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百草圖譜初成型

字數:4300   加入書籤

A+A-


    第171章:百草圖譜初成型
    晨曦透過終南山的薄霧,灑在岐伯藥廬前的空地上。軒轅正蹲在一堆竹簡旁,手裏拿著一根打磨光滑的石筆,小心翼翼地在新削好的竹簡上刻畫著。竹簡旁,攤開著數十片已經晾幹的草藥標本,有鋸齒狀葉片的椒、結著紅果的棘、根莖粗壯的芩,每一片都用細麻繩係著,旁邊標注著采集的時間和地點。
    “這株紫菀的葉片紋理,還得再描得像些。”軒轅喃喃自語,眉頭微蹙。他麵前的竹簡上,畫著一株植物的輪廓,葉片的形態已經有了幾分模樣,但總覺得少了些神韻。他拿起紫菀的標本,對著晨光仔細端詳——葉片邊緣的波浪弧度、葉脈從葉柄向葉尖延伸的走向、葉背上細密的絨毛……這些細節都得在竹簡上體現出來,才能讓後人準確辨認。
    岐伯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藥茶走過來,看到軒轅專注的神情,腳步放輕了些。他站在軒轅身後看了片刻,笑道:“你這畫工,快趕上部落裏的畫師了。隻是這草藥圖譜,終究是以‘識藥’為要,不必過於追求形似,能讓人認出關鍵特征便好。”
    軒轅回過頭,接過藥茶,指尖觸到陶碗的溫熱,心裏也暖了幾分。“師父說得是,”他喝了一口藥茶,一股清苦中帶著回甘的滋味在舌尖散開,“隻是弟子總想著,這圖譜既是給後人看的,就得盡可能細致些。免得像上次誤認獨活那樣,因一點疏忽出了差錯。”
    想起那次誤采毒草的經曆,軒轅至今心有餘悸。當時若不是岐伯及時發現,後果不堪設想。也正因如此,他在整理圖譜時,對每一種草藥的特征都反複核對,生怕遺漏了任何一個能區分真偽的細節。
    “你有這份心,很好。”岐伯在軒轅身邊坐下,拿起一卷已經完成的竹簡翻看。這卷竹簡上記錄的是“五味”相關的草藥,從辛味的椒到鹹味的鹽堿結晶,每種草藥的性味、功效、用法都寫得清清楚楚,旁邊還畫著簡易的形態圖。“不過,草藥的世界遠比我們看到的複雜。同一種植物,生長在不同的地方,樣貌和藥性可能就有差異;即便是同一株,根、莖、葉、花、果的功效也不盡相同。你這圖譜,能把這些都涵蓋進去嗎?”
    軒轅放下石筆,望著麵前堆積如山的竹簡,若有所思:“弟子也想到了這點。所以在記錄時,特意注明了每種草藥的生長環境——像參,山巔向陽處的和山穀陰濕處的,不僅形態有別,補氣之力也相差甚遠,這些都得寫清楚。還有桑,桑葉、桑枝、桑白皮、桑葚,各有各的用處,弟子也分開記錄了。”
    他拿起另一卷竹簡,上麵畫著桑樹的不同部位,旁邊用小字標注著:“桑葉,春采,性涼,疏散風熱;桑枝,夏采,性平,通利關節;桑白皮,秋剝,性寒,利水消腫;桑葚,冬收,味甘,滋補肝腎。”字跡雖算不上工整,卻一筆一劃,透著認真。
    岐伯看著這些記錄,眼中閃過一絲欣慰:“你能注意到這些,說明對草藥的理解又深了一層。記得你剛學認藥時,總把形態相似的草藥弄混,如今卻能從生長環境、采收時節這些細微處區分它們,這便是進步。”
    軒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還不是多虧了師父的教導。若不是您帶著弟子走遍歧山的密林、溪穀、山巔,親身體驗不同環境下草藥的差異,弟子哪能有這些體會。”他想起跟著岐伯在鹽堿地嚐白色結晶的場景,那股鹹澀味似乎還在舌尖縈繞;想起在潮濕的溝穀裏采黃芩時,指尖沾染的黃色汁液;想起在高山之巔見到雪蓮時,那種被其堅韌生命力震撼的感覺……這些經曆,都化作了竹簡上的文字和圖畫,清晰而深刻。
    “實踐出真知啊。”岐伯感慨道,“醫道本就不是坐在藥廬裏能悟透的,得走進山林,親近草木,才能真正明白它們的性情。你這圖譜,不是憑空編出來的,是一步一步踩出來的,這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軒轅深以為然,重新拿起石筆,繼續完善紫菀的圖畫。他忽然想起什麽,起身從行囊裏取出一個陶罐,打開蓋子,裏麵是一些幹燥的蟲殼和礦石碎塊。“師父,您看,這些蟲類和礦物藥材,弟子也記錄進去了。”
    他拿出一卷專門記錄蟲類藥材的竹簡,上麵畫著土元、蟬蛻的形態,旁邊寫著:“土元,性溫,活血化瘀,續筋接骨,治跌打損傷;蟬蛻,性寒,疏散風熱,利咽開音,治咽喉腫痛。”還有一卷記錄礦物藥材的竹簡,石膏的玻璃光澤、滑石的滑膩觸感,都用文字細致地描述著。
    “蟲類靈動,善走竄,故能治痹痛、瘀阻;礦物沉重,性穩定,故能清熱、利水。”軒轅解釋道,“這些都是師父教我的,弟子把它們也納入圖譜,這樣才算完整。”
    岐伯拿起那卷礦物藥材的竹簡,指尖劃過“石膏”二字:“你可知,為何要將這些看似與草木無關的東西也算作藥材?”
    軒轅想了想,答道:“弟子以為,天地萬物皆可為藥。草木生於土,蟲類行於地,礦物藏於山,它們都得天地之氣而成,各有其性。隻要能對症,能治病救人,便都是好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說得好!”岐伯撫掌讚歎,“天地為爐,萬物為藥。醫道的真諦,就在於順應自然,取用萬物之性來調和人體之失衡。你能有此感悟,這圖譜才算真正有了魂。”
    接下來的幾日,軒轅幾乎足不出戶,全身心投入到圖譜的整理中。他將所有記錄的草藥按“草木”“蟲類”“礦物”分類,每一類下又按性味、功效細分。遇到記憶模糊的地方,就拿出標本反複比對;遇到不確定的藥性,就翻閱之前的醫案,或向岐伯請教。
    有一天,他在整理“以毒攻毒”相關的草藥時,看著竹簡上“砒石”“巴豆”的名字,眉頭又皺了起來。這些毒藥的用法用量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會害人命。他特意取來新的竹簡,在上麵鄭重寫下:“有毒之藥,需嚴格炮製,用量如發絲,非急症重症不可輕用。”寫完後,又覺得不夠,再加了一句:“用時需親眼監督,病愈即止,不可久服。”
    岐伯看到這段記錄,讚許地點頭:“醫者,仁心為先。知道哪些藥能救人是本事,知道哪些藥能害人、該如何慎用,更是責任。你把這些警示寫進去,才是對後人負責。”
    夕陽西下時,最後一片竹簡終於刻完了。軒轅將所有竹簡按順序排好,用麻繩串聯起來,整整裝了三大箱。他站起身,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脖頸,望著這凝聚了自己數年心血的成果,心中百感交集。
    從初入歧山時對草藥的一無所知,到如今能辨識數百種藥材,能說出它們的性味、功效、用法;從第一次嚐藥時的苦澀難咽,到後來能從苦味中品出清熱的力道;從誤采毒草時的驚慌失措,到如今能精準區分有毒與無毒……這一路的成長,都濃縮在了這一卷卷竹簡裏。
    岐伯走到他身邊,看著這三大箱圖譜,眼中滿是欣慰:“這圖譜,是你用腳丈量出來的,用嘴嚐出來的,用心悟出來的。它不僅僅是一本認藥的工具書,更是你對醫道執著追求的見證。”
    軒轅望著岐伯,眼中泛起淚光:“若沒有師父的悉心教導,弟子哪能有今日。這圖譜,也有師父的一半功勞。”
    “不,”岐伯擺擺手,“路是你自己走的,字是你自己刻的。我不過是引了你一程。”他拿起最上麵的一卷竹簡,緩緩展開,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竹簡上,那些文字和圖畫仿佛活了過來——椒的辛辣、棘的甘甜、芩的苦寒、礬石的酸澀、鹽堿的鹹澀……種種滋味在心頭交織;紫菀的潤肺、蓮子的養心、茜草的活血、黃柏的清熱、墨旱蓮的止血……種種功效在眼前浮現。
    “你看,”岐伯指著竹簡,“這些草藥,原本隻是山林中的草木、蟲石,是你賦予了它們意義,讓它們從自然之物變成了能治病救人的藥材。這便是醫者的價值。”
    軒轅望著竹簡上自己的字跡,忽然明白了岐伯的用意。醫道之路,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圖譜隻是一個開始,往後還會有更多的草藥等待發現,更多的藥性等待探索,更多的病症等待救治。但隻要有這份執著和仁心,這條路就一定能走下去。
    他上前一步,鄭重地將圖譜捧起,對岐伯深深一揖:“弟子定不負師父教誨,將這圖譜好好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認識草藥,讓更多病患得到救治。”
    岐伯看著他堅定的眼神,微微一笑:“好。醫道無涯,傳承不息。你這圖譜,便是這傳承路上的一盞燈,能照亮後人前行的路。”
    暮色漸濃,藥廬的燈火亮了起來,映照在那三大箱百草圖譜上。竹簡上的每一個字、每一幅畫,都凝聚著一個年輕醫者對生命的敬畏和對醫道的追求。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圖譜將隨著軒轅的腳步走出終南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成為華夏醫道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那麽,這本凝聚心血的百草圖譜,將如何隨著軒轅的腳步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挑戰與機遇?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