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百草圖補注,藥性再校

字數:2309   加入書籤

A+A-


    第202章:百草圖補注,藥性再校
    晨露還凝在藥圃的葉片上時,軒轅已帶著三卷泛黃的百草圖譜蹲在畦邊。圖譜是他早年踏遍山林手繪而成,紙頁邊緣早已被風雨浸得發脆,墨跡卻依舊清晰——那是用鬆煙墨調了桐油,才抵得住歲月磨蝕。他指尖撫過“丹參”一頁,圖上的根莖被紅筆圈了圈,旁注“微苦,性溫,活血”,字跡尚帶著幾分青澀,是十年前初識此藥時所記。
    “先生,這丹參不是早就定了性嗎?”身後傳來弟子伯高的聲音。他捧著竹籃,裏麵盛著剛采的鮮丹參,根莖紫赤,斷口處滲著細密的紅汁。軒轅回頭,見伯高眉峰微蹙,顯然不解為何要重驗這早已入藥的草藥。
    “藥性如人性,初識隻見皮毛,久處方知深淺。”軒轅接過一株丹參,掰斷根莖湊到鼻尖輕嗅。不同於尋常草藥的草木氣,這丹參的苦味裏竟藏著一絲若有若無的辛烈,像悶在柴薪下的火星,不細品便會忽略。他想起上月救治的那個墜崖獵手,肋骨斷了三根,瘀血堵在胸腔裏,喘氣都帶著鐵鏽味。當時按舊方用了丹參配當歸,收效卻比預想慢了三日,直到加了三錢紅花,瘀血才漸漸化開。
    “取陶罐來,再備兩碗清水。”軒轅起身時,晨光已漫過藥圃的竹籬笆。伯高連忙取來器具,看著軒轅將丹參根莖切成薄片,一半投入沸水,一半用酒浸泡。沸水翻滾間,罐裏的水漸漸染上絳色,像稀釋的血;而酒浸的那碗,紅得愈發沉鬱,連空氣裏都飄著股衝勁。
    “嚐嚐。”軒轅遞過一雙木筷。伯高猶豫著夾起一片酒浸丹參,入口先是苦,繼而舌尖泛起微麻,順著喉嚨往下走,竟帶起一絲暖意,直透胸腹。他猛地睜大眼睛:“先生,這……這力道比往日煎劑烈多了!”
    “何止是烈。”軒轅指著圖譜上的批注,“早年隻知它能活血,卻不知經酒製後,通瘀之力竟能增三成。那獵手若早用此法,何至於多受三日罪?”他取過狼毫,在“活血”二字旁重重添上“通瘀阻,破症結,酒製效尤著,可治跌打重症、血脈凝澀”,墨跡透過紙背,像要把這十年的疏漏都補回來。
    正寫著,藥圃那頭傳來弟子雷公的驚呼。軒轅抬眼,見他捧著一株枸杞,枝條上掛滿了豔紅的漿果,卻一臉困惑。“先生,您看這枸杞根,竟能治夜盲?”雷公手裏捏著塊嚼過的根皮,嘴角還沾著土黃的渣。
    這事說來蹊蹺。前日有個牧牛娃,每到黃昏就看不清路,爹娘以為是中了邪,請了巫祝跳神也沒用。軒轅見他眼白泛黃,指甲泛青,想起岐伯曾說“肝開竅於目,腎藏精,精能化血養目”,便試著用枸杞根皮煎水給他喝。不過三劑,娃子傍晚竟能看清籬笆上的牽牛花了。
    “取些根皮來。”軒轅接過枸杞根,剝去外層粗皮,裏麵的肉質竟是雪白雪白的,嚼起來微苦帶甘。他讓伯高取來《神農草木經》抄本,翻到枸杞那頁,隻見上麵寫著“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說的都是果實的功效,對根皮隻字未提。“這根皮能清肝腎之火,火退則目明,是治夜盲的良藥。”他提筆在圖譜的枸杞條目下補注:“根皮,味苦性寒,名目‘地骨皮’,可清瀉虛熱,療夜盲、骨蒸潮熱;果實滋補肝腎,久服亮眼明目。”
    太陽爬到頭頂時,圖譜上已添了十餘處批注。蒼術條下,補了“炒用可燥濕健脾,生用能祛風濕”;黃芪旁,記了“北地生者,補氣之力勝南產一籌”;就連最尋常的生薑,也加了“去皮則溫中止嘔,留皮則發散解表”的細分。弟子們圍在一旁,有的抄錄,有的研磨新采的草藥,沒人敢出聲打擾——他們知道,先生不是在改幾個字,是在把一條條人命換來的經驗,刻進醫道的骨頭裏。
    “你們記著,”軒轅放下筆,指腹被紙張磨得發紅,“草木有性情,就像山裏的野獸,有的溫馴,有的凶猛,有的白天出來,有的夜裏活動。我們用藥,就得摸透它們的脾氣,順其性則效彰,逆其性則無功,甚至傷人。”他拿起修訂後的圖譜,陽光透過紙頁,那些增補的字跡仿佛在跳動,“這圖譜不是死的,它得跟著我們的腳步長,跟著病人的需要變,才能真正護佑族人。”
    伯高望著先生鬢角新添的白發,忽然明白為何先生總說“醫道如登山”。這山上的石頭會滾,草木會枯,路徑會變,唯有一步一步踩實了,隨時修正方向,才能爬到更高處。他悄悄把先生用過的木筷收好,那上麵還沾著丹參的紅汁——那是比任何墨痕都珍貴的批注。
    暮色降臨時,修訂好的圖譜被小心翼翼地收入樟木箱。箱裏墊著曬幹的艾草,既能驅蟲,又帶著清苦的藥香。軒轅看著弟子們輪流抄寫新注,燭火在他們年輕的臉上跳動,像極了當年自己跟著岐伯學醫時的模樣。他知道,這圖譜上的每一個字,遲早會走出這醫廬,走到更遠的山林部落,讓更多人知道,草木有情,醫術有根,而那些在實踐中不斷生長的智慧,才是真正不朽的。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