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8集:陰陽之辯
字數:3851 加入書籤
第8集:陰陽之辯
軒轅推開藥廬的竹門時,暮色正沿著西山的輪廓漫下來。簷角的銅鈴被晚風拂得輕響,像誰在遠處輕輕叩問。岐伯正蹲在石灶前翻攪陶罐裏的藥草,煙氣帶著苦香漫出來,在他鬢角的白發上凝了層薄露。聽見腳步聲,他回過頭,眼裏的光比灶火更暖些。
“你回來了。”岐伯起身時,竹杖在青石板上頓了兩下,“看你眉宇間的風塵,倒比去時沉了些,卻也亮了些。”
軒轅解下肩頭的麻布行囊,露出裏麵裹著的幾塊崆峒山石——那是他一路摩挲,磨得溫潤如玉的念想。“先生眼力真好。”他把石頭放在案上,聲音裏帶著長途跋涉後的沙啞,卻藏不住抑製不住的雀躍,“崆峒三月,如讀十年書,隻是越讀,越覺自己懂得太少。”
岐伯笑了,眼角的皺紋裏盛著欣慰。他往陶壺裏添了些鬆針,架在餘燼上煨著,“廣成子老先生的教誨,從來不是給人答案,是讓人學會問‘為什麽’。你且說說,這一路,最讓你放不下的問題是什麽?”
軒轅走到藥架前,指尖撫過那些熟悉的草木:春日抽芽的柴胡帶著清苦,秋日曬幹的艾葉藏著溫煦,冬日窖藏的地黃透著沉鬱。他忽然轉過身,目光灼灼:“先生常說,人體如天地。可天地有晝夜寒暑,人體有什麽?廣成子說‘抱神以靜’,可靜久了,人會乏力;動多了,人會疲憊。這動靜之間,是不是藏著什麽規律?”
鬆針水沸了,咕嘟的聲響裏,岐伯倒了兩碗,推給軒轅一碗。“你摸摸這碗壁。”他說。
軒轅伸手一觸,溫熱的感覺從指尖漫上來,帶著鬆脂的清香。“是暖的。”
“再摸摸那碗。”岐伯指向灶邊另一碗冷水。
指尖貼上瓷麵,涼意瞬間沁入,像觸到了清晨的露水。“是涼的。”
“暖與涼,是一對;動與靜,是一對;醒與寐,是一對。”岐伯端起自己那碗,水汽模糊了他的眉眼,“古人稱這種成對的存在為‘陰陽’。陽者,如日,主動,主熱;陰者,如月,主靜,主寒。天地如此,人體亦如此。”
軒轅捧著溫熱的碗,忽然想起崆峒山頂的日出:初時晨光熹微,山風微涼陰),隨著日頭升高,暖意漸盛,草木舒展陽);到了午後,日頭西斜,涼意又悄悄漫回來。他又想起部落裏的病人:有的高熱不退,煩躁不安陽盛);有的畏寒蜷縮,手足冰涼陰盛)。這些畫麵在腦子裏一疊,像蒙昧中劈開了一道光。
“那……靜為陰,動為陽,二者如何調和?”他追問,聲音裏帶了些急切。
岐伯卻沒直接回答,而是起身走到藥廬角落的水缸邊。缸裏養著幾條鯽魚,正慢悠悠地擺尾。他伸手攪了攪水,魚兒受驚,頓時亂竄起來,水花濺了一地。“你看,”他收回手,“水本靜陰),我一動陽),它就亂了。可若長久不動,水會腐臭;動得太烈,魚也活不成。”
軒轅望著漸漸平靜的水麵,鯽魚又恢複了悠然的姿態。“先生是說,陰陽如這水與動,缺一不可,過了都不行?”
“正是。”岐伯頷首,“過靜則滯,如死水積淤;過動則耗,如烈火燃柴。人體的陰陽也是這樣:陽氣不足,人就怕冷、乏力;陰氣不足,人就燥熱、失眠。所謂健康,不過是陰陽剛好‘和’了。”
這句話像顆石子投進軒轅的心湖,蕩開層層漣漪。他想起自己少年時,隨部落遷徙,連日奔波後陽動太過),夜裏總盜汗、口幹陰液耗損);後來在岐伯身邊學認草藥,久坐案前陰靜太過),便覺得肩頸發僵、精神昏沉陽氣不展)。原來那時的不適,都是陰陽失和的信號。
“可人體的陰陽,比水缸裏的水複雜多了。”軒轅皺起眉,“如何判斷是陰多了,還是陽多了?又該怎麽調?”
岐伯從藥箱裏取出幾塊竹簡,上麵是他多年來記下的醫案。“你看這個。”他鋪開一卷,“去年秋收時,有個年輕獵手,追一隻鹿跑了大半日,回來後突然高熱、口渴,喝多少水都不解,脈跳得又快又有力。”
“這是陽太過了吧?”軒轅接過竹簡,指尖劃過那些古樸的刻字。
“對。”岐伯又遞過另一卷,“也是去年,有個老嫗,冬天裏貪涼,坐在風口織麻布,後來就畏寒、咳嗽,痰是清稀的,脈摸起來沉而緩。”
“這該是陰太盛了。”軒轅脫口而出。
岐伯撫掌:“好!那你說,這兩人該怎麽治?”
軒轅沉吟片刻,想起崆峒山的草木:向陽坡的草藥多帶溫熱助陽),背陰穀的草木多帶寒涼助陰)。“獵手陽盛,該用清涼的草藥,像黃芩、知母那些,澆滅多餘的熱;老嫗陰盛,該用溫熱的草藥,像生薑、桂枝那些,補足不足的陽。”
“道理是對的,可還不夠細。”岐伯搖搖頭,從陶罐裏撚起一片曬幹的桑葉,“你看這桑葉,春時采的,帶著生發之氣陽中帶陰);秋時采的,帶著收斂之氣陰中帶陽)。人身上的陰陽,也不是鐵板一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指著窗外的梧桐樹:“樹葉為陽在上,舒展),樹根為陰在下,收斂)。可樹葉要靠樹根提供水分陰養陽),樹根要靠樹葉吸收陽光製造養分陽生陰)。人體也是這樣:五髒藏精氣為陰,六腑傳化物為陽;陰要靠陽推動,陽要靠陰滋養。”
軒轅聽得入了迷,仿佛自己的身體也變成了那棵梧桐樹,氣血在枝葉與根須間流轉。他想起部落裏有個婦人,總說心慌、手腳心熱陽浮),卻又大便幹、口幹陰虧)。以前不知該如何下手,現在想來,是陰不足以涵陽,得既補陰,又稍斂陽。
“那……疾病的本質,就是陰陽失和?”他試探著問。
岐伯點頭,眼神變得深邃:“有的是陰多了,比如淋雨受寒,陰邪困脾,人就腹痛腹瀉;有的是陽多了,比如吃多了辛辣,胃火上炎,人就牙痛口瘡;有的是陰少了,比如久病耗損,陰虛火旺,人就潮熱盜汗;有的是陽少了,比如年老體衰,陽氣不足,人就畏寒肢冷。”
他取過紙筆,蘸了鬆煙墨,在麻紙上畫了個圓圈,中間畫了條s線,一邊寫“陰”,一邊寫“陽”。“這叫太極圖,陰中有陽眼,陽中有陰眼,就像晝夜交替,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調理陰陽,不能隻看一麵,要找到那個失衡的點,輕輕推一把,讓它自己轉起來。”
軒轅看著那張圖,忽然想起廣成子教他的導引術:吸氣時,氣沉丹田陰收);呼氣時,氣達四肢陽展)。一呼一吸間,陰陽就在流轉。他又想起那些因勞作失衡的族人:日出而作陽動),日落而息陰靜)本是常理,可若為了趕工,徹夜不眠,就是逆天而行,陰陽怎能不亂?
“先生,”他忽然站起身,眼裏閃著光,“我想把這些道理記下來,再結合那些醫案,看看能不能找出些規律。比如,哪些症狀屬陽,哪些屬陰;哪些草藥能助陽,哪些能滋陰;哪些導引動作能升陽,哪些能潛陰。”
岐伯望著他,欣慰地笑了。灶裏的餘燼漸漸暗下去,藥廬裏的光線也柔了下來。“好啊。”他說,“不過陰陽之道,不是記在紙上就完了的。明天一早,你隨我去看看東村的李伯,他這幾日總說‘身上沉’,你去摸摸他的脈,看看是陰重了,還是陽弱了。”
軒轅用力點頭,心裏像揣了團火。他知道,這隻是開始。陰陽這兩個字,像兩把鑰匙,正等著他去打開人體與天地的奧秘之門。窗外的月光爬上案頭,照亮了那幾塊崆峒山石,也照亮了少年眼裏無限的憧憬。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軒轅如何為李伯診病,能否準確判斷陰陽失衡之證,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