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第108集:濕熱與薏米
字數:4051 加入書籤
第108集:濕熱與薏米
南疆的雨,總帶著一股子化不開的黏膩。
軒轅蹲在竹樓的屋簷下,看著簷角垂落的水線在泥地上砸出一個個小坑,坑邊很快洇出一圈圈深褐的印記,像極了他這些日子在村民身上看到的舌苔——厚膩,泛黃,帶著化不開的濕氣。入南疆已逾三月,他跟著當地的醫者阿普穿行於雨林,識得的草藥能裝滿兩個藤筐,可心裏的疑團卻像這連綿的雨霧,總也散不去。
“軒轅先生,又在琢磨啥?”阿普的聲音從竹樓裏飄出來,帶著竹炭烤筍的焦香。他手裏端著一個粗陶碗,碗裏是乳白的粥,氤氳的熱氣裹著淡淡的米香,在潮濕的空氣裏格外清潤。
軒轅回頭,見阿普黝黑的臉上沾著些草汁,眼角的皺紋裏還嵌著雨林的水汽。“阿普大哥,我在想,這南疆濕熱,蚊蟲肆虐,為何你們部落的人,少有腹脹腹痛的?”他指著不遠處曬穀場上的孩童,那幾個孩子赤著腳在泥裏追逐,笑聲清脆,肚子平平坦坦,全然沒有他在北方見過的那種因積滯而鼓起的模樣。
阿普把陶碗遞給他,碗沿還帶著溫度。“嚐嚐這個。”
軒轅接過來,舀了一勺送進嘴裏。軟糯的顆粒在舌尖化開,帶著一絲淡淡的甘味,混著草木的清香,滑進喉嚨時,竟覺得連日來被濕熱纏上的滯重感消了幾分。“這是……”
“薏米。”阿普在他身邊坐下,撿起地上一片寬大的芋葉,隨手撕成細條,“我們祖祖輩輩住在這雨林邊,靠它活命呢。”
軒轅低頭看著碗裏的薏米粥,米粒圓潤飽滿,煮得透爛,湯水裏浮著一層薄薄的米油。“我見過這東西,長在水邊,莖葉像稻禾,果實外殼堅硬,要剝了殼才能吃。”他想起前幾日在溪邊采藥,見過一叢叢青綠的植株,穗上掛著沉甸甸的褐黃色顆粒,當時隻當是普通的雜糧。
阿普點點頭,往火堆裏添了塊竹片,火苗“劈啪”跳了跳,映得他眼裏發亮。“你說的沒錯,它就愛待在水澤邊,澇不死,旱不著。你看這雨林,天天下雨,地裏的水排不淨,腳踩下去能陷半尺深,可薏米長在這兒,反倒長得越發精神。”他指著遠處雲霧繚繞的沼澤地,“它的根紮在爛泥裏,莖稈卻直挺挺地往上長,能頂開厚厚的腐葉,把果子結在最上頭,你說奇不奇?”
軒轅的心輕輕一動。他想起岐伯曾說,萬物皆有其性,生於何種環境,便有何種能耐。北方的鬆柏耐嚴寒,所以能在冰天雪地裏常綠;沙漠的仙人掌耐幹旱,所以能把水分鎖在肉裏。這薏米生於濕熱之地,莫非……
“阿普大哥,這薏米,除了煮粥,還有別的用處?”他追問,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溫熱的陶碗邊緣。
阿普忽然笑了,露出兩排整齊的白牙。“你這後生,果然機靈。”他起身走進竹樓,片刻後抱出一個陶罐,打開蓋子,一股清苦的藥味混著草木香飄了出來。罐子裏是曬幹的薏米,顆粒比煮進粥裏的更小,顏色也更深些,帶著些微的褐黃。“上個月,阿珠家的小子吃了太多生芒果,肚子脹得像個鼓,哭了整整一夜。我就取了這個,炒黃了煮水給他喝,喝了兩天,那小子就又能爬樹掏鳥窩了。”
軒轅湊近罐子,仔細聞著薏米的氣味。生薏米帶著生澀的草味,炒過之後,竟透出些微的焦香,苦中帶甘。“炒過之後,藥性會變嗎?”
“變,怎麽不變?”阿普拿起一粒曬幹的薏米,用指甲掐了掐,外殼堅硬,“生的薏米,性子涼,能把肚子裏的濁水往外滲。要是炒黃了,性子就溫些,既能去濕,又不傷脾胃。”他忽然壓低聲音,往軒轅身邊湊了湊,“我告訴你個秘密,去年雨季,我婆娘受了潮,腿腫得穿不上草鞋,我就用薏米加了些生薑煮水,讓她早晚泡腳,沒幾天,腫就消了。”
軒轅的手指在膝頭輕輕叩著,腦子裏像有溪流在奔湧。他想起在北方見過的腹脹,多是因寒而起,要用生薑、羊肉等溫熱的東西去暖;可南疆的腹脹,摸上去肚子是軟的,按下去會咕嚕響,病人總說嘴裏發黏,大便不成形,這分明是濕邪在作祟。濕邪像爛泥,黏在身上甩不掉,單用溫熱的藥,怕是會像火烤濕柴,反倒冒出更多的煙,而這薏米,生於濕,長於濕,怕是最懂怎麽對付這難纏的濕氣。
“我能去看看薏米生長的地方嗎?”軒轅忽然站起身,陶碗裏的粥已經涼了,可他心裏卻燃著一團火。
阿普看了看外麵的雨,眉頭皺了皺:“這會兒雨大,路滑得很。”
“不妨事。”軒轅把陶碗放在地上,抓起身邊的藤筐,“越是這樣的天氣,越能看清它的性子。”
阿普拗不過他,隻好取了兩把竹傘,領著他往沼澤地走去。雨水打在傘麵上,發出“咚咚”的聲響,腳下的泥地深一腳淺一腳,每走一步都要費些力氣。軒轅卻走得專注,他注意到,越是低窪積水的地方,薏米長得越茂密,葉片上掛著水珠,卻不見蔫軟,反而透著油亮的綠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你看它的根。”阿普蹲下身,撥開水邊的腐葉,露出一團盤結的根係,根須上沾著黑色的淤泥,卻密密麻麻地冒出許多細小的白色須根,“它的根能在爛泥裏呼吸,還能把水裏的濕氣吸到自己身上,卻不爛根,這本事,可不是一般草木能有的。”
軒轅蹲下去,伸手觸碰那些根須,冰涼的泥水沾在手上,滑膩膩的。他忽然想起自己剛到南疆時,因水土不服,整日覺得肚子沉甸甸的,吃不下飯,阿普就是用薏米煮水給他喝,喝了三天,那種滯重感就消失了。當時隻當是普通的雜糧,此刻才明白,這小小的顆粒裏,藏著對抗濕熱的大智慧。
“阿普大哥,你們平時除了煮粥,還會怎麽吃?”他站起身,雨水順著傘沿往下淌,打濕了他的衣襟,可他渾然不覺。
“把它磨成粉,摻在米粉裏做餅;或者跟雞肉一起燉,那湯鮮得能把舌頭吞下去。”阿普數著手指,眼裏滿是笑意,“我們部落的婦人,懷了娃娃的,都要多吃些薏米粥,說是能讓娃娃生下來幹幹淨淨,不被濕氣纏上。”
軒轅的眼前忽然浮現出一幅畫麵:北方的婦人懷孕,會吃些溫熱的羊肉湯;東方的婦人,會跟著潮汐練吐納;南方的婦人,卻靠著這水邊的薏米養胎。看似不同的法子,其實都是在順應天地之氣,護佑生命。他想起岐伯說的“五穀為養”,原來這五穀之外的雜糧,也藏著養人的道理。
回到竹樓時,雨已經小了。阿普的婆娘正在灶前忙碌,鍋裏飄出濃鬱的香氣。她見軒轅回來,笑著用南疆話招呼了一聲,手裏端出一個陶盆,裏麵是燉得酥爛的雞肉,湯裏浮著薏米和幾顆紅亮的野棗。
“嚐嚐我婆娘的手藝。”阿普把陶盆往軒轅麵前推了推,“這雞肉是山裏跑的野雞,性子燥,配上薏米,就不那麽上火了。”
軒轅夾了一顆薏米送進嘴裏,燉過的薏米比粥裏的更軟糯,吸足了雞湯的鮮味,甘味也更濃了些。雞肉緊實,卻不柴,和著薏米的清香,在舌尖上交織出奇妙的滋味。他忽然明白,所謂“藥食同源”,並非說食物能當藥,而是說吃對了食物,就能少生病,這不就是最樸素的“治未病”嗎?
晚飯過後,軒轅坐在火堆邊,借著跳動的火光整理草藥圖譜。他在“薏米”那一頁寫下:“生於水澤,性甘淡,微寒。生用滲濕健脾,炒用溫中止瀉。可煮粥,可燉湯,南疆人賴之抗濕熱,久服身輕。”寫完,他抬頭看向窗外,雨已經停了,月亮從雲縫裏鑽出來,灑在濕漉漉的竹樓上,泛著一層清輝。
他想起自己離開有熊部落時,族人因濕熱腹脹而痛苦的模樣;想起東夷部落的漁民因寒濕而關節僵硬;想起北方的老人因積滯而喘息。原來天地之大,疾苦雖異,卻總有相應的草木來化解。這薏米生於南疆,看似隻屬於這片濕熱的土地,可若把它帶到北方,給那些因濕寒積滯的人吃,會不會也有用?或許搭配些生薑、羊肉,中和它的寒性,就能讓更多人免受腹脹之苦。
火堆漸漸弱了下去,隻剩下炭火在暗紅地發光。軒轅把圖譜小心地收進藤筐,指尖還殘留著薏米的清香。他知道,這小小的顆粒,不僅是南疆人的救命糧,更是天地寫給世人的藥方,而他要做的,就是把這些散落在四方的智慧,一一拾起,串成一條能護佑眾生的繩索。
欲知後事如何,下集自有分曉。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