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第96集:洞中靜修觀己身

字數:4601   加入書籤

A+A-


    第96集:洞中靜修觀己身
    崆峒山深處的山洞,像是被天地遺忘的角落。洞口垂掛著幾縷幹枯的藤蔓,風過時,藤蔓輕晃,投在洞壁的影子忽明忽暗,倒像是誰在無聲地招手。軒轅跟著樵夫老者走進洞時,隻覺一股清冽的氣息撲麵而來,帶著草木的微澀與岩石的涼潤,瞬間壓下了一路西行的燥熱。
    洞內並不漆黑。頂部有一道天然的裂隙,天光順著裂隙斜斜地淌進來,在地麵投下一道細長的光斑,像根被拉長的銀線。光斑裏浮動著無數細小的塵埃,慢悠悠地轉著圈,仿佛時間在這裏也放慢了腳步。洞中央的青石台上,端坐著一位老者,正是廣成子。
    他穿著粗布麻衣,顏色早已被歲月洗得發灰,卻幹淨得沒有一絲褶皺。頭發和胡須都是雪一樣的白,隨意地披散著,卻不見絲毫淩亂。他雙目緊閉,眉心舒展,嘴唇微合,呼吸輕得像風中的蒲公英,若不細看,竟察覺不到胸口的起伏。他就那樣坐著,仿佛從開天辟地時便已在此,與洞中的岩石、泥土、空氣融為一體,成了這山洞的一部分。
    軒轅屏住了呼吸。他見過部落裏最年長的智者,見過岐伯診病時的專注,卻從未見過這樣的人——不是沉靜,而是一種更深邃的“定”,仿佛心湖被凍成了堅冰,任外麵狂風呼嘯,湖底始終紋絲不動。他下意識地放輕了腳步,帶著弟子們悄悄退到洞壁一側,找了塊平整的岩石坐下,像廣成子一樣,閉上眼睛,學著他的樣子調整呼吸。
    起初,軒轅隻覺得渾身不自在。長途跋涉的疲憊還沒散去,腳踝處被山路磨出的水泡隱隱作痛;洞外傳來不知名的鳥叫,一聲接著一聲,總讓他忍不住想睜開眼看看;身邊的弟子偶爾咳嗽一聲,或是調整坐姿時發出細微的聲響,都像石子投進他心裏,攪得他心神不寧。他想:“這靜修有什麽難的?不過是坐著不動罷了。”可越是這樣想,心裏就越煩躁,後背的汗水順著脊梁骨往下滑,癢得他幾乎要伸手去撓。
    他偷偷睜開眼,看向廣成子。老者依舊紋絲不動,仿佛周遭的一切都與他無關。那道天光緩緩移動,照在他的白發上,竟泛出一層柔和的光暈。軒轅忽然想起臨行前岐伯的話:“醫道的盡頭是天道,天道藏在‘靜’裏。你得先學會聽自己的心跳,才能聽懂天地的呼吸。”他深吸一口氣,重新閉上眼睛,試著不去想水泡的痛,不去聽鳥的叫聲,不去管弟子的動靜,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
    吸氣時,他感覺空氣從鼻腔湧入,帶著一絲涼意,順著喉嚨往下走,經過胸口,沉入丹田;呼氣時,又從丹田向上,穿過喉嚨,從鼻腔送出,帶著一絲溫熱。一開始,呼吸總是急促而雜亂,像山間湍急的溪流,撞得他胸口發悶。他想起東夷部落的導引術,那些漁民在海邊吐納時,總是隨著潮起潮落調整氣息,綿長而平穩。他試著模仿那種節奏,慢慢地,呼吸竟真的變得勻淨了些。
    不知過了多久,洞外的鳥叫似乎停了,弟子們也沒了動靜,隻有自己的呼吸聲在耳邊輕輕回響,像風吹過竹林的沙沙聲。他忽然察覺到,自己的心跳聲原來這麽清晰——“咚、咚、咚”,每一次跳動都沉穩有力,帶著生命的節律。他甚至能感覺到血液在血管裏流動,從心髒出發,順著手臂的脈絡流向指尖,又從指尖回流,帶著一絲微不可查的暖意。
    就在這時,他的額頭突然傳來一陣刺痛。那是前幾日在峽穀躲避山洪時,被掉落的碎石擦破的傷口,當時隻顧著趕路,簡單包紮了一下,此刻靜下來,痛感竟變得如此鮮明。他下意識地想抬手去摸,卻猛地想起廣成子的樣子——老者連眼皮都沒動一下,仿佛對身體的感受毫無察覺。他停住了手,試著把注意力從額頭的疼痛移開,重新放回呼吸上。
    奇怪的是,當他不再刻意關注疼痛時,那刺痛竟像退潮的海水一樣,慢慢減弱了。他忽然明白:原來身體的感受,就像洞外的風聲、鳥叫一樣,你越是在意,它就越是清晰;你若不去糾纏,它便會自然消退。就像那些生病的族人,越是焦慮恐懼,病痛就越是囂張;若是能靜下心來,配合醫治,反而好得更快。
    第一日就這樣過去了。天光從裂隙中消失,洞內漸漸暗了下來,隻有遠處洞口透進一絲朦朧的月色。廣成子始終沒有睜開眼睛,軒轅也一直坐著,直到雙腿發麻,才輕輕換了個姿勢。
    第二日,天剛蒙蒙亮,軒轅便醒了。他沒有立刻起身,而是習慣性地閉上眼睛,繼續感受呼吸與心跳。這一次,他發現自己的感知似乎更敏銳了。他能感覺到洞外的露水順著岩壁滑落,滴在地上發出“嘀嗒”聲;能聞到洞外飄來的青草香,混著泥土的腥氣;甚至能分辨出弟子們的呼吸聲——有個年輕的弟子呼吸急促,想來是不太適應這樣的靜修,心裏定是焦躁不安。
    他的目光雖然閉著眼,卻仿佛能“看”到)落在自己的左肩上。那裏曾在狩獵時被熊爪抓傷,雖然早已愈合,卻總在陰雨天隱隱作痛。此刻,他竟能“看”到那處肌膚之下,有一團淡淡的淤堵,像河流轉彎處堆積的泥沙,阻礙著氣息的流動。他試著用意念引導呼吸流向那裏,每一次吸氣都想著“讓氣息穿過淤堵”,每一次呼氣都想著“讓淤堵隨著氣息散開”。漸漸地,左肩竟真的傳來一陣溫熱,那股熟悉的隱痛,竟真的減輕了許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心中一陣震動。原來靜修不僅能讓人安寧,還能讓人如此清晰地感知自己的身體,甚至能通過意念影響氣息的流動,緩解病痛。這比單純的草藥、砭石更奇妙,因為它調動的是人體自身的力量,就像春風吹化冰雪,靠的是天地自身的陽氣,而非外力的敲打。
    第三日午後,天光正好照在廣成子的臉上。老者終於緩緩睜開了眼睛。那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啊——瞳孔漆黑深邃,像崆峒山最深的潭水,沒有絲毫渾濁,卻又仿佛能映照出天地萬物。他看向軒轅,聲音低沉而平和,像山澗的泉水流過青石:“汝入洞三日,見了些什麽?”
    軒轅站起身,對著廣成子深深一揖,誠懇地說:“弟子初入洞時,隻見心猿不定,意馬難拴。外界的聲響、身體的疼痛,都像繩索一樣捆著弟子的心,讓弟子坐立難安。”
    廣成子微微頷首,示意他繼續說。
    “後來,弟子學著調整呼吸,試著不去糾纏那些感受,才漸漸發現,原來心可以像平靜的湖麵,任由風吹過,卻不留痕跡。”軒轅頓了頓,目光裏帶著一絲領悟的光芒,“弟子還察覺到,身體的病痛與氣息的流動息息相關,若是心能靜下來,氣息便能順暢,病痛也會隨之減輕。”
    廣成子沒有說話,重新閉上了眼睛。軒轅知道,這是讓他繼續靜修。
    又過了三日。這三日裏,軒轅的心境越發沉靜。他不再刻意追求“靜”的狀態,反而像順應四季輪回一樣,自然地感受著呼吸、心跳、身體的細微變化。他發現,當自己完全沉浸在這種狀態裏時,竟會忘記“我”的存在——沒有“軒轅”,沒有“求道者”,隻有呼吸與天地相通,心跳與日月相應。
    他甚至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覺:洞外的草木在生長,他能感覺到它們的氣息在向上蒸騰;山間的溪流在流淌,他能感覺到它們的氣息在向下沉降;天上的雲彩在飄動,他能感覺到它們的氣息在左右遊走。而自己的身體,就像這天地間的一棵草、一滴水、一片雲,與萬物共享著同樣的節律。
    第六日傍晚,廣成子再次睜開眼睛,看向軒轅:“此刻,汝又見了些什麽?”
    軒轅抬起頭,目光清澈而堅定,仿佛映著洞頂的天光:“弟子見呼吸如縷,絲絲入扣,漸漸與洞外的山風相應;見心跳如鍾,聲聲合律,慢慢與山間的地脈共鳴。弟子還見,身體的每一寸肌膚、每一條脈絡,都與天地相連,氣息相通,分不出哪是‘我’,哪是‘天地’。”
    廣成子的嘴角終於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那笑容像初春的冰雪消融,帶著溫暖的力量:“善哉。”他緩緩站起身,走到洞口,望著外麵蒼茫的群山,聲音裏帶著一絲悠遠,“靜非不動,並非要你心如死灰,斷絕一切感知。”
    他轉過身,看著軒轅:“靜,是觀其動而不隨。就像日月運行,自有其常道,不會因為人的讚歎或抱怨而改變軌跡;就像江河奔流,自有其方向,不會因為礁石的阻擋而停滯不前。人在靜中,便是要看清自己的氣息如何流動,感知如何生滅,卻不被它們牽引,不被它們擾亂。”
    軒轅站在原地,細細品味著這番話。他想起那些被病痛折磨的族人,他們何嚐不是被身體的痛苦牽引著,陷入恐懼與焦慮,反而讓氣息更加紊亂,加重了病情?他又想起岐伯講過的陰陽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動與靜,不也是這樣的關係嗎?
    “弟子明白了。”軒轅深深一拜,“靜不是停止,而是在動中找到平衡;不是逃避,而是在感知中保持清明。就像醫者診病,既要敏銳地察覺病情的變化,又要保持冷靜的判斷,不被表象迷惑。”
    廣成子點了點頭,重新坐回青石台,閉上眼睛之前,留下一句:“明日起,汝且隨我觀天地。”
    軒轅望著老者的背影,心中一片澄明。這六日的靜修,沒有學到具體的藥方,沒有掌握奇特的技法,卻讓他觸摸到了一種更深邃的智慧——關於身體,關於心靈,關於人與天地的連接。他知道,這才是醫道的根基,是《黃帝內經》裏“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源頭。
    洞外的月光順著裂隙淌進來,照在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清輝。他閉上眼睛,再次沉入呼吸的節律中,這一次,他的心裏沒有了焦躁,沒有了期待,隻有一片平和,像崆峒山亙古不變的岩石,像山間靜靜流淌的溪流。
    欲知廣成子將如何帶軒轅觀天地,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