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小兒養護,專方調理
字數:4663 加入書籤
第219章:小兒養護,專方調理
晨露還凝在醫廬前的石階上時,軒轅已帶著弟子們在院中晾曬新采的雞內金。陽光透過稀疏的枝葉灑下來,照得那些微黃的薄片泛著溫潤的光,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焦香——那是昨夜用文火炒製後的餘味。
“這雞內金,需取當年雞的砂囊內壁,”軒轅拿起一片對著光看,紋理清晰如細綢,“你們看這邊緣的弧度,若是老雞的,會更厚更硬,孩童服食不易消化;若是雛雞的,又嫌藥力不足。”他將雞內金掰成小塊,指尖沾著細碎的粉末,“需得像這般,炒至微黃發脆,既能消積,又不傷脾胃。”
旁邊的弟子捧著陶盆仔細記錄,筆尖在竹簡上劃過,留下沙沙的聲響。忽然,院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伴隨著婦人的啜泣和孩童的哭鬧,像是被什麽東西追趕著似的。
“先生!先生救命啊!”一個穿著粗布麻衣的婦人跌跌撞撞闖進來,懷裏抱著個三歲左右的孩童。那孩子小臉漲得通紅,四肢卻一陣陣抽搐,哭聲尖利得像被針紮了似的,額頭上布滿了冷汗,把頭發都濡濕了。
軒轅快步迎上去,不等婦人站穩便伸手按住孩童的手腕。指尖下的脈象急促而散亂,像受驚的小鹿在亂撞。他又掀開孩子的眼皮看了看,白睛上布滿了紅絲,呼吸也帶著不均勻的喘息。
“何時開始這樣的?”軒轅的聲音沉穩,像一塊投入靜水的石頭,讓慌亂的婦人稍稍定了神。
“就、就在剛才,”婦人抹著眼淚,聲音抖得厲害,“早上還好好的,給他吃了些昨日剩下的黍米糕,沒過多久就開始哭鬧,接著手腳就抽起來了……先生,是不是中了什麽邪祟啊?”她說著就要下跪,被軒轅伸手攔住。
“不是邪祟,是食積生熱,熱極動風。”軒轅一邊說,一邊讓弟子取來早已備好的鉤藤。那鉤藤是前幾日剛從山澗邊采來的,嫩綠的莖上還帶著細小的鉤刺,散發著清苦的氣息。他取了一小把,吩咐道:“用沸水衝泡,待溫後給孩子灌下去。”
又轉身對另一個弟子說:“去取蟬蛻來,要完整的,帶翅膀的。”
弟子應聲跑去藥櫃,很快捧著幾片半透明的蟬蛻回來。那蟬蛻輕薄如紗,在晨光中幾乎能透光,軒轅拿起一片,用手指撚了撚:“這東西能疏散風熱,定驚安神,對付孩童驚風再合適不過。”他將蟬蛻撕碎,放進陶碗裏,又加了少許蜂蜜,用溫水調開,“等鉤藤水灌下後,再把這個喂給他。”
看著弟子小心翼翼地給孩子喂藥,軒轅才轉向那婦人,語氣緩和了些:“孩子近日是不是常常腹脹?夜裏睡覺也不安穩,總愛蹬被子?”
婦人愣了一下,隨即連連點頭:“是啊是啊!先生怎麽知道?他這幾日確實不愛吃飯,肚子脹得像個小鼓,夜裏還總哭醒……我以為是天熱鬧的,沒當回事。”
“孩童脾胃本就嬌嫩,如剛發芽的幼苗,經不起暴飲暴食。”軒轅指著院角那幾株剛出土的豆苗,“你看這豆苗,澆水太多會爛根,施肥太濃會枯苗,孩子吃飯也是一樣的道理。”他頓了頓,又說,“那黍米糕本就不易消化,還是隔夜的,積在肚裏生了熱,熱往上衝,就驚動了肝風,才會抽搐哭鬧。”
婦人聽得連連點頭,臉上的慌亂漸漸變成了懊悔:“都怪我,總想著讓他多吃點長得壯實,沒想到反倒害了他……”
“以後給孩子吃東西,要記住‘細、軟、溫、少’四個字。”軒轅耐心解釋,“食物要切得細,煮得軟,溫度要溫和,不能太燙也不能太涼,每次吃得少一點,多吃幾頓。像生冷的瓜果、油膩的肉食,都要少給孩子吃。”
說話間,那孩子的哭聲漸漸小了,抽搐也停了下來,臉色雖然還有些蒼白,但呼吸已經平穩了許多。喂藥的弟子鬆了口氣,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先生,他好像好多了。”
軒轅走過去,又給孩子把了把脈,脈象雖然還有些快,但已經平穩了不少。他點點頭:“嗯,熱邪散了些,但積滯還在。”說著,取過紙筆,寫下一個方子,“按這個方子抓藥,用小米湯煎,每日兩次,連服三日。”
方子上寫著:炒麥芽三錢,雞內金一錢,山楂二錢,陳皮一錢。都是些平和的消食理氣之藥。
“這炒麥芽,”軒轅指著藥櫃裏的麥芽,“是大麥發芽後曬幹炒製的,能消米麵食積,還能回乳,若是家裏有哺乳期的婦人,用量就要斟酌了。”他又拿起山楂,“這山楂紅如瑪瑙,消肉食積滯最見效,但味酸,不能多放,免得傷了孩子的牙。”
婦人接過方子,小心翼翼地折好揣進懷裏,又向軒轅深深鞠了一躬:“多謝先生救命之恩,我記下您的話了。”
“記著就好。”軒轅擺擺手,“回去後多給孩子揉揉肚子,順時針方向揉,能幫著消化。”他邊說邊做示範,手指在空氣中畫著圈,“力度要輕,像撫摸花瓣似的,不能太用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婦人連連應著,抱著孩子千恩萬謝地走了。
看著她們的背影,旁邊的弟子忍不住問:“先生,您怎麽對孩童的病症這麽熟悉?好像每種情況都有對應的法子。”
軒轅笑了笑,轉身走進醫廬,從書架上取下一卷竹簡,上麵是他最近整理的“小兒方集”。竹簡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還有一些簡單的圖畫,畫著不同病症的孩童模樣。
“你看這裏,”他翻開其中一頁,“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就像一件精美的陶器,看似完整,實則脆弱,稍有不慎就會損傷。他們的病,大多與飲食、外感有關,不像成人那樣複雜,但來勢往往更急,稍一耽擱就可能出大事。”
他指著“腹瀉”一節:“比如這腹瀉,孩童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吃了不幹淨的東西,瀉下如注,伴有惡臭,這是濕熱;另一種是肚子著涼,瀉下清稀,像水一樣,這是寒濕。用藥截然不同,前者要用清熱利濕的藥,比如馬齒莧、黃連;後者要用溫中止瀉的藥,比如幹薑、白術。”
弟子湊近看著,隻見旁邊還畫著兩種糞便的樣子,雖然簡單,卻一目了然。“先生,您連這個都畫下來了?”
“醫者望聞問切,望診最是直觀。”軒轅指著圖畫,“你看這濕熱的糞便,顏色深黃,還帶著泡沫;寒濕的就淺淡,像洗米水。孩子不會說話,或者說不清楚,這些細節就是他們的‘語言’,我們得學會聽懂。”
他又翻到“驚風”一節,上麵詳細記錄了幾種驚風的症狀和應對之法:“剛才那個孩子是食積驚風,還有外感驚風,比如感冒發熱引起的;有痰熱驚風,喉嚨裏呼嚕呼嚕響的;還有慢驚風,是長期腹瀉、營養不良導致的,那就要用溫補的藥,比如人參、附子。”
說著,他拿起一旁的鉤藤和蟬蛻:“這兩味藥是治驚風的常用藥,但也要看情況。鉤藤偏涼,適合熱證;蟬蛻性平,無論寒熱都能用。若是慢驚風,就得配伍溫藥,不能單用這兩味。”
正說著,又有幾個婦人抱著孩子來問診,有的是孩子咳嗽不止,有的是食欲不振,還有的是夜裏哭鬧。軒轅一一診治,開方時都特意叮囑用法用量,比如“藥湯要溫涼,不能燙”“每日三次,每次一小勺”“剩下的藥渣可以用來泡腳”。
一個婦人問:“先生,我家孩子總愛流口水,下巴都醃紅了,怎麽辦啊?”
軒轅看了看孩子的舌頭,又摸了摸他的肚子:“這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口水就多。你回去用炒山藥、炒薏米熬粥給他喝,每日一次,堅持幾日就好了。另外,下巴要勤擦,保持幹燥,可以抹點芝麻油。”
他又對旁邊的弟子說:“你記住,給孩子用藥,一定要‘輕、巧、靈’,劑量要小,藥性要平和,不能用猛藥,就像給幼苗澆水,要用細水長流,不能大水漫灌。”
弟子點點頭,在竹簡上記下:“小兒用藥,量宜輕,性宜和,忌猛峻。”
忙碌了一上午,醫廬裏漸漸安靜下來。軒轅讓弟子把“小兒方集”抄寫幾份,分發給部落裏有孩子的人家。“這些方子都是日常能用得上的,讓大家照著做,能少遭些罪。”
午後的陽光暖洋洋的,軒轅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著弟子們在藥圃裏忙碌,忽然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曾因為吃多了野果而肚子疼,母親用熱毛巾給他敷肚子,還哼著歌謠哄他。那時部落裏沒有醫生,生病了隻能靠老人們的土辦法,很多孩子就這樣沒了。
“先生在想什麽?”一個弟子端來一碗涼茶。
軒轅接過茶,喝了一口,清涼的氣息從喉嚨一直傳到心裏。“我在想,要是早些年就有這些法子,能多活下來多少孩子啊。”他望著遠處玩耍的幾個孩童,他們追逐打鬧,笑聲清脆得像風鈴,“醫者的責任,不隻是治病,更是守護這些幼小的生命,讓他們能好好長大。”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塵土:“走,我們再去山裏看看,有沒有適合孩童用的草藥,再完善完善這方集。”
弟子們應聲跟上,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將影子拉得很長。軒轅的腳步沉穩而堅定,他知道,這小兒養護的學問,就像這山間的小路,需要一步步去探索,才能走得更寬、更遠。而每一個孩子的笑臉,都是他前行的動力。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