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老年病治,滋補為要
字數:4101 加入書籤
第208章:老年病治,滋補為要
晨曦微露,醫廬的木門剛卸下門閂,就見幾個拄著拐杖的老者相互攙扶著站在階下。為首的是部落裏最年長的木公,他佝僂著背,每走一步都要喘上兩口氣,渾濁的眼睛裏卻透著一絲期盼。軒轅剛推開內室的門,就聽見木公沙啞的聲音:“軒轅先生,我們幾個老骨頭……又來叨擾了。”
軒轅快步迎上去,扶住木公的胳膊,指尖觸到老人枯瘦的手腕,隻覺皮膚下的骨頭硌得慌,像一截風幹的樹枝。“木公快請進,外麵露重。”他側身引著眾人往裏走,目光掃過隨行的幾位老者:張婆的手一直按在腰上,走路時身子微微向一側傾斜;石伯則不停地咳嗽,每咳一聲都要彎下腰,仿佛要把心肝都咳出來似的;還有拄著雙拐的土爺,右腿明顯比左腿細弱,那是年輕時狩獵摔斷後落下的病根。
醫廬裏很快彌漫開一股淡淡的藥香,那是昨晚熬製的滋補湯藥還沒散盡的餘味。軒轅讓弟子給老人們端來溫熱的藥茶,看著他們捧著粗陶碗小口啜飲,才緩緩開口:“諸位近來身子可有好些?”
木公放下碗,歎了口氣:“先生開的藥是管用的,隻是這老骨頭不爭氣,夜裏總睡不著,腿肚子還老抽筋。”他說著掀起褲腿,露出幹瘦的小腿,皮膚像皺巴巴的樹皮,上麵隱約能看到青紫的筋絡。
軒轅伸手握住老人的腳踝,指尖順著筋絡向上輕按,木公頓時疼得“嘶”了一聲。“這裏酸沉,對嗎?”軒轅抬眼問,見木公點頭,又道,“這是肝腎虧虛,氣血跟不上了。就像田地裏的莊稼,要是肥力不足,禾苗自然長不旺。”
張婆這時插話,聲音帶著哭腔:“先生,我這腰啊,就像墜了塊石頭,彎下去就直不起來。夜裏起夜,得扶著牆挪半天,連累兒孫也睡不安穩。”她說著抹了把眼角,渾濁的淚水順著皺紋往下淌。
軒轅讓張婆坐在矮凳上,手掌貼在她的後腰輕輕按揉。“這裏是腎的位置,”他一邊按一邊解釋,“女子過了五十,腎氣就像慢慢耗盡的燈油,腰自然就撐不住了。您是不是還總覺得手腳發涼?”
張婆連連點頭:“可不是嘛!大夏天的,腳底板還跟踩著冰似的。”
“這就是腎陽不足的緣故。”軒轅收回手,轉身從藥櫃裏取出幾包藥材,“我給諸位調調方子。木公的抽筋,得加些杜仲和牛膝,這兩味藥就像給筋絡上油,能讓它活絡起來;張婆的腰疼,要加些肉桂和附子,就像給爐膛添柴,能把陽氣補起來。”
石伯這時忍不住咳嗽起來,咳得滿臉通紅,好半天才緩過氣:“先生,我這咳嗽……總不好,痰裏還帶著點血絲。”他說著從懷裏掏出塊布巾,上麵果然有暗紅的痕跡。
軒轅眉頭微蹙,讓石伯張開嘴,借著窗欞透進的晨光細看他的舌苔,又俯身為他把脈。指尖下的脈象細弱無力,像風中搖曳的殘燭。“您這是肺腎兩虛,”軒轅沉聲道,“肺主氣,腎主納氣,就像風箱和皮囊,一個出問題,另一個也受連累。我給您加些枸杞和麥冬,枸杞補腎,麥冬潤肺,就像給風箱上潤滑油,讓氣能順順當當的。”
土爺在一旁聽得認真,這時忍不住問:“先生,我這腿是舊傷,是不是沒法治了?”他的右腿明顯短了一截,走路時隻能用腳尖點地,每一步都顫巍巍的。
軒轅蹲下身,仔細查看土爺的腿傷,疤痕處的皮膚硬邦邦的,像塊老樹皮。“舊傷雖難愈,但能讓它不疼不腫。”他指著藥櫃裏的當歸和獨活,“這兩味藥配合著用,當歸能活血,就像疏通淤塞的河道;獨活能祛風除濕,好比掃淨牆角的黴斑。再配合針灸,慢慢能讓氣血通到腳上去。”
弟子這時在一旁記錄藥方,忍不住問:“先生,為何老年人用藥總離不開補藥?不像年輕人,有時用些瀉藥也無妨。”
軒轅拿起一株曬幹的杜仲,指著上麵細密的紋路:“你看這杜仲,樹皮裏有像銀絲一樣的筋絡,就算曬幹了也扯不斷,這就是它能補肝腎、強筋骨的緣故。老年人就像這老樹,根係弱了,枝葉自然凋零,這時候要是用猛藥,就像給枯樹澆開水,隻會讓它死得更快。”他頓了頓,又道,“上次有個年輕人便秘,我用了大黃,一劑就通了。但要是給石伯用大黃,恐怕他身子就扛不住了,這就是‘老少異治’的道理。”
正說著,外麵傳來一陣喧嘩,隻見一個年輕人背著個老者闖了進來,那老者雙目緊閉,嘴唇發紫,已經昏迷不醒。“先生快救救我爹!”年輕人急得直跺腳,“他早上還好好的,突然就倒了!”
軒轅趕緊讓把老者平放,伸手探他的鼻息,又摸他的額頭。“別急,”軒轅沉聲道,“這是脫證,是氣血一下子跟不上了。快取人參來!”
弟子慌忙從藥櫃最上層取下個小陶罐,裏麵裝著幾支參須。軒轅捏起一支,直接塞進老者嘴裏,又取來銀針,快速刺入“關元”“氣海”兩穴。他的指尖穩如磐石,進針深淺恰到好處,銀針在晨光中微微顫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過了約一刻鍾,老者喉嚨裏發出一聲輕響,緩緩睜開了眼睛。年輕人喜極而泣,“噗通”一聲跪在地上:“多謝先生救命!”
軒轅扶起他,指著老者道:“他這是虛到了極致,就像油燈快滅時突然爆了燈花。以後要常給他燉些山藥蓮子粥,山藥補脾,蓮子養心,就像給油燈添油,慢慢能把氣血補起來。切不可再讓他幹重活,也別吃生冷的東西,不然就像給快滅的燈扇風,很容易出事。”
等年輕人背著老者離開,木公感慨道:“先生不僅會治病,還懂怎麽護著我們這些老骨頭。以前巫醫給我們看病,不是跳大神就是用猛藥,好多老夥計就這麽沒了。”
軒轅聞言歎了口氣:“醫道的根本,是讓人活得舒坦,不是圖一時之效。就像種莊稼,得順應時節,該施肥時施肥,該澆水時澆水,不能蠻幹。老年人的身子,就像過冬的麥田,得細細嗬護著,等開春才能慢慢緩過來。”
他說著起身走到藥圃,指著裏麵剛種下的枸杞苗:“你們看這枸杞,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結果,冬天落葉,順應四季規律。人也一樣,年輕時像夏天的草木,陽氣足,不怕折騰;老了就像冬天的草木,得藏著點,才能熬過寒冬。”
弟子這時遞來剛抄好的藥方,軒轅逐一審閱,又添了幾味藥。“這個方子,你們回去按方抓藥,每天早晚各煎一次,藥湯要溫著喝,就像給身子添暖爐。”他把藥方遞給木公,又叮囑,“煎藥的罐子要用陶土的,別用銅鐵的,就像熬粥要用砂鍋,才不會串味。”
老人們拿著藥方,相互攙扶著往外走。走到門口時,木公回頭道:“先生,您說我們這些老骨頭,還能活多久?”
軒轅望著晨光中的藥圃,那裏的枸杞苗頂著露珠,透著勃勃生機。“隻要養護得當,活過百歲也不難。”他微笑著說,“就像這枸杞,隻要根還在,每年都能發新芽。人也一樣,隻要氣血能跟上,就能慢慢緩過來。”
老人們走後,弟子收拾藥櫃時,發現軒轅昨晚整理的《黃帝內經》手稿攤在桌上,其中一頁寫著:“女子七歲,腎氣盛……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八歲,腎氣實……八八,則齒發去。”旁邊還有軒轅添的注解:“老則氣血衰,需滋補以養其真,如培土以護其根。”
弟子輕聲問:“先生,這些道理,您是怎麽想出來的?”
軒轅放下手中的藥杵,望著窗外飄落的秋葉:“都是從人身上看出來的。你看那落葉,不是一下子就黃的,是慢慢失去水分和養分的;人老了也一樣,不是突然就垮的,是氣血一點點虧下去的。治病就像給老樹輸液,得慢慢補,急不得。”他拿起筆,在“上古天真論”篇名下又添了一句:“年老者,如枯木逢春,需雨露滋養,忌狂風驟雨。”
陽光漸漸升高,醫廬裏的藥香越來越濃。軒轅坐在案前,一邊為下一位病患寫藥方,一邊對弟子道:“記住,給老年人看病,不能隻看眼下的病,得想著怎麽讓他們活得安穩。就像打理老房子,不光要修漏雨的屋頂,還得給梁柱加些支撐,才能住得長久。”
弟子連連點頭,看著軒轅認真的側臉,突然明白:所謂醫道,不隻是治病的方子,更是對生命的體諒與嗬護。就像春風拂過大地,不疾不徐,卻能讓枯木重新抽出新芽。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