草藥鍍上了一層金色。軒轅望著遠方連綿的山巒,想起了自己的部落,想起了母親附寶。等醫廬的事情安頓好,他也該回去看看了,順便把這些調理脾胃的食療方教給族人,讓大家都能吃得健康,少生些病。
他轉身回屋,拿起竹簡,繼續記錄今天的醫案。在“調理脾胃四味方”後麵,他又加了一句:“藥食同源,調於日常,病自少生。”寫完,他放下石筆,心裏清楚,醫道的傳承,不僅在於治病的藥方,更在於這些融入生活的智慧。
那麽,這些食療方在部落中推廣後,會收到怎樣的效果?軒轅何時才能回到自己的部落?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