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醫經補戰傷,內容臻善
字數:3046 加入書籤
第237章:醫經補戰傷,內容臻善
晨曦微露,醫典閣的木門被輕輕推開,帶著一身晨露的軒轅緩步走入。案幾上,那部曆經數十載修訂的《黃帝內經》手稿靜靜攤開,泛黃的麻紙邊緣已被翻閱得有些毛邊,上麵密密麻麻的朱筆批注,是他無數個日夜的心血凝結。此刻,他的指尖撫過“素問·玉機真藏論”中“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字句,眉頭微蹙,昨夜傷營中那個因失血過多而氣絕的士兵身影,又在眼前浮現。
“先生,您一夜未眠?”隨侍的弟子端著一碗溫熱的藥粥進來,見案幾上散落著數十張戰傷記錄竹簡,不由得輕聲問道。軒轅抬眼,眼底的紅血絲清晰可見,他卻隻是擺了擺手,拿起一支狼毫,蘸了蘸朱砂:“去把戰時記錄的‘金瘡大出血’醫案取來,我要補進經文中。”
弟子應聲而去,心中卻有些疑惑。往日先生修訂醫經,多是從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的根本理法入手,鮮少如此急切地增補具體病症。待他將捆紮整齊的竹簡抱來,軒轅已鋪開一張新的麻紙,提筆寫下“金瘡血溢不止者,當益氣以攝血,勿徒求止血”。筆鋒遒勁,墨色透過紙張,仿佛要將這生死之際的體悟刻進字裏行間。
“先生,”弟子忍不住問,“從前醫經中說‘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已是點明失血之證,為何還要特意強調‘益氣攝血’?”軒轅放下筆,拿起一卷竹簡,上麵記錄著涿鹿之戰時的一則醫案:一名士兵被長矛刺穿腹部,血流如注,當時醫隊隻用了止血粉外敷,雖暫時止血,卻在三日後氣絕,脈細如絲。
“你看此處,”軒轅指著竹簡上的脈象記錄,“血雖止,氣已脫。就像堤壩潰決,隻堵缺口而不加固堤岸,洪水退後,堤身仍會崩塌。”他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正在操練的士兵,他們身上的甲胄在晨光中泛著冷光,“戰時士兵氣血奔湧,一旦受傷,血失於外,氣亦隨之耗散。若隻知止血,不知補氣,便是舍本逐末。”
說罷,他回到案前,提筆在“血證”篇後補寫道:“金瘡出血多,先以草木灰、蒲黃止其流,繼以人參、黃芪補其氣。氣能攝血,如將帥統兵,氣足則血自歸經。”寫罷,又想起那名中了毒箭的騎兵,雖用甘草、綠豆解了毒,卻因元氣大傷,調養月餘才恢複,便又添上“中毒者,先解其毒,再以山藥、粳米調其脾胃,脾胃健則氣血生,毒邪自無所附”。
弟子在旁研墨,見先生時而停筆沉思,時而翻閱舊案,時而起身踱步,不由得想起昨日整理戰時醫案時,發現先生對每一例戰傷的診治都做了三次批注:初診時的應急之法,複診時的調理之方,痊愈後的總結之論。此刻這些零散的經驗,正被先生像串珍珠般,一一納入《黃帝內經》的理論體係中。
“先生,您看這段‘經脈別論’中‘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是否也可與戰傷聯係?”弟子指著經文問道。軒轅眼前一亮,這正是他昨夜苦思的關鍵。戰時士兵有勇怯之分,受傷後的反應亦有不同:勇者雖傷而氣不餒,恢複更快;怯者未傷而心先亂,易生他病。
“善哉!”軒轅撫掌道,“可補注:‘戰傷之證,不僅在皮肉筋骨,更在神氣。勇者神氣不散,雖重傷亦能複;怯者神氣先奪,雖輕傷亦難愈。故治傷需先安其神,如定軍之帥,神安則兵不亂。’”他提筆疾書,筆尖在紙上沙沙作響,仿佛將戰場上的呐喊、傷兵的呻吟,都化作了經文中的字句。
午後,陽光透過窗欞照在案幾上,醫典閣內彌漫著墨香與草藥的混合氣息。軒轅已補完了“熱病”“癰疽”“外傷”三篇,正對著一卷《靈樞·經筋》沉思。戰時不少士兵因弓弩彈射而致筋脈斷裂,當時用了夾板固定、續斷草藥,卻仍有不少人留下手臂屈伸不利的後遺症。
“經筋者,束骨而利機關也。”軒轅輕聲念著經文,“筋傷則關節不利,就像琴弦斷了,雖接上卻音不準。”他想起曾見部落中的工匠修複弓弩,不僅要接好斷弦,還要反複調試張力。“治筋傷,不僅要續其形,更要調其氣。”他提筆在“經筋”篇後補記:“筋斷者,先以續斷、杜仲續其質,再刺‘陽陵泉’‘太衝’通其氣。氣至則筋柔,如春風化凍,筋脈自能屈伸如常。”
此時,一名負責藥圃的弟子匆匆進來,遞上一株剛采的“骨碎補”,葉片上還帶著露水:“先生,這味藥經戰時驗證,接骨之力遠超他藥,是否要補入百草圖譜?”軒轅接過草藥,放在鼻尖輕嗅,其氣辛溫,斷麵呈淡紅色,正是他在傷營中反複試用過的。
“不僅要入圖譜,更要寫入醫經。”軒轅說道,“在‘至真要大論’中‘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後,可添‘骨傷者,以骨碎補、自然銅堅其骨,如築牆以磚石,輔以牛膝引藥入腎,腎主骨,則藥力更專’。”他一邊說,一邊讓弟子取來百草圖譜,在空白頁上畫出骨碎補的形態,注明“生於岩縫,葉如鱗,采根入藥,酒浸後搗敷,接骨如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暮色漸濃,醫典閣內點起了油燈,昏黃的光暈將軒轅的身影拉得很長。案幾上的《黃帝內經》手稿已增厚了不少,那些新增的字句旁,都畫著一個小小的“戰”字,像是一枚枚勳章,印刻在這部醫典之上。弟子端來晚飯,見先生仍在批注,便輕聲道:“先生,這些戰傷之法,和平時期或難用上,何必如此費神?”
軒轅放下筆,望著窗外漸沉的夕陽,遠處的炊煙在暮色中嫋嫋升起,那是戰後重建的村落傳來的煙火氣。“醫道無戰時與平時之分,”他緩緩說道,“今日的戰傷經驗,或許明日就能救田間勞作的農夫,救山崖采藥的藥農,救市井爭鬥的百姓。”他拿起補注完畢的醫經,輕輕拂過上麵的字跡,“就像這經文,看似講的是醫理,實則藏的是生生不息之道。”
弟子似懂非懂,卻見先生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彩,那是一種將實踐升華為理論的欣慰,一種將創傷轉化為智慧的坦然。軒轅將補注好的手稿仔細捆好,放入特製的木盒中,對弟子道:“明日將這些新增內容抄錄十份,分送各部落醫廬。告訴他們,醫道需經風雨,方得圓滿。戰時的血與淚,不該白白流淌。”
油燈下,軒轅的身影與《黃帝內經》的手稿重疊在一起,仿佛一部活的醫典,在歲月的長河中,將那些來自戰場的生死智慧,化作護佑萬民的生命之光。而那些新增的字句,就像在古老的大樹上抽出的新枝,讓這部醫典愈發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