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9集:寒溫之證

字數:3760   加入書籤

A+A-


    第9集:寒溫之證
    晨露還凝在藥圃的草葉上時,軒轅已背著藥簍站在岐伯的茅屋外。竹門“吱呀”一聲開了,岐伯手裏正攥著幾片剛采的紫蘇葉,見他來,便揚了揚眉:“來得巧,昨夜那場山風,怕是要帶些邪祟下來。”
    軒轅低頭看了看簍裏的藥材——前幾日剛曬好的麻黃與桂枝還帶著草木的清香,他昨夜翻檢藥石時便覺心神不寧,此刻聽岐伯一說,心沉了沉:“是覺得夜裏風裏帶著寒氣,白日裏日頭又毒,怕族人受不住這冷熱相激。”
    話音未落,遠處就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一個梳著雙丫髻的少女跌跌撞撞地跑來,麻布裙擺上沾著草屑,臉上掛著淚:“岐伯先生!軒轅大哥!我阿爹他……他突然渾身發燙,說胡話呢!”
    少女是部落裏鞣製皮革的阿正家的囡囡,名叫阿禾。軒轅與岐伯對視一眼,二話不說便跟著她往部落東頭跑。阿正家的土屋低矮,剛到門口就聞到一股濃重的汗味,混著草藥燃燒的焦氣——阿禾的娘正蹲在牆角,往陶盆裏添著艾葉,煙氣繚繞中,她的臉被熏得通紅,見人來,忙起身抹了把淚:“先生快看看,他下工回來還好好的,後半夜突然就燒起來了,蓋了三床獸皮還喊冷!”
    軒轅走到榻邊,阿正正蜷縮在草席上,牙關咬得咯咯響,額頭上卻滾燙。他伸手按在阿正手腕內側,指尖下的脈跳得又快又急,像被風吹得亂晃的火苗,每一次搏動都帶著股躁烈的勁兒。“脈洪數,”他輕聲道,抬頭看向岐伯,“呼吸也粗,胸口起伏得厲害。”
    岐伯俯身,用手背碰了碰阿正的額頭,又掀開他眼皮看了看,眼底泛著不正常的紅。“張嘴看看。”他說著,輕輕掰開阿正的嘴,舌苔黃得像被太陽曬焦的草葉,舌尖更是紅得發亮。“渴嗎?”他問阿正,對方迷迷糊糊哼了一聲,喉嚨裏發出幹啞的響動。
    “這是……陽盛?”軒轅想起前日與岐伯論陰陽時說的,陽主熱,陰主寒,陽盛過了頭,怕是就成了這般烈火焚身的模樣。
    岐伯點了點頭,起身往外走:“去看看西邊的石大叔。方才路過他家,見他兒媳在門口哭,說石大叔也病了,症狀卻不一樣。”
    石大叔家離得不遠,剛到院門口就聽見屋裏傳來壓抑的咳嗽聲。石大叔的兒子石勇迎出來,一臉愁容:“先生,我爹這兩日總說冷,穿了厚衣也沒用,還老咳嗽,痰是白的,稀得像水。”
    進了屋,石大叔正靠在土牆上,裹著厚厚的獸皮,嘴唇烏青,說話時帶著氣不夠用的喘息。軒轅上前診脈,這次的脈卻沉緩得很,像被凍住的溪水,搏動微弱,按下去半天才能感覺到一次。他摸了摸石大叔的手,冰涼冰涼的,連指甲蓋都透著青紫色。
    “這……”軒轅皺起眉,“與阿正那脈全然不同,倒像是……陰盛?”
    岐伯摸了摸石大叔的胸口,又聽了聽他的呼吸,聲音又低又沉。“你看他舌苔,”岐伯示意軒轅,石大叔的舌苔白膩,像蒙上了一層霜。“問他渴不渴,他定說不渴,就算喝,也喜熱飲。”
    石勇在一旁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我端水給他,他隻抿兩口熱的,涼一點都不碰,說喝了更冷。”
    走出石大叔家,日頭已經升得很高,照在身上暖融融的,可軒轅心裏卻清明得很。他站在兩家之間的土路上,望著東邊阿正家的方向,又看看西邊石大叔家,忽然明白了什麽。“所以這便是‘陽盛則熱,陰盛則寒’?”他轉向岐伯,眼裏閃著亮光,“阿正那是陽太多了,火太旺,所以熱得厲害,渴得厲害;石大叔是陰太多了,寒氣太重,所以冷得發抖,痰也清稀。”
    岐伯捋著胡須,目光落在遠處的山林上:“天地間的陰陽是平衡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從不偏廢。人身上的陰陽也是如此,就像灶膛裏的火和鍋裏的水,火太旺了,水就燒幹了;水太多了,火就被澆滅了。”他頓了頓,看向軒轅,“阿正那是火太旺,得想法子把火降下去;石大叔是水太多,得想法子把火燃起來。這便是‘治需反其道’。”
    軒轅心裏豁然開朗,那些前日還覺得抽象的陰陽道理,此刻通過兩個活生生的病例,一下子變得具體起來。“那阿正該用寒涼的藥,像溪澗裏的水,澆滅他身上的火;石大叔該用溫熱的藥,像灶裏的柴,助他身上的陽?”
    “正是。”岐伯笑道,“走,回藥廬取藥。阿正那邊,用些清熱解毒的,比如那剛采的紫蘇葉,還有前幾日曬的薄荷,再配上些知母,這些草木性寒涼,能清他那躁火。記得讓他多喝些井水,越涼越好。”
    “那石大叔呢?”
    “石大叔得用些溫陽的,”岐伯想了想,“庫房裏有曬幹的幹薑,還有桂枝,都是性溫的,能散寒。再讓他兒媳熬點羊肉湯,放點花椒,羊肉性暖,花椒能驅寒,內外一起調,才能把他那寒氣逼出去。”
    兩人回到藥廬,岐伯一邊配藥,一邊細細講解:“你看這紫蘇葉,長在水邊,喜陰涼,所以能清熱;幹薑是生薑曬幹的,把水分去了,剩下的都是溫燥之氣,所以能驅寒。萬物生長都離不開陰陽,草藥也一樣,生於陽處的多溫熱,長於陰處的多寒涼,這便是‘道法自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軒轅在一旁認真聽著,手裏幫著分揀藥材,心裏卻在回想阿正和石大叔的模樣。他想起阿正平日裏性子急,幹活總像有使不完的勁,怕是平日裏陽火就旺,再被昨日的熱風一吹,便引動了內火;而石大叔年紀大了,常年在溪邊浣紗,受了不少濕氣寒氣,陰寒積得多了,遇上這幾日的涼風,便一下子爆發出來。“原來這病,也和人的性子、平日裏的起居有關。”他喃喃道。
    岐伯讚許地看了他一眼:“不錯。治人病,不光要看當下的症狀,還得看他平日裏的生活。就像種莊稼,得知道這片地是沙質還是黏土,才能知道該澆多少水,施多少肥。”
    藥配好了,軒轅提著藥包往阿正家去,岐伯則去了石大叔家。阿禾見他來,忙接過藥包,按照軒轅說的,用涼水煎了,又端來一碗井水。阿正喝下藥湯,沒過半個時辰,額頭上的汗就下來了,不過這次的汗是涼的,不像之前那般滾燙。他哼唧著喊渴,阿禾又給他喂了些井水,到了午後,燒就退了不少,雖然還有些虛弱,卻已經能說上幾句話了。
    軒轅從阿正家出來,往石大叔家走,遠遠就看見石勇在門口張望,見了他便喜上眉梢:“軒轅大哥,我爹好多了!喝了先生給的藥,又喝了羊肉湯,剛才說身上暖了些,也不怎麽咳嗽了!”
    進了屋,石大叔果然精神了些,雖然還是怕冷,但臉色好看多了,嘴唇的烏青也淡了。他拉著軒轅的手,聲音還有些弱,卻帶著感激:“多虧了先生和你,不然我這把老骨頭,怕是熬不過去了。”
    軒轅看著他,又想起阿正,心裏百感交集。這陰陽之道,原來不隻是書本上的道理,更是藏在每個人的呼吸、脈搏、寒熱裏的生命密碼。他忽然明白,醫道不是簡單的治病,而是讀懂這陰陽平衡的規律,順著自然的性子去調理,就像農人順應節氣耕種,才能有好收成。
    夕陽西下時,軒轅坐在藥廬前的石階上,看著天邊的晚霞,一半染紅了天,一半還帶著淡淡的藍,像極了人體內的陰陽,此消彼長,卻又和諧共存。岐伯走過來,遞給了他一片曬幹的艾葉:“明日,咱們再去看看其他族人,或許還有類似的病症,正好能再印證印證這陰陽之理。”
    軒轅接過艾葉,指尖傳來粗糙的觸感,心裏卻一片澄明。他知道,這隻是開始,陰陽的奧秘還有很多,等著他一點點去探尋。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軒轅與岐伯如何用陰陽之理診治更多病患,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