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岐下薪火,醫道綿長

字數:4472   加入書籤

A+A-


    第250章:岐下薪火,醫道綿長
    夕陽的金輝像融化的蜜,淌過醫廬的木簷,漫過門前那片被踩得發亮的青石板。軒轅站在階前,背脊雖已不複壯年時的挺直,卻透著一種經歲月淬煉的沉穩,仿佛一株深紮大地的古鬆,根須蔓延處,皆是生機。他望著遠處連綿的山巒,那些起伏的輪廓在暮色中漸漸柔和,像極了他初到岐下時,岐伯老人指給他看的那幅《山河脈圖》——那時他才明白,人體經絡與天地山川原是一脈相承,氣血奔流如同江河行地,晝夜不息。
    “先生,藥圃的最後一批麥冬收完了,弟子們正按您說的,攤在竹匾裏陰幹呢。”大弟子捧著一本厚厚的醫案走來,腳步聲在安靜的傍晚裏格外清晰。他的袖口沾著些許泥土,那是終日侍弄草藥留下的印記,就像當年的軒轅,衣袖上總帶著岐伯藥圃裏的草木香。
    軒轅回過身,目光落在那本醫案上。封麵是糙紙糊的,邊角已經磨得起了毛,上麵用炭筆寫著“外感雜症卷三”,字跡工整,卻帶著幾分刻意的模仿——那是大弟子初學記錄時,一筆一劃照著他的筆跡練的。他伸手接過,指尖觸到紙頁上凹凸的痕跡,那是無數次翻閱留下的溫度。
    “翻開看看。”軒轅的聲音帶著些許沙啞,是這些年深夜批注醫典、清晨講授醫理磨出來的。
    大弟子依言翻開,隻見裏麵密密麻麻記著病例:三月初七,東村李姓小兒,發熱無汗,脈浮緊,斷為風寒束表,用麻黃湯三劑而愈;五月廿二,西村婦人行經腹痛,血色暗紫,辨為寒凝血瘀,溫經湯加艾葉,五劑痛止……每則病例後都畫著小小的符號,有的是對勾,有的是圈點,那是軒轅批改時留下的記號。
    “這則驚風案,你當時說‘肝風內動’,用藥也對,但忘了加一味鉤藤。”軒轅指著其中一頁,指尖點在“抽搐不止”四字旁,“小兒髒腑嬌嫩,用藥需兼顧平肝與護脾,鉤藤既能息風,又不苦寒傷胃,是為良藥。你後來補上了,可見是用心琢磨過的。”
    大弟子臉上泛起微紅,撓了撓頭:“先生當時一說,弟子就記著了。後來遇到類似的患兒,加了鉤藤,果然見效更快。”
    軒轅點點頭,目光掠過案頭那堆疊得整整齊齊的書稿。最上麵的是《黃帝內經》的定稿本,分為《素問》與《靈樞》兩卷,紙頁泛著淡淡的黃,那是用楮樹皮漿反複捶打製成的,堅韌耐存。旁邊是《百草圖譜》,畫師用礦物顏料畫就的草藥栩栩如生,丹參的絳紅根須、枸杞的殷紅果實、黃連的暗黃斷麵,都像剛從地裏采來一般,旁邊的注解小字密密麻麻,從“春采葉”到“酒炒用”,無一不是他親試親記的心血。
    “還記得那年你第一次跟著我進山識藥嗎?”軒轅忽然問道,眼神飄向遠處的山林,仿佛穿透了時光,“你把苦參當成了黃連,嚼了一口就吐了,說‘這苦味怎麽帶著澀’。”
    大弟子忍不住笑了:“可不是嘛!當時舌頭麻了一整天,先生還說‘吃一塹長一智,以後就不會認錯了’。後來才知道,苦參味苦性寒,卻有澀味,能燥濕殺蟲;黃連苦寒純粹,專清胃火,一字之差,藥性天壤之別。”
    軒轅也笑了,眼角的皺紋像水波一樣漾開。他想起自己年輕時,跟著岐伯在藥圃裏辨認草藥,也曾把細辛當成了麻黃,被岐伯用拐杖輕輕敲了敲手背:“細辛辛溫有毒,用量過了會害人;麻黃雖也辛溫,卻能發汗解表,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那時的陽光也是這樣暖,透過樹葉灑在岐伯的白發上,像落了一層金粉。
    “先生,您說《黃帝內經》傳給後人,他們能懂嗎?”大弟子忽然問道,語氣裏帶著幾分忐忑,“裏麵的陰陽五行、經絡氣血,會不會太抽象了?”
    軒轅望向天邊的晚霞,晚霞正一點點漫過醫典閣的屋頂。那座用青石砌成的閣樓裏,藏著他畢生的心血——除了《黃帝內經》與《百草圖譜》,還有《醫案集》《炮炙大法》《養生論》,每一部都由弟子們精心抄錄,用桐油浸過的布包裹著,防潮防蟲。
    “醫道如流水,能懂的自然會懂。”軒轅的聲音裏帶著篤定,“陰陽是什麽?不過是寒與熱、動與靜的道理,就像白天與黑夜,缺一不可;五行配五髒,也不是空談,你看肝屬木,喜條達,就像樹木不能鬱閉,鬱了就會生病;腎屬水,能滋養全身,就像江河滋養大地。這些道理都在生活裏,在日出月落裏,在草木枯榮裏,後人隻要用心去悟,總能明白的。”
    他頓了頓,拿起《靈樞》卷,翻開“經絡篇”,指著上麵用朱砂畫的經絡圖:“你看這手太陰肺經,從胸部走到拇指,咳嗽時按按魚際穴就舒服些;足陽明胃經,從頭部到腳趾,胃痛時揉揉足三裏就緩解,這些都是能摸到、能驗證的,不是虛言。”
    正說著,一陣腳步聲傳來,幾個弟子簇擁著一個老者走來。老者拄著拐杖,步伐雖緩卻穩健,正是數月前在康複廬調理的老兵。他的左臂曾被箭射穿,筋骨受損,當時眾人都以為他再也抬不起胳膊,軒轅卻用針灸配合活血藥,每日為他推拿,教他做“引肘”的動作,如今竟能端著一碗湯藥穩穩走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醫官,嚐嚐老婆子熬的山藥粥。”老者把碗遞過來,粥香混著藥香飄散開,“我這胳膊能好,全靠您的醫術。現在不僅能自己吃飯,還能幫著藥圃除草呢!”
    軒轅接過粥碗,溫熱的觸感從指尖傳到心裏。他舀了一勺,軟糯的山藥混著淡淡的藥香,那是用康複廬裏種的山藥、蓮子、茯苓熬的,專補脾胃。“你的脾胃還弱,這粥能健脾養胃,正好適合你。”
    老者笑得眼角堆起褶子:“您說的是!以前吃點涼的就拉肚子,現在喝這粥,肚子舒坦多了。村裏的人都說,自從您建了醫廬,咱們活得更踏實了,再也不用怕生病無醫了。”
    這時,一個小小的身影從醫廬裏跑出來,正是昨天在地上畫畫的那個孩子。他手裏捧著一卷畫,跑到軒轅麵前,仰著小臉說:“先生,您看我畫的《百草圖》!”
    軒轅低頭一看,隻見粗糙的麻紙上畫著各種草藥,有的像小草,有的像小樹,旁邊還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治肚子疼”“能止血”。雖然畫得稚嫩,卻看得出來很用心。
    “這是馬齒莧吧?”軒轅指著其中一幅,“你畫的葉子是鋸齒狀的,沒錯,它能止瀉,你記得真牢。”
    孩子眼睛一亮,使勁點頭:“先生昨天說的!我還畫了艾草,奶奶說用它熏屋子,蚊子就不咬了。”
    軒轅摸了摸孩子的頭,心裏忽然湧起一股暖流。他想起涿鹿之戰時,醫隊冒著箭雨搶救傷員,那時他想的是“能多救一個是一個”;戰後建康複廬,看著傷殘者重新站起來,他想的是“醫道不僅要治病,還要讓人活得有尊嚴”;如今看著孩子們學著識藥、畫草,他忽然明白,醫道的傳承,從來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在一雙雙求知的眼睛裏,在一雙雙握過草藥的手心裏。
    暮色漸濃,醫廬裏亮起了燈。昏黃的油燈下,幾個弟子正圍著一張桌子抄書,筆尖在紙上劃過,發出“沙沙”的聲響。牆角的藥碾子還放著沒碾完的草藥,空氣中彌漫著當歸的甜香、川芎的辛香、甘草的甘香,混合成一種獨特的氣息,那是醫廬裏最熟悉的味道。
    “先生,該歇息了。”大弟子輕聲說,把一件厚布衫披在軒轅肩上。
    軒轅點點頭,卻沒有動。他望著窗外,隻見月光像流水一樣淌進院子,照亮了藥圃裏的草木。那株他親手種下的杜仲,如今已長得枝繁葉茂,樹皮上的裂紋像老人臉上的皺紋,卻透著旺盛的生機——就像醫道,曆經風雨,卻總能生生不息。
    他想起岐伯臨終前對他說的話:“醫道不在書裏,而在心裏;不在手裏,而在天地裏。你要讓它像種子一樣,落在土裏就能發芽。”那時他似懂非懂,如今看著眼前的弟子、求醫的百姓、學畫草藥的孩子,忽然全明白了。
    “把那本《金瘡要略》也放進醫典閣吧。”軒轅對大弟子說,聲音裏帶著一絲疲憊,卻更多的是釋然,“戰傷雖可恨,但裏麵的止血、接骨之法,和平年代也能用得上。醫道無分戰時平時,能救人的,就是好學問。”
    大弟子應著,小心翼翼地抱起那本記錄戰傷療法的書稿。月光照在他年輕的臉上,眼神裏滿是鄭重,就像當年的軒轅,抱著岐伯傳給他的醫書,心裏裝著沉甸甸的責任。
    軒轅最後望了一眼醫典閣,那扇厚重的木門上刻著他親手寫的字:“醫道仁心,薪火相傳”。晚風拂過,吹動了他的白發,也吹動了醫廬前那麵寫著“懸壺濟世”的旗幟,旗幟在暮色中輕輕搖曳,像一顆跳動的心髒。
    “走吧。”軒轅轉過身,腳步雖緩,卻很堅定。油燈的光暈在他身後拉長,照亮了通往內室的路,也照亮了那些堆在案頭的書稿、藥圃裏的草木、弟子們年輕的臉龐——那是醫道的現在,也是醫道的未來。
    這一卷的故事,到這裏便告一段落了。但岐下的燈火不會熄滅,藥圃的草木不會凋零,《黃帝內經》的智慧會像江河一樣流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醫道漫漫,求索之路,才剛剛開始。
    想看《古人的智慧之岐黃問道》是問了些什麽道嗎?且看第三卷 第一章情節內容自見分曉。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