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冬病夏治,未雨綢繆

字數:5151   加入書籤

A+A-


    第24章:冬病夏治,未雨綢繆
    北地的夏日,雖不及南疆那般濕熱蒸騰,卻也自有一番熱烈。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泛黃的草地上,給這片常年被冰雪覆蓋的土地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邊。軒轅一行人隨著北地部落的遷徙隊伍,正駐紮在一處背風的山坳裏。連日來的奔波讓不少弟子麵露倦色,軒轅自己也覺得小腿有些酸脹,他揉了揉膝蓋,目光卻被不遠處幾位忙碌的身影吸引了過去。
    那是北地部落的醫者們,正圍在一間用獸皮搭建的簡易棚屋前,手裏捧著些搗碎的草藥,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奇特的辛辣與清香混合的味道。軒轅心中一動,對身邊的弟子倉頡道:“走,去看看他們在做什麽。”
    倉頡應聲跟上,腳下的碎石發出“咯吱”輕響。離棚屋還有幾步遠,就見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將草藥攤在一張張寬大的樹葉上。老者動作遲緩卻沉穩,每攤開一勺藥泥,都要仔細抹平,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貴的器物。他的手指粗糙得像老樹皮,指縫裏還沾著草藥的綠汁,可那雙手做起細致活來,卻半點不含糊。
    “老人家,這是在準備什麽?”軒轅走上前,微微躬身問道,語氣裏帶著幾分好奇與尊重。
    老者抬起頭,渾濁的眼睛裏閃過一絲詫異,隨即認出了這位來自遠方的醫者。這些日子,軒轅在部落裏為不少人看過病,用草藥治好了幾例頑固的咳嗽,早已贏得了大家的敬重。他咧嘴一笑,露出沒剩幾顆牙的牙床,聲音沙啞得像被砂紙磨過:“哦,是軒轅先生啊。這是在做‘伏貼’,給部落裏那些冬天愛咳喘的人備著。”
    “伏貼?”軒轅重複了一遍這個陌生的詞,目光落在樹葉上的藥泥上。那藥泥呈深綠色,裏麵夾雜著一些褐色的顆粒,湊近了聞,辛辣味更濃,還帶著點淡淡的苦味。
    “對,伏貼。”老者指了指頭頂的太陽,“現在是夏天,天最熱的時候,陽氣最足。這時候把這些藥敷在身上,能把骨頭縫裏的寒氣給拔出來,冬天就不容易犯咳喘了。”
    軒轅眉頭微蹙,心裏打了個問號。他行醫多年,見慣了有病治病,卻從沒聽說過在沒病的時候,用這麽烈的藥往身上敷,隻為預防冬天的病。他蹲下身,仔細打量著那些草藥,認出其中幾味:有辛辣的生薑,有溫燥的艾葉,還有一種北地特有的根莖,當地人叫“驅寒根”,據說性溫,能通經絡。
    “這些藥都性溫熱,敷在身上怕是會灼得慌吧?”軒轅問道,指尖輕輕碰了一下藥泥,隻覺得入手溫熱,還帶著點黏膩感。
    老者嘿嘿一笑:“就是要這種灼勁兒!越熱,藥效才能鑽得越深。你看那邊,”他抬手往棚屋另一邊指了指,“那幾個後生正在敷呢,剛開始叫喚兩聲,過後就舒坦了。”
    軒轅順著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見三個年輕後生正赤裸著上身,趴在鋪著幹草的石板上。一位中年醫者正用毛刷蘸著藥泥,往他們後背的特定部位塗抹。那藥泥一接觸皮膚,後生們就忍不住“嘶”了一聲,身體微微一顫,卻強忍著沒動。
    “他們這是在敷什麽部位?”軒轅問道,目光緊緊盯著中年醫者的動作。他看到藥泥被塗在肩胛骨下方、脊椎兩側等幾個點上,位置很是講究。
    “都是些‘氣口’。”老者解釋道,“我們北地人管這些地方叫氣口,是寒氣容易鑽進去的地方,也是陽氣能聚起來的地方。把藥敷在這兒,就能守住陽氣,擋住寒氣。”
    軒轅若有所思。他想起岐伯曾說過“天人相應”,人體的氣血運行會隨著天地陰陽的變化而變化。夏天天地陽氣盛,人體的陽氣也浮於體表,此時若用溫熱藥物輔助,是否真能借助天力,將深藏體內的寒邪逼出來?這個想法讓他心頭一跳,像是發現了一扇新的大門。
    他走到那幾個後生身邊,蹲下來仔細觀察。隻見藥泥敷在皮膚上沒多久,接觸的地方就泛起了紅暈,後生們臉上雖還有點痛苦,但眼神卻漸漸放鬆了。其中一個身材壯實的後生見軒轅看他,咧嘴笑道:“先生,剛開始是有點燙,像揣了個小炭爐,過一會兒就好了,後背暖洋洋的,舒坦得很!”
    “你往年冬天是不是經常咳嗽?”軒轅問道。
    後生點頭:“可不是嘛,一到下雪天就咳得厲害,夜裏都睡不好,胸口像堵了塊冰。去年敷了這個伏貼,冬天就好多了,今年再來鞏固鞏固。”
    另一個後生也接話道:“我爹以前冬天喘得厲害,走幾步路就氣短,敷了三年伏貼,現在冬天能跟著部落打獵了!”
    聽著他們的話,軒轅心中的疑慮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濃厚的興趣。他轉向那位中年醫者,問道:“敷這個伏貼有什麽講究嗎?比如敷多久,多久敷一次?”
    中年醫者停下手中的活,認真答道:“講究多著呢。得選最熱的‘三伏天’,頭伏、中伏、末伏各敷一次,每次敷一個時辰。敷之前不能吃生冷的東西,敷的時候要避風,敷完三天內不能碰涼水。”他一邊說,一邊用獸骨針在藥泥上輕輕紮了幾個小孔,“這樣能讓熱氣散得慢些,藥效更持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軒轅讓倉頡拿出隨身攜帶的獸皮卷和炭筆,一邊聽一邊記,連藥泥的配比、敷貼的部位、注意事項都一一記錄下來。他的筆尖在獸皮卷上快速滑動,炭粉簌簌落下,很快就記滿了大半張。
    這時,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拄著拐杖走了過來,他是部落裏年紀最大的長者,往年冬天咳喘得最嚴重,常常整夜不能安睡。他看到軒轅,笑著拱手道:“軒轅先生,這伏貼可是我們北地的寶貝啊。我年輕時,冬天咳得能把肺咳出來,後來就是靠這個,才能活到現在,冬天也能睡個安穩覺了。”
    “老丈,您敷這個伏貼多少年了?”軒轅連忙起身回禮,問道。
    “有十五年嘍!”老者感歎道,“剛開始也不信,覺得這法子怪得很,是部落裏的老醫者硬拉著我試的。敷完第一個夏天,那年冬天咳喘就輕了一半,我就信了。這一敷就是十五年,現在啊,我這把老骨頭,冬天也能跟著年輕人出去曬曬太陽了。”他拍了拍自己的胸口,聲音雖不洪亮,卻很有力。
    軒轅看著老者精神矍鑠的樣子,又看了看那些正在敷貼的後生,心中對“冬病夏治”的理解更深了一層。他想起自己在南方見到的,人們在雨季來臨前,會用艾草熏屋子以防潮濕生病;在東方,漁民會在出海前吃些溫熱的食物以抗海風。這些其實都是順應時節、預防疾病的智慧啊。
    “老人家,這伏貼的方子,能給我看看嗎?”軒轅誠懇地問道,“我想把這個法子記下來,或許對其他地方的人也有用。”
    老者沒有絲毫猶豫,爽快地答應了:“當然可以!好東西就該讓更多人知道。走,我帶你去看我們的藥窖,裏麵藏著各種配伏貼的草藥,我給你講講每種藥的用法。”
    跟著老者走進陰暗潮濕的藥窖,一股濃鬱的藥香撲麵而來。窖裏整齊地擺放著各種陶罐,裏麵裝著曬幹的草藥。老者指著一個陶罐說:“這是曬幹的驅寒根,要在霜降前挖出來,曬足七七四十九天,藥性才夠強。”又指著另一個陶罐,“這是陳年艾葉,放得越久,溫燥之力越柔和,不會傷了皮膚。”
    軒轅一邊聽老者講解,一邊讓倉頡仔細記錄每種草藥的采集時間、炮製方法和配比。他時不時提出疑問,比如“如果皮膚敏感,敷貼時間是不是要縮短?”“孩童和老人的藥量是否要減少?”老者都一一耐心解答,還補充了許多自己多年的經驗。
    走出藥窖時,太陽已經西斜,給天邊染上了一片橘紅。棚屋前的醫者們已經收拾好了東西,那些敷完伏貼的後生正活動著筋骨,臉上帶著輕鬆的笑容。軒轅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收獲的喜悅。
    他走到老者麵前,深深一揖:“老人家,多謝您教我這麽寶貴的法子。我明白了,治病不光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不光要順應人體的陰陽,更要借助天地的陰陽。”
    老者捋著胡須,滿意地點點頭:“軒轅先生一點就透,真是醫者的料。這法子雖好,也不是萬能的,還得配合著冬天保暖、少喝冷水才行。就像種莊稼,不光要施肥,還得防著風霜雨雪。”
    “您說得太對了。”軒轅讚同道,“任何醫法,都得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起效。”
    回到自己的帳篷,軒轅立刻拿出獸皮卷,將今天學到的“冬病夏治”之法重新整理。他在卷首寫道:“天地陽氣盛於夏,人體陽氣浮於表,此時用溫熱之藥敷於要穴,借天之力,驅體內寒邪,可防冬病,此謂冬病夏治。”寫完,他又想起老者的話,補充道:“此法需配合時節、體質,不可盲目施用,需知過猶不及。”
    倉頡在一旁看著,忍不住問道:“先生,咱們南方夏天濕熱,也能用這伏貼嗎?會不會太燥了?”
    軒轅抬頭看了看他,笑道:“問得好。北地多寒邪,故用溫燥之藥;南方多濕熱,若用此法,怕是要調整藥方,減少溫燥之品,或許可以加些清熱利濕的草藥。醫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關鍵在於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啊。”
    倉頡恍然大悟,連連點頭:“弟子明白了,就像先生常說的,學醫不能死記硬背,要懂得變通。”
    軒轅欣慰地笑了,他將獸皮卷小心地收好,目光望向帳篷外漸漸暗下來的天色。遠處,北地部落的篝火已經燃起,跳躍的火光映照著人們的笑臉,隱約還能聽到歡快的歌聲。他知道,今天學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預防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種順應自然、未雨綢繆的智慧。這種智慧,和岐伯所授的醫理一脈相承,卻又帶著北地獨特的印記。
    他想起那位敷了十五年伏貼的老者,想起那些後生舒坦的笑容,心中充滿了力量。醫道之路漫漫,每到一個地方,每遇到一種新的醫法,都像是在為這條道路添磚加瓦。而他,願意做那個不斷前行、不斷收集磚石的人,隻為讓更多人能遠離病痛,安享天年。
    夜漸漸深了,帳篷外的歌聲還在繼續。軒轅吹熄了油燈,躺在鋪著幹草的地鋪上,卻沒有立刻睡著。他腦海裏反複回想著“冬病夏治”的道理,想著如何將這種方法與自己所學的草藥、經絡知識結合起來。或許,除了敷貼,還可以配合艾灸、導引?或許,除了咳喘,其他的寒性病也能用類似的方法預防?無數個念頭在他心中翻騰,像夏夜的星星,閃爍不定。
    他知道,答案需要在實踐中尋找。但他此刻的心中,已經充滿了期待。
    想知道軒轅後麵會發現什麽?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曉。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