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再訪岐伯,論道升華

字數:3388   加入書籤

A+A-


    第241章:再訪岐伯,論道升華
    晨露未曦,軒轅已帶著兩名弟子踏上前往岐伯隱居之地的山路。車轍碾過沾著濕泥的石板路,發出沉穩的咯吱聲,仿佛在應和著他此刻既急切又肅穆的心緒。車簾被山風掀起一角,露出他鬢邊新增的幾縷白發——自涿鹿決戰後,他雖得片刻安寧,卻總覺醫道尚有未逮之處,那些戰時所見的疑難雜症、毒理變異,如鯁在喉,非尋師父拆解不可。
    “先生,前麵就是岐伯先生的藥廬了。”駕車的弟子忽然開口,語氣裏帶著敬畏。軒轅順著他的目光望去,隻見山腰處隱現一片青瓦,周遭被層層疊疊的藥田環繞,晨霧中,隱約有藥香隨山風飄來,清苦中帶著回甘,正是他年少時日夜浸潤的味道。
    車剛停穩,柴門便“吱呀”一聲開了。一位身著素色麻衣、須發皆白的老者立在門內,正是岐伯。他臉上的皺紋比三年前更深了些,眼神卻依舊清亮,仿佛能看透人心底的困惑。“你來了。”岐伯的聲音溫和如舊,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欣慰。
    軒轅快步上前,躬身行禮:“師父,弟子不孝,許久未來看您。”他的指尖微微發顫,既是久別重逢的激動,也是麵對師者的恭謹。身後的弟子捧著一個木盒,裏麵是他精心整理的戰時醫案與修訂後的《黃帝內經》抄本,這是他此行最珍貴的禮物。
    “進來吧,”岐伯側身讓開,目光掃過那木盒,嘴角噙起笑意,“我就知道,你這幾年定沒閑著。”
    藥廬內陳設簡單,一張案幾上鋪著泛黃的竹簡,旁邊堆著數筐待曬的草藥,牆角的銅爐裏燃著艾草,煙氣嫋嫋,驅散了山間的濕氣。軒轅坐下時,目光落在案幾上的一幅經絡圖上——那圖比他所繪的更細致,連細微的絡脈分支都標注得清清楚楚,旁邊還密密麻麻寫著蠅頭小字。
    “這是我近年琢磨的‘奇經八脈’,”岐伯順著他的目光看去,拿起竹簡解釋道,“你之前在《靈樞》裏隻提了十二正經,可人身氣血流轉,並非隻有這十二條通路。就像江河有主流,也有支流,若支流阻塞,主流也會淤滯。”
    軒轅心中一動,想起戰時遇過的一個傷兵:中箭後半身麻木,按十二經取穴針刺無效,後來偶然按到後腰一處“異穴”,竟有奇效。他當時隻當是特例,此刻聽岐伯一提,頓時豁然開朗:“師父是說,除了正經,還有其他經絡主宰著氣血運行?”
    “然也。”岐伯取過筆墨,在案幾上畫出一條曲線,“你看這條‘督脈’,起於會陰,行於脊背正中,貫腦而入,若它受阻,人便會頭痛、項強,甚至昏迷。上次你說的那個傷兵,怕是箭鏃震傷了督脈。”
    軒轅急忙從木盒裏翻出醫案,指著那頁記錄遞過去:“弟子當時記下了取穴位置,如今看來,正是督脈上的‘命門’穴!”他的指尖因激動而有些發紅,原來那些困惑已久的疑點,竟在師父寥寥數語中找到了答案。
    岐伯接過醫案,逐字細看,時而點頭,時而蹙眉。窗外的日光漸漸升高,透過窗欞落在他的白發上,泛出柔和的銀光。“你對戰傷的處理已臻完善,”他良久才開口,語氣裏帶著讚許,“但這則毒箭案,你隻寫了用甘草、綠豆解毒,卻沒深究毒性根源。”
    他指著案幾上一株開著紫花的草藥:“這是‘烏頭’,你圖譜裏隻記了它‘辛熱大毒’,卻不知若炮製得法,能治風濕痹痛。蚩尤軍的毒箭,多半是用它與‘見血封喉’混合煉製,單用甘草解不了根本,需加‘金銀花’清熱解毒,‘防風’祛風排毒,三藥配伍,方能去根。”
    軒轅聽得入神,連忙取過筆,在醫案旁補注。筆尖劃過竹簡的“沙沙”聲,與爐中艾草的“劈啪”聲交織在一起,仿佛在譜寫一曲醫道傳承的樂章。他忽然想起年少時,也是這樣坐在岐伯身邊,看他批注草藥圖譜,那時的自己懵懂無知,如今卻已能與師父論道,心中百感交集。
    “對了,”岐伯忽然放下醫案,看向軒轅,“你在《素問》裏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可曾想過,陰陽之外,還有‘中和’?”
    軒轅一怔:“中和?”
    “天地萬物,過陽則焚,過陰則寒,唯有陰陽調和,方能生生不息。”岐伯起身走到藥田邊,指著一株半枯的“地黃”道,“這味藥,生用性寒,能清熱涼血;蒸熟後性溫,能滋陰補血。同是一物,因炮製不同而陰陽有別,可若想它既不寒也不溫,能平補氣血,該如何?”
    軒轅沉思片刻,忽然悟道:“需用酒蒸九次,曬九次,讓寒熱相抵,取其中和之性!”
    岐伯撫掌大笑:“說得好!醫道亦然,治熱病不可一味用寒藥,恐傷脾胃;治寒病不可盡用熱藥,恐耗陰津。你之前創的白虎湯雖能清熱,但若遇體虛者,需加人參補氣,方能兼顧正邪,這便是‘中和’之道。”
    接下來的三日,師徒二人幾乎形影不離。白天,他們在藥田辨認草藥,岐伯教他如何從花葉形態判斷藥性變遷——“你看這株黃芩,去年多雨,根偏濕,今年天旱,根更堅實,藥性也更烈,用藥時需減量”;夜晚,他們圍爐夜話,從五行生克談到髒腑聯動,從四時養生論及情誌致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軒轅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時,岐伯補充道:“不止如此,情誌還能相互製約。如‘恐勝喜’——有個富家子狂喜而癲,我讓他看一場假的牢獄之災,嚇得他魂飛魄散,癲症反倒好了。”
    軒轅聽得連連點頭,連忙將這“以情勝情”之法記入醫案。他忽然明白,師父教他的不僅是醫術,更是一種看待生命的智慧——醫人如治國,需審時度勢,剛柔並濟,方能陰陽平衡。
    第三日傍晚,軒轅整理好行囊,準備返程。岐伯送他到柴門外,遞過一卷竹簡:“這是我整理的《經絡補遺》,你拿去補進《靈樞》裏吧。”他的目光落在軒轅身上,帶著期許,也帶著釋然,“當年你說要‘讓天下無病’,我還怕你心太高,如今看來,你走的路,比我預想的更穩。”
    軒轅接過竹簡,入手沉甸甸的,仿佛握著千鈞責任。他深深一揖:“弟子能有今日,全賴師父指引。”
    “路是你自己走的,”岐伯擺擺手,轉身時忽然又道,“記住,醫道無止境,今日之真理,明日或成謬誤,唯有不斷實踐、不斷修正,方能永存。”
    山風再次掀起車簾,軒轅回頭望去,隻見岐伯的身影立在藥廬前,與青瓦、藥田融為一體,宛如一幅沉靜的畫。他握緊手中的竹簡,心中默念:“師父放心,弟子定不負所托。”
    車輪再次碾過石板路,這次的聲響卻比來時更堅定。軒轅知道,此番論道不僅解開了他的疑惑,更讓他看清了醫道的方向——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法典,而是流動的江河,唯有納百川、應時變,才能滋養萬物,生生不息。
    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