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99集:辭別仙師載道歸

字數:4320   加入書籤

A+A-


    第99集:辭別仙師載道歸
    洞外的晨霧還未散盡,崆峒山的石階上已落了層薄薄的白霜。軒轅對著廣成子靜坐的石榻深深叩首,額頭觸到冰涼的岩石時,鼻尖忽然湧上一陣酸意。這三個月來,他像個懵懂的孩童,在這位須發皆白的仙師麵前,第一次窺到了生命深處那片從未被驚擾的澄明。
    “去吧。”廣成子的聲音帶著山風般的清透,卻又藏著化不開的溫潤,“你行囊裏的,比草藥更金貴。”
    軒轅抬頭時,見仙師依舊閉目垂眉,晨光從洞口斜斜照進來,在他銀白的胡須上鍍了層金邊。他想起三日前那個雷雨夜,自己被洞外的驚雷驚醒,卻見廣成子端坐如初,仿佛雷鳴電閃不過是簷角滴落的水珠。那時他才懂,“抱神以靜”從不是刻意為之的克製,而是像山紮根於地、雲浮於天般的自然。
    “弟子謹記仙師教誨。”軒轅的聲音有些發顫,他伸手撫了撫腰間的布袋,裏麵裝著這三個月來記下的竹簡——不是草藥圖譜,不是脈診要訣,而是關於“氣”如何在靜中流轉、神如何在動中安駐的感悟。那些字跡歪歪扭扭,卻比任何醫案都讓他珍視。
    起身時,衣角掃過洞壁的青苔,他忽然想起初入洞時的窘迫。那時他滿心想要求“長生不死”的秘法,見廣成子隻讓他靜坐,心中滿是焦躁。第三日,他忍不住問:“仙師,弟子周遊四方,見夠了生老病死,若不能教人長生,學醫何用?”
    廣成子當時睜眼望他,那雙眼睛裏沒有星辰,卻盛著比星辰更遼闊的東西:“你見過哪棵樹能長到觸天?哪條河能流到無窮?長生不在‘不死’,在‘不失其性’。樹紮根土中,河匯入江海,便是守住了本性,雖有枯榮漲落,卻從未真正消失。”
    這句話像一道驚雷,劈開了軒轅心中積鬱的迷霧。他想起東夷部落那位百歲老者,每日晨起麵海吐納,雖身形佝僂,卻能攀崖采貝;想起南蠻深山裏的藥農,一生與毒草為伴,七十歲仍能辨識千種草木。他們並非無病無痛,卻總能在病痛後迅速歸複本真,這不就是“不失其性”嗎?
    出洞時,守山的樵夫老者已在石階下等他,背上還背著個沉甸甸的藤筐。“仙師說,你這一路要用。”老者掀開筐蓋,裏麵是些曬幹的柏葉、鬆實,還有幾塊色澤溫潤的玉石。“柏葉安神,鬆實養精,玉石性涼,可鎮心神。”
    軒轅接過藤筐,指尖觸到玉石的微涼,忽然想起自己為少年治外傷時,總急著用草藥消腫,卻從未想過,讓傷者先靜下來,氣息平順了,腫痛自會減輕。原來醫道的盡頭,藏著這麽多“不妄為”的智慧。
    隨行的弟子見他眼眶發紅,忍不住問:“先生,我們這就回岐下嗎?”
    軒轅望著山下蜿蜒的路,遠處的平原上,炊煙正一縷縷升起,像極了人身上流動的氣。“先繞去西邊的部落看看。”他忽然笑道,“仙師說,道在天下,不在山洞裏。”
    西行的路比來時更難走。剛過崆峒山的餘脈,就遇上了連日的風雪。弟子們凍得縮著脖子,軒轅卻從藤筐裏取出柏葉,煮了鍋熱水讓眾人分飲。“柏葉性溫,能驅寒邪,更能讓心神定下來。”他自己捧著陶碗,望著窗外漫天飛雪,忽然想起廣成子說的“無勞汝形”——不是不勞作,是勞作時不焦躁。就像這雪,落得從容,才蓋得住田埂,潤得了麥苗。
    行至第三個村落時,他們被村口的哭聲攔住了。一個婦人抱著個麵色青紫的孩童跪在雪地裏,身邊圍著幾個族人,個個愁眉不展。“薩滿說,這孩子是被山鬼纏上了,沒救了。”有人見軒轅背著藥囊,急忙喊道,“這位先生看著像懂醫的,求求您救救他!”
    軒轅蹲下身,指尖剛觸到孩童的手腕,就覺脈息急促而微弱,像風中搖曳的燭火。再看孩子的胸口,起伏極緩,鼻翼卻翕動得厲害。“不是山鬼。”他沉聲說,“是寒氣閉了肺竅,氣行不動了。”
    弟子正要取砭石,卻被軒轅按住。“不必。”他解開身上的麻布披風,將孩童裹在裏麵,又讓婦人取來一盆炭火,放在不遠處。然後他坐在孩子身邊,輕輕按住孩子的後心,自己先閉目調息,讓氣息隨著炭火的跳動慢慢勻緩下來。
    族人們都看呆了,不知這位外來的先生為何不采藥、不施針,反倒像在睡覺。婦人急得直掉淚,卻被軒轅的弟子攔住:“莫要驚擾我師。”
    一炷香的功夫過去,軒轅忽然開口,聲音輕得像雪落:“跟著我呼氣。”他緩緩吐出一口氣,同時用掌心在孩子後心輕輕一按。孩童喉頭動了動,竟跟著吐出一口白氣,臉色瞬間緩過一絲紅暈。
    “再吸。”軒轅引導著,自己先深深吸氣,掌下微微一提。如此反複數次,孩子的胸口起伏漸漸明顯,鼻翼的翕動也平和了。
    “這……這就好了?”婦人不敢相信,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鼻息,竟比剛才勻實了許多。
    軒轅額頭滲著細汗,他從藤筐裏取出鬆實,研成粉末,和著溫水喂孩子喝下。“他是昨夜貪玩,在雪地裏跑久了,寒氣傷了肺,又受了驚嚇,神一散,氣就堵了。”他對眾人說,“藥能驅寒,可神若不定,氣就像堵在石縫裏的水,再好的藥也通不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族人裏有位老者忽然跪下,顫聲道:“先生說的,和我們祖輩傳的‘安神定魄’術一樣啊!隻是後來沒人懂了……”
    軒轅扶起老者,心裏忽然湧起一陣溫熱。原來廣成子說的“道在天下”,竟是真的。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智慧,就像埋在土裏的種子,隻要有人懂它,就能生根發芽。
    離開村落時,婦人非要塞給他們一袋曬幹的野果。軒轅推辭不過,便教了她一套簡單的導引術:“每日晨起,像揉麵團一樣揉按胸口,吸氣時抬手,呼氣時落手,能讓肺裏的氣順起來。”婦人學得認真,孩童在她懷裏睜著眼睛,望著軒轅,小臉上已沒了青紫。
    走在雪地裏,弟子忽然問:“先生,您以前治病,總說要‘祛邪’,今日怎麽先‘安神’了?”
    軒轅停下腳步,望著遠處被雪覆蓋的山巒,它們沉默地立在那裏,任風雪吹打,卻從未改變輪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他緩緩道,“這‘虛’,不光是身子弱,更是神不定。就像這山,若根基不穩,一陣大風就能吹垮;神若定了,再強的邪也侵不進來。”
    弟子低頭記下,忽然發現,先生說的話裏,既有岐伯教的“氣”,又有廣成子說的“神”,還有四方部落裏那些樸素的道理,像溪流匯入江河,漸漸成了氣象。
    再往前走,遇上了一群遷徙的牧民。他們趕著牛羊,在風雪裏艱難跋涉,不少人咳嗽不止,還有個年輕漢子捂著腰,臉色發白。“先生,能給看看嗎?”領頭的牧民遞過一塊風幹的肉,“我們這一路走得急,好多人都病倒了。”
    軒轅為那漢子診脈,發現脈沉而澀,再看他眼下烏青,便問:“是不是總熬夜趕路?”
    漢子點頭:“怕雪封了路,想趕在年前到草場,夜裏也不敢停。”
    “腰為腎之府,腎藏精,熬夜就像把罐子裏的水往外潑。”軒轅從藤筐裏取出那塊玉石,讓漢子握在手心,“這玉能收心神,你試試,走慢些,夜裏睡足了,腰痛自會好。”又教眾人邊走邊做“叩齒吞津”:“牙齒屬骨,骨靠腎精養,叩齒能固腎精,就像給罐子加個蓋。”
    牧民們半信半疑地試了,走了一段路,果然有人說:“好像沒那麽累了。”
    軒轅望著他們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年輕時,總想著快點找到治病的方法,恨不得一日走遍天下,卻不知“慢”裏藏著大道理。就像這遷徙的牧民,看似在趕路,實則在耗損,倒不如像廣成子說的“無搖汝精”,守住根本,才能走得遠。
    風雪漸停時,他們終於踏上了回岐下的路。沿途的樹枝上掛著冰淩,陽光照在上麵,折射出細碎的光。軒轅想起廣成子送他時,說的最後一句話:“醫人,先醫心;治國,先治己。”他摸了摸腰間的竹簡,上麵記著“靜則神安,神安則氣順,氣順則病卻”,字跡雖淺,卻仿佛刻進了骨裏。
    遠遠地,已能望見岐下的炊煙。軒轅停下腳步,回望崆峒山的方向,那裏雲霧繚繞,仙師的身影早已看不見,可他知道,有些東西,比山還重,比路還長,已經隨著他的腳步,走向了人間。
    他轉身對弟子笑道:“我們回家。”
    弟子望著先生的側臉,在陽光下,那輪廓裏有少年時的赤誠,有求道時的執著,還有此刻的沉靜,像一塊被歲月打磨過的玉,溫潤而有力量。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軒轅回歸岐下後,將如何把這些感悟融入醫理?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