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弟子各成,分傳所長

字數:3462   加入書籤

A+A-


    第240章:弟子各成,分傳所長
    晨曦剛漫過醫廬的木窗,傳習堂裏已坐滿了人。軒轅的弟子們圍坐成圈,各自捧著竹簡,指尖在字裏行間摩挲,時不時抬頭望向堂中那個熟悉的身影。軒轅今日沒有急著開講,隻是靜靜看著他們,目光掃過每個人臉上的專注,嘴角噙著一絲欣慰的笑意。
    “你們跟隨我學醫,少則三五年,多則十餘年,”軒轅緩緩開口,聲音溫和卻帶著分量,“如今各自手上都有了拿得出手的本事,是時候讓你們各展所長了。”
    坐在最前排的大弟子明淵聞言,放下竹簡起身:“先生,弟子願始終守在醫廬,隨侍左右。”他自少年時便跟著軒轅,一手外傷縫合的本事已爐火純青,醫廬裏的金瘡藥配方,經他改良後止血效果更勝從前。
    軒轅擺擺手:“守著醫廬固然重要,但醫道不是困在一方天地裏的學問。你擅長外傷,便該去軍中多走走——上次涿鹿之戰,你處理箭傷的手法,連老兵都讚不絕口。去把你的縫合術、夾板固定法教給各營的醫兵,讓更多戰傷能及時救治。”
    明淵眼中閃過一絲猶豫,隨即重重點頭:“弟子明白!定不負先生所托。”他知道,先生從未把醫術當成私產,那些在戰場上救下的性命,遠比守在醫廬裏更能體現醫者的價值。
    坐在明淵身旁的女弟子靈樞,一直低著頭摩挲著竹簡上的經絡圖。她心思細膩,對婦人、小兒病症格外敏感,尤其擅長通過脈象變化判斷女子氣血盈虧。聽到軒轅的話,她輕聲問:“先生,女子生產之難,常有母子雙亡之險,弟子想專門鑽研婦產之術,不知可不可?”
    軒轅眼中露出讚許:“女子生育,關乎一族延續,此乃大功。你且去收集各地婦人難產的醫案,我把《素問》中‘女子七歲腎氣盛’的篇章抄給你,結合你平日記錄的脈象,定能總結出一套保母子平安的法子。記住,女子產後虛損,調理需兼顧氣血,不可一味進補。”
    靈樞起身深深一拜,眼眶有些發熱。她曾親眼見過部落裏的婦人因難產而逝,那家人的哭聲至今猶在耳畔。如今得了先生的允諾與指點,她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卻也踏實了。
    角落裏,一個身形壯實的弟子忽然站起身,是專攻養生導引之術的石壯。他嗓門洪亮,說話帶著股憨直:“先生,我瞧著族裏老人總說筋骨僵硬,練不動五禽戲,弟子想把導引術改得簡單些,讓他們能照著練,強筋健骨。”
    軒轅笑著點頭:“好想法。老人如老樹,枝幹雖脆,卻也能通過鬆土澆水煥發生機。你可從‘熊晃’‘鳥伸’中摘出幾個簡單動作,編成口訣,比如‘熊晃腰,能開胃;鳥伸臂,不喘咳’,讓他們聽得懂、做得來。上月我教你的按揉足三裏之法,也可一並教給他們,長久堅持,自有裨益。”
    石壯咧嘴一笑,用力拍了拍胸脯:“弟子這就去試!保準讓老人們練得樂嗬嗬的!”
    弟子中還有一人,名叫木禾,最喜與草木打交道,對草藥的生長習性、炮製之法了如指掌。他見眾人都得了囑托,有些急切地說:“先生,弟子發現同一種草藥,長在山南與山北,藥性竟有差別。弟子想走遍聯盟的山川,把每種草藥的最佳生長地記下來,再配上圖譜,這樣入藥才更精準。”
    軒轅聞言,從案上拿起一卷竹簡遞給木禾:“這是我早年記錄的‘草藥地勢記’,你且拿去參考。比如黃芩喜陰濕,生於溪穀邊者藥效最佳;麻黃耐旱,長在坡地者莖稈粗壯,發汗之力更強。你去時,帶上畫師,把草藥的根、莖、葉在不同時節的模樣都畫下來,標注清楚‘春采葉、夏采花、秋采實、冬采根’的道理,這份圖譜將來定能與《百草圖譜》相輔相成。”
    木禾雙手接過竹簡,指尖觸到上麵溫潤的竹紋,仿佛已經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草藥在風中搖曳。他知道,這一路會很苦,要翻山越嶺,要風餐露宿,但想到能讓醫者們用對藥、用好藥,便覺得渾身是勁。
    軒轅看著弟子們各有方向,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獨自一人在山林中嚐百草,多少次因誤服毒草而腹痛如絞,多少次對著疑難病症束手無策。如今,這些弟子各有所長,又能相互印證,醫道的傳承,不正是這樣一代接一代,像江河匯流般愈發寬廣嗎?
    “你們且記住,”軒轅的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絲鄭重,“醫道無高低,能解民之疾苦,便是正道。明淵治外傷,不可輕視婦人的小腹痛;靈樞看婦科,也需懂些小兒驚風的急救;石壯教導引,要知哪些病症不宜練;木禾辨草藥,得明白何種藥性與針術相配。你們雖各有專攻,卻不可畫地為牢,每隔三月,需回醫廬交流一次,把各自的心得講給眾人聽,互相補益。”
    弟子們齊聲應道:“弟子謹記先生教誨!”
    陽光透過窗欞,照在他們年輕而堅定的臉上。軒轅看著這一幕,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師父岐伯。當年岐伯也是這樣,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卻從不強求他走哪條路,隻說“醫道在己,悟者自得”。如今,他也成了那個站在堂中指引方向的人,才真正明白,所謂傳承,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讓每個人在醫道的天地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星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明淵收拾好行囊,打算明日一早就動身去軍營。他把自己整理的《金瘡縫合要訣》又看了一遍,在“傷口需清洗三遍,第一遍用沸水放溫,第二遍加艾草,第三遍用烈酒”的後麵,又添了一句“縫合後每日換藥,若見紅腫,需加蒲公英搗敷”——這是他昨日給一個箭傷複發的士兵處理時悟出來的。
    靈樞則在燈下翻看自己記錄的醫案,其中有一則“產後少乳”的病例,她原本隻想著用穿山甲通乳,此刻忽然想起先生說的“氣血兼顧”,便提筆在旁邊寫道:“需先查脈象,若脈細弱,當用黃芪、當歸補氣血,再用穿山甲,否則徒傷正氣。”
    石壯跑到老人聚集的屋舍,拉著幾個老者比劃:“您看,就這樣,像熊一樣慢慢晃腰,幅度不用大,覺得舒服就行……對,每日早晚各晃十下,過幾日您再告訴我,吃飯香不香?”
    木禾則已經背起了藥簍,打算先去東邊的青峰山。他腰間掛著先生給的“草藥地勢記”,手裏攥著半截炭筆,準備隨時記錄。走出門時,他回頭望了一眼醫廬的燈火,那燈火在夜色中明明滅滅,卻像一盞指路的星,讓他心裏亮堂堂的。
    軒轅站在醫廬門口,看著弟子們各自忙碌的身影,追風趴在他腳邊,尾巴輕輕掃著地麵。他知道,這些弟子將來或許會遇到比他當年更難的挑戰,或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困惑,但隻要他們守住“仁心”二字,循著醫道的脈絡往前走,就一定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去吧,”他在心裏默默說,“去讓醫道的種子,在聯盟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發芽。”
    晚風拂過,帶來藥圃裏艾草的清香。傳習堂的燈還亮著,案上的《黃帝內經》竹簡微微翻動,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於傳承的故事——故事裏,有老師的指引,有弟子的求索,更有無數人對健康與生命的期盼。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