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針藥並用,攻克痹症
字數:3535 加入書籤
第203章:針藥並用,攻克痹症
晨曦剛漫過醫廬的木窗,藥香便已在堂內彌漫開來。軒轅正對著案上的《靈樞》手稿凝神細思,指尖在“經脈篇”的“膝眼”“陽陵泉”二穴旁輕輕點叩。昨日黃昏,部落裏的老獵手蒼石被人抬來醫廬時,那副痛苦呻吟的模樣仍在他眼前晃動——老人右腿膝關節腫得像發漲的皮囊,皮膚透著不正常的殷紅,稍一碰觸便痛得渾身抽搐,連伸直腿都做不到,更別說像往常那樣扛著獵叉上山了。
“先生,蒼石伯的腿又在哼唧了。”二弟子明泉端著剛煎好的湯藥進來,粗陶碗沿還凝著細密的白汽,“我按您說的,往藥裏加了些薑片,可他喝下去還是直冒冷汗。”
軒轅抬頭,目光掠過明泉略顯焦慮的臉,起身道:“去看看。”
裏間的榻上,蒼石正咬著牙想翻身,右腿稍一挪動,便疼得倒抽冷氣,額前的白發都被冷汗濡濕了。見軒轅進來,他渾濁的眼睛裏閃過一絲光亮,又很快黯淡下去:“大醫官,我這老骨頭……怕是要廢了。”
“莫急。”軒轅在榻邊坐下,伸手輕輕按住蒼石膝蓋周圍,指尖能清晰感受到皮下的灼熱與僵硬,“此乃痹症,是風寒濕邪纏上了經絡,就像河道被淤泥堵了,氣血走不動,自然腫痛難忍。”他邊說邊示意明泉取來銀針,“單靠湯藥驅邪,好比隔靴搔癢,得先把經絡通開。”
蒼石聞言有些發怵,望著明泉遞過來的銀針直縮腿:“這……這鐵家夥紮下去,不比腿疼得輕吧?”
軒轅笑了笑,拿起一根銀針在指尖撚了撚:“您信我。這針不是用來紮疼的,是引氣血歸正途的。”他讓明泉按住蒼石的膝蓋,自己則凝神定氣,目光落在膝蓋骨下方的凹陷處,“這裏是‘膝眼’,屬足陽明胃經,是治膝痛的要穴。”話音未落,銀針已如流星般刺入,手法快得讓人看不清動作,隻聽蒼石“哎喲”一聲,卻不是劇痛,反倒像有股酸脹感順著腿骨往腳踝竄。
“忍著點。”軒轅又取一針,對準膝蓋外側的“陽陵泉”,這穴屬足少陽膽經,主筋脈屈伸,針尖斜刺入皮肉時,蒼石明顯哆嗦了一下,隨即卻長長舒了口氣:“怪了……好像沒那麽脹了。”
軒轅撚動針尾,指尖感受到針下傳來的輕微阻力,那是氣血開始流動的征兆。他一邊調整針的角度,一邊對明泉道:“記著,痹症有寒痹、熱痹、濕痹之分。蒼石伯這是濕邪夾熱,所以膝蓋又腫又燙,紮針時得用瀉法,讓邪氣得泄。”說著,他將兩針輕輕提插數次,見蒼石額頭滲出細汗,才慢慢將針拔出。
“再把湯藥喝了。”軒轅接過明泉手裏的藥碗,遞到蒼石嘴邊,“這裏麵有獨活、牛膝、秦艽,都是祛風除濕的藥,配上桂枝溫通經絡,正好跟紮針的力道合上。”
蒼石半信半疑地把藥喝了,藥汁很苦,卻帶著一股暖意從喉嚨直落到肚子裏,不一會兒,膝蓋處竟真的泛起一陣輕鬆感,不像之前那般火燒火燎了。他試著動了動腿,雖然還疼,卻能勉強彎曲些了。
“多謝大醫官!”蒼石眼裏的光又亮了起來,抓著軒轅的手不放。
“得連著治半個月。”軒轅幫他蓋好毯子,“這幾日別碰涼水,也別老坐著,每日讓家人扶著你慢慢走幾步,活動活動筋脈,比躺著強。”
接下來的十幾天,軒轅每天都來給蒼石紮針、換藥方。起初,蒼石還得靠人攙扶才能挪動,到第七天,他就能自己拄著拐杖在醫廬門口曬太陽了;第十天,膝蓋的腫脹消了大半,膚色也恢複了正常;到第十五天清晨,當蒼石拄著拐杖走到軒轅麵前,突然扔掉拐杖試著走了兩步時,連明泉都驚得張大了嘴——雖然步伐還有些蹣跚,卻已是常人走路的模樣。
“真……真好了!”蒼石激動得直抹眼淚,在地上來回走了好幾圈,“大醫官,您這針和藥,真是神了!”
軒轅看著他穩健了許多的腳步,心裏也鬆了口氣,轉頭對圍在旁邊的弟子們道:“看到了嗎?針能通經絡,藥能祛病根,二者好比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少了哪個都不行。”他讓明泉取來醫案,提筆在上麵寫下:“膝痹,濕邪夾熱,針膝眼、陽陵泉以通經,投獨活寄生湯加減以驅邪,針藥並用,半月而愈。”寫完又特意加了一句,“治痹如治水,疏浚與導排需並行,方得長效。”
消息像長了翅膀似的飛遍了整個部落,那些被關節痛折磨得直不起腰的老人,被肩痛攪得睡不好覺的婦人,都抱著一線希望湧到醫廬來。一時間,醫廬裏的銀針都不夠用了,明泉和其他弟子隻得輪流打磨新針,軒轅則從早到晚忙著診脈、紮針、開藥方,常常連飯都顧不上吃。
有個叫阿翠的婦人,肩膀痛了三年,胳膊抬到胸口就再也舉不起來,連梳頭發都得靠丈夫幫忙。軒轅診斷是寒痹,除了紮“肩髃”“曲池”等穴,還在藥裏加了細辛、附子等溫陽的藥,叮囑她每晚用艾葉煮水熏肩膀。才過十天,阿翠就能自己梳辮子了,特地送來一籃子剛蒸好的粟米糕謝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還有個年輕獵手,打獵時被雨淋了,回來就腰痛得直不起來,躺了三天不能動。軒轅說他是濕痹,紮了“腎俞”“委中”穴,又用羌活、防風煎湯給他外洗,三天就讓他能下地走路了。
醫廬裏的銀針從最初的幾十根增加到上百根,弟子們也漸漸能獨當一麵了。明泉跟著軒轅學紮針,起初總找不準穴位,紮下去要麽沒感覺,要麽疼得病人齜牙咧嘴,急得他直掉眼淚。軒轅卻不催他,隻讓他先在自己胳膊上練找穴的手感,說:“穴位就像埋在土裏的種子,得用心去摸,才能找準。”後來明泉慢慢摸到了門道,紮針的手法也越來越熟練,蒼石最後那幾針,就是他在軒轅的指導下完成的。
這天晚上,軒轅整理完醫案,見明泉還在燈下對著經絡圖發呆,便走過去問:“還在想白天那個病人的脈象?”
明泉點點頭:“那個老丈也是膝痹,可他的脈沉得像石頭,跟蒼石伯的浮脈完全不同,您卻也用了膝眼穴,這是為何?”
“因為他們的病位都在膝,經絡所過之處是一樣的。”軒轅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兩條線,“但脈象不同,說明病因有別。老丈那是寒邪入骨,所以脈沉,用藥就得加重溫陽的附子;蒼石伯是濕邪夾熱,脈浮數,就得用秦艽清熱。這就是‘同病異治’,針的穴位可以不變,藥卻得跟著病因變。”
明泉恍然大悟,在心裏默默記下:原來針藥並用,不隻是簡單相加,還得看時機、看病因,就像調兵遣將,什麽時候用騎兵衝陣,什麽時候用步兵固守,都得按戰局來定。
窗外的月光透過木窗灑進來,照在案上的銀針上,泛著清冷的光。軒轅看著那些銀針,又看了看牆上掛著的《靈樞》手稿,忽然想起剛學醫時,岐伯先生說過的話:“醫道無窮,貴在變通。”如今看來,這針與藥的搭配,不正是變通的道理麽?
他提筆在醫案的最後寫道:“針者,通其路;藥者,祛其邪。路通則邪易去,邪去則路自通。針藥相濟,方為治痹良法。”寫完放下筆,隻覺得心裏一片通透,仿佛有股氣血在經絡裏順暢地流動著,帶著他往更深的醫道裏走去。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