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廣傳醫術,普惠萬民

字數:3942   加入書籤

A+A-


    第239章:廣傳醫術,普惠萬民
    戰後的風,帶著硝煙散盡的清冽,拂過聯盟的每一寸土地。軒轅站在醫廬前的土坡上,望著遠處炊煙嫋嫋的村落,眉頭舒展了許多。涿鹿之戰的慘烈仍在心頭縈繞,但眼下更重的擔子,是讓這片飽經創傷的土地重煥生機——而生機的根基,便是健康。
    “先生,各部落派來的學徒都在傳習堂候著了。”大弟子捧著一卷名冊,輕聲稟報。他的手臂上還留著戰時被箭劃傷的疤痕,此刻已結痂脫落,隻餘下淺淡的印記,那是醫道護佑生命的見證。
    軒轅點點頭,轉身往傳習堂走去。腳步踏在青石板路上,發出沉穩的聲響,像是在丈量著醫道傳承的距離。傳習堂是戰前就建好的,戰時被改作臨時傷營,如今又恢複了往日的模樣,隻是堂內的梁柱上,還能看到兵刃碰撞留下的淺痕。
    推開木門,三十多個身著各色部落服飾的年輕人齊刷刷地站起來,臉上帶著敬畏與期盼。他們中有來自東方沿海的漁獵部落,皮膚黝黑,手掌粗糙;有來自南方山林的農耕氏族,身著麻布,帶著草藥的清香;還有來自西方草原的遊牧子弟,身形剽悍,眼神卻透著懇切。
    “坐吧。”軒轅走到堂中那張用百年古木製成的案幾後坐下,案上攤著《黃帝內經》的抄本和幾張經絡圖。“你們來此,不是為了聽我空談醫理,而是要學能救人性命的真本事。”他的目光掃過眾人,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聯盟之所以為聯盟,不止於刀槍相護,更在於病痛相扶。”
    一個來自南方部落的青年忍不住起身:“大醫官,我們部落多濕熱,族人常犯關節腫痛,用了草藥也不見好,您能教教我們嗎?”他的褲腿挽起,露出小腿上成片的紅疹,那是長期受濕邪侵擾的痕跡。
    軒轅示意他坐下,取過一支炭筆,在牆上的空白木板上畫了一株草藥:“此為獨活,生於山林陰濕處,性溫,能祛風濕、止痹痛。你們那裏多產此物,隻是采收時節不對——需在秋末冬初,根莖飽滿時采挖,曬幹後切片,配伍牛膝、桑寄生,煎水服用,效果自會不同。”他邊說邊畫,筆觸簡練卻精準,“記住,草藥的性情,與生長的土地、時節息息相關,就像你們部落的人,耐熱耐濕,換了北方的幹燥之地,反而會不適。”
    眾人聽得入神,有弟子趕緊用獸皮製成的紙記下要點。軒轅又拿起銀針,指著牆上的經絡圖:“除了湯藥,針灸亦能見效。膝關節疼痛,可取‘膝眼’‘陽陵泉’二穴,進針三分,撚轉時會有酸脹感,此為‘得氣’,邪氣自會隨氣而散。”他讓那南方青年上前,親自示範進針手法,“進針要穩,如鷹隼撲兔,不可猶豫;撚轉要柔,似流水繞石,不可粗暴。”
    銀針刺入穴位的瞬間,青年“啊”了一聲,隨即驚訝地說:“真的酸脹!好像有股暖流在腿裏走!”
    軒轅拔出針,笑道:“這便是經絡通了。回去後,教族人辨識草藥,學習簡單的針灸之法,再把《靈樞》中關於經絡的篇章抄錄回去,讓更多人能看懂。”
    接下來的日子,傳習堂裏每日都充滿了專注的氣息。軒轅將教學分為“識藥”“診病”“施治”三部分,循序漸進。清晨,他帶著眾人去藥圃辨認草藥,講解性味歸經:“這是黃芩,苦寒,入肺、胃經,能清熱燥濕,治肺熱咳嗽;那是生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解魚蟹之毒。”他讓每個人都親口嚐嚐,記住草藥的味道,“藥之味,即藥之性,苦能泄,甘能補,辛能散,鹹能軟,酸能收,記住這些,用藥才能不出差錯。”
    午後,他教眾人“望聞問切”四診之法。取來不同病患的案例,讓大家輪流診斷。一個來自北方部落的漢子,麵色蒼白,脈象沉細,眾人多認為是寒症,主張用溫藥。軒轅卻讓他張開嘴,看了看舌苔:“舌苔黃膩,是內有濕熱,隻是被外寒包裹,看似寒症,實則寒熱夾雜。若單用溫藥,隻會加重內熱,需用麻黃湯解表,再配黃連、黃芩清裏,表裏兼顧,方能見效。”
    他指著一個孩童的病例:“小兒脈數,指紋紫滯,伴發熱、驚厥,此為肝風內動,需用鉤藤、蟬蛻平肝息風,不可用大人的猛藥。”又拿出一個婦人的醫案,“月經不調,血色暗紫有塊,是氣滯血瘀,需用當歸、川芎活血,配合香附理氣,‘氣行則血行’,這是婦科診治的要訣。”
    傍晚,則是實踐操作。軒轅讓弟子們互相練習針灸、包紮,他在一旁巡視指導。有個來自東方部落的女子,學包紮時總是不夠緊實,軒轅拿起布條示範:“戰時傷口包紮,既要止血,又要固定,過鬆則血不止,過緊則傷氣血。你們看,像這樣繞三圈,在傷處上方打結,用力要勻,如捆紮糧草,既不能讓糧草散落,又不能勒壞了麻袋。”他邊說邊用布條在木樁上演示,動作熟練而規範,那是經曆了無數戰傷救治才練就的精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除了傳習堂的教學,軒轅還派得力弟子分赴各部落,建立醫廬。大弟子帶著《百草圖譜》和一批常用草藥,前往西方草原部落。那裏的人多騎馬狩獵,常受外傷,他便教族人製作夾板固定骨折,用金瘡藥處理刀傷,還將“燒艾草消毒”的方法傳授下去,讓部落的傷口感染率大大降低。
    二弟子擅長調理內科雜症,被派往北方部落。那裏氣候寒冷,族人多有咳喘之疾,他根據《素問》中“肺主氣,司呼吸”的理論,教族人用杏仁、蘇子煎水止咳,用艾灸“肺俞”穴溫肺散寒,還推廣“晨起吐故納新”的導引之法,讓族人在寒冷的冬日也能保持肺氣通暢。
    三弟子則去了東方沿海部落,那裏的人常食海鮮,易生癰瘡。他帶去了砭石療法,教族人用砭石刺絡放血,排出熱毒,又傳授“清熱解毒湯”的配方,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配伍,治好了許多久治不愈的癰腫。
    三個月後,各弟子傳回消息,所到之處,部落的病患都減少了許多。有個偏遠的遊牧部落,從前嬰兒存活率不足五成,自從學會了用炒麥芽消積,用黃連水預防小兒痢疾,半年內竟沒有一個嬰兒夭折。部落首領特地派人送來一匹上好的駿馬,馬背上馱著一封用獸皮寫的感謝信,上麵畫著一個大大的太陽,旁邊寫著:“大醫官的智慧,如太陽般照亮了我們的帳篷。”
    這日,軒轅正在整理弟子們傳回的醫案,一個老者拄著拐杖走進醫廬,身後跟著兩個年輕人,手裏捧著一個陶罐。老者是鄰近部落的首領,戰時曾帶領族人支援聯盟,腿上中過毒箭,是軒轅親手救治的。
    “大醫官,嚐嚐我們部落新釀的米酒。”老者將陶罐放下,揭開蓋子,一股醇厚的酒香彌漫開來,“托您的福,族裏半年沒鬧過大病,年輕人也學會了看病,這都是您的功勞啊!”
    軒轅笑著擺擺手:“功勞不在我,而在你們願意學習,願意互相幫助。”他取過一疊抄好的《養生論》,遞給老者,“這是關於四季養生的法子,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讓族人照著做,少生病,比什麽都強。”
    老者接過抄本,如獲至寶,小心地揣進懷裏:“我們部落的孩子,現在都知道飯前要洗手,天涼了要加衣,這都是聽了您的教誨。”
    送走老者,軒轅走到門口,望著遠處幾個孩子在草地上追逐嬉戲,他們的臉上沒有病容,隻有健康的紅暈。不遠處,幾個婦人正在晾曬草藥,動作嫻熟,那是他派去的弟子教會的。風拂過藥圃,帶來百草的清香,與村落裏的炊煙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安寧而充滿生機的畫麵。
    他想起戰前的動蕩,想起那些因缺醫少藥而逝去的生命,心中感慨萬千。醫道之路,從來不是一個人獨行,而是無數人接力前行。如今,這條路已經鋪到了聯盟的每一個角落,用草藥的苦澀,換來生命的甘甜;用銀針的鋒芒,刺破病痛的陰霾。
    “先生,該給傳習堂的學徒們上課了。”弟子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
    軒轅點點頭,轉身往傳習堂走去。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他身上灑下斑駁的光影,腳步依舊沉穩,心中卻多了一份篤定。他知道,廣傳醫術,普惠萬民,這不僅是醫道的延續,更是聯盟長治久安的根基。當每個部落都能自醫自救,每個族人都能安康無疾,這片土地,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樂土”。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