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食療匯總,因地施膳
字數:3908 加入書籤
第32章:食療匯總,因地施膳
晨露還凝在醫廬前的草葉上時,軒轅已鋪開了那張用羊皮製成的大地圖。地圖是他請擅長繪製的弟子根據周遊見聞畫成的,東到海濱,南至雨林,西抵草原,北達雪原,中央則是他自幼熟悉的平原部落。此刻,他正用炭筆在地圖邊緣標注著什麽,鼻尖縈繞著昨夜熬製的草藥餘味,混雜著晨風中帶來的泥土氣息。
“先生,您這幾日總對著地圖出神,是在琢磨各地的草木嗎?”弟子靈樞端著一碗溫熱的小米粥走進來,見軒轅指尖在“東方海濱”區域反複點畫,忍不住問道。他腰間別著的竹筒裏,裝著這幾日收集的食療方子,竹片上的字跡密密麻麻,邊緣都被摩挲得有些發白。
軒轅抬頭,接過粥碗卻沒喝,隻是指著地圖笑道:“你看這東方,浪濤拍岸,魚蝦滿艙;南方雨林,藤蔓纏繞,蔬果豐茂;西方草原,牛羊成群,奶香飄遠;北方雪原,根莖藏土,耐寒經凍。天地生萬物,各按地域生長,人食之,便能得地域之精氣——這食療的道理,可不就藏在這地圖裏?”
靈樞湊近細看,隻見地圖上已用不同顏色的炭筆做了標記:東方用藍色畫著波浪,旁邊寫著“海藻、海帶、海蛤”;南方用綠色勾著葉片,標注“穿心蓮、青蒿、馬齒莧”;西方是棕色的牛羊圖案,記著“羊肉、羊奶、骨湯”;北方則是白色的雪花,寫著“土豆、蘿卜、生薑”。他恍然大悟:“先生是想把各地的食療方子歸歸類?”
“不止歸類,”軒轅舀了一勺粥,熱氣模糊了他眼角的細紋,“是要找出其中的規律。你想,海濱之人常食海產,為何?因海風潮濕,海產多鹹寒,能軟堅散結,解濕毒;南方濕熱,百姓多吃苦味菜,苦味能清熱瀉火,燥濕健脾——這便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食療亦需因地製宜。”
說話間,幾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弟子也陸續到了。來自東方海濱的阿漁背著半簍新鮮的海帶,褲腳還沾著海鹽粒;南方雨林來的木禾捧著一束帶著晨露的馬齒莧,葉片上的絨毛清晰可見;西方草原的牧風牽著一隻小羊羔,羊奶的腥甜氣隨著他的動作飄散;北方雪原的石寒則抱著一筐剛挖的土豆,泥土簌簌落在地上。
“正好,”軒轅放下粥碗,站起身,“你們各自說說,家鄉最常吃的食物是如何治病養生的?阿漁先來。”
阿漁把海帶放在地上,黝黑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在我們海邊,漁民常吃海帶、海藻。有回我叔父脖子上長了個硬疙瘩,不痛不癢卻越來越大,巫醫用了好多草藥都沒效。後來族裏的老漁民讓他每天用海帶煮水喝,三個月後,那疙瘩竟慢慢消了。”他邊說邊比劃著脖子,手指劃過的弧度越來越小,眼裏滿是對老漁民的敬佩。
軒轅點頭,讓靈樞在竹片上記下“海帶、海藻:味鹹,性寒涼,軟堅散結,治頸間腫塊”。他補充道:“鹹味入腎,腎主水,能消體內的‘瘀結’,就像海水能衝刷礁石上的汙垢。海濱多濕瘀之病,海產便是天地賜下的解藥。”
木禾接著上前,將馬齒莧分成幾束遞給眾人:“我們南疆潮濕,夏天常有人拉肚子、皮膚長疹子。我娘就采這馬齒莧,要麽涼拌,要麽煮水,喝下去很快就好。有年村裏鬧痢疾,好多人上吐下瀉,族長讓各家各戶都煮馬齒莧水,沒幾天疫情就控製住了。”他低頭聞了聞手中的馬齒莧,葉片的清香讓他想起了家鄉雨後的山林。
“馬齒莧味酸、性寒,”軒轅接過一束,指尖撚著葉片細細觀察,“酸味能收斂,止住腹瀉;寒性能清熱,驅散濕毒。南方濕熱重,就像一鍋燒得太旺的水,這些苦味、寒性的草木,便是用來‘滅火’的。”他讓靈樞記下“馬齒莧:味酸寒,清熱利濕,止瀉治疹”,又特意在旁邊畫了個小火苗,打了個叉。
牧風抱著小羊羔,指腹摩挲著羊羔柔軟的毛:“我們草原上風大天冷,牧民早晚都喝羊奶,冬天更是頓頓吃羊肉。我小時候總咳嗽,一到冬天就喘不上氣,阿爸每天給我煮羊肉湯,裏麵放些生薑、花椒,喝了一個冬天,第二年竟不咳了。”他說著,小羊羔“咩”地叫了一聲,像是在附和他的話。
“羊肉性溫熱,能補氣血、祛風寒,”軒轅摸了摸羊羔的頭,掌心感受到溫暖的體溫,“就像草原上的篝火,能驅散嚴寒。你們看,草原人多體格健壯,便是因為常食這些溫補的血肉有情之品,能抵禦風寒侵襲。”靈樞在竹片上寫下“羊肉、羊奶:味甘溫,補氣血,祛風寒,治虛寒咳喘”,字跡因用力而微微凹陷。
石寒把土豆放在地上,拿起一個在衣襟上擦了擦泥土:“在我們北方,冬天能吃的新鮮菜少,就靠土豆、蘿卜、山藥這些埋在土裏的根莖過活。我奶奶年輕時受了寒,手腳常年冰涼,我爺爺就每天給她煮土豆燉蘿卜,裏麵放些生薑、辣椒,吃了五六年,奶奶的手腳竟暖和起來了。”他說著,嗬出一團白氣,仿佛又回到了北方的寒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軒轅拿起一個土豆,掂量著它的重量,沉實的手感讓他想起北方土地的厚重。“這些根莖埋在土裏,吸收了大地的精氣,性多甘溫,”他解釋道,“甘味能補益,溫性能散寒,就像給身體裹上了厚厚的棉衣。北方嚴寒,人體易受寒邪侵襲,這些根莖便是儲存起來的‘陽氣’,能幫人抵禦風雪。”靈樞記下“土豆、蘿卜、山藥:味甘溫,補脾胃,禦風寒,治虛寒體”,還在旁邊畫了個小小的太陽。
等眾人說完,軒轅讓靈樞把竹片上的記錄一一念出來,自己則在地圖上對應的區域寫下“宜淡滲”“宜苦寒”“宜溫補”“宜甘溫”的字樣。陽光透過醫廬的窗欞照進來,在地圖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那些字跡仿佛活了過來,與各地的山川草木、風土人情交融在一起。
“你們發現了嗎?”軒轅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東方多濕,食療宜用淡滲利濕的海產;南方多熱,宜用苦寒清熱的草木;西方多寒,宜用溫補散寒的畜牧;北方多寒且燥,宜用甘溫補益的根莖。而我們中央平原,氣候平和,物產豐富,便需‘平和’飲食,五穀雜糧、五果五菜搭配著吃,不偏不倚。”
他走到牆角,那裏堆放著周遊時收集的各種種子:海帶的孢子囊、馬齒莧的種子、羊肉的骨粉、土豆的塊莖……他拿起一把,放在手心:“這些不僅僅是食物,更是藥材。食療的精妙,就在於‘潤物細無聲’,不用苦口的湯藥,卻能在日常飲食中調理身體,這才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啊。”
靈樞忽然想起什麽,問道:“先生,那如果人到了不同的地域,飲食習慣要不要改呢?比如南方人到了北方,還能天天吃苦味菜嗎?”
軒轅讚許地看了他一眼:“問得好。去年我在北方時,遇到一個從南方來的商人,他還按在家鄉的習慣,頓頓吃寒涼的瓜菜,結果不到一個月就拉肚子、手腳冰涼。後來我讓他跟著北方人吃土豆、喝羊肉湯,沒過多久就好了。這便是‘入鄉隨俗’,飲食也要跟著地域變,才能適應環境,不傷身體。”
他頓了頓,又道:“不光是地域,還要看人的體質。比如同樣在南方,有的人怕冷,就不能多吃苦寒的食物;在北方,有的人怕熱,就不能吃太多溫補的羊肉。食療要‘因人製宜’,結合地域、體質、季節,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說著,他讓弟子們把這些心得整理成冊,取名《五方食養論》。阿漁負責繪製海產圖譜,木禾詳述南方草木的食用方法,牧風記錄畜牧的食療功效,石寒編寫根莖的烹飪之道,靈樞則負責匯總整理,補充陰陽五行的醫理闡釋。醫廬裏頓時忙碌起來,筆尖劃過竹片的“沙沙”聲、弟子們的討論聲、偶爾響起的小羊羔叫聲,交織成一首充滿生機的樂曲。
夕陽西下時,第一卷《五方食養論》的初稿終於完成。軒轅捧著沉甸甸的竹簡書,走到門口,望著遠方的天際。晚霞如織,映照得大地一片金黃,仿佛能看到東方的海浪、南方的雨林、西方的草原、北方的雪原都在這霞光中融為一體。
“飲食者,人之命脈也。”他輕聲感歎,心中充滿了對天地的敬畏和對醫道的感悟。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食療智慧,就像一條條溪流,終將匯入中醫的江海,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想知道軒轅如何將這些食療智慧與醫理進一步結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曉。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