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10集:水火之喻

字數:3652   加入書籤

A+A-


    第10集:水火之喻
    清晨的微光剛漫過有熊部落的木柵欄,軒轅已站在藥廬外的曬穀場邊。昨夜那場關於“陰陽平衡”的長談還在他腦中盤旋,岐伯那句“病者,陰陽失衡也”像顆種子,在他心裏生了根。場邊的陶釜裏,岐伯正煮著新采的草藥,水汽蒸騰間,木柴在灶膛裏劈啪作響,火星偶爾躥出來,落在潮濕的泥地上,轉瞬便滅了。
    “軒轅,你來瞧。”岐伯的聲音從水汽後傳來,帶著幾分笑意。
    軒轅走近時,正看見岐伯用木勺攪動釜中湯藥,褐色的汁液在沸水中翻滾,表麵浮著層細密的泡沫。“你看這釜中水火,”岐伯指著灶膛,“柴為火,水為陰,火過旺則水幹,水過多則火滅,恰如人身。”
    軒轅的目光落在釜底,那裏結著層淺淺的藥渣,是昨夜為寒證病人熬藥剩下的。他忽然想起三天前部落裏暴發的那場怪病——一半人渾身滾燙,渴得直啃冰塊;另一半人卻裹著厚皮裘,依舊瑟瑟發抖,連喝口熱水都覺得胃裏發冷。那時巫祝跳了兩天的驅邪舞,燒了三捆艾草,病勢卻愈演愈烈,最後還是岐伯說“此非鬼神,乃陰陽偏盛”,才讓他定下心來,試著按崆峒所學的“靜神之法”搭配草藥施治。
    “昨日那高熱的孩童,今日如何了?”軒轅問。他記得那孩子叫石娃,是獵人家的小兒子,發病時臉蛋紅得像燒紅的石塊,嘴唇幹裂起皮,喝多少水都喊渴,夜裏還胡言亂語。
    岐伯舀出一勺清亮的湯藥,放在陶碗裏晾涼:“寅時我去看過,燒退了些,能喊娘了。他娘說,昨夜喝了你配的那‘清涼汁’,後半夜竟安穩睡了一個時辰。”
    軒轅口中的“清涼汁”,是他前日在山穀裏尋的——溪邊的薄荷帶著露水的寒氣,陰坡上的知母根嚼起來發苦發寒,還有崖壁上垂下來的金銀花,曬幹了泡在水裏,帶著股清冽的甘味。他想起廣成子說的“陽盛則熱,當以陰濟之”,便把這幾樣草藥搗碎了煮水,讓高熱的人當茶喝,沒想到真見了效。
    正說著,藥廬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石娃的娘抱著孩子跑了進來,臉上又是哭又是笑:“軒轅首領,岐伯先生,你們快看!石娃他……他出汗了!”
    軒轅伸手探向石娃的額頭,果然不再像前幾日那樣滾燙,手心還沁出了層細汗。孩子迷迷糊糊地睜開眼,小聲說:“娘,我想喝水……”
    “慢點喝,喝這碗。”岐伯把剛晾好的湯藥遞過去。石娃的娘喂他喝了兩口,孩子砸吧砸吧嘴,竟說:“不苦……”
    軒轅看著這一幕,心裏暖烘烘的。他想起前日石娃高熱不退時,孩子爹急得要去山裏獵熊,說巫祝講熊膽能“鎮住邪火”,是他硬攔下來的。那時他心裏也沒底,隻是覺得“邪火”之說太玄,不如信這草木的性子——薄荷能讓人腦子清明,知母嚼著能讓心裏的燥火降下去,這些都是他嚐過無數次才記下的。
    “這清涼汁能退熱,是因這些草木都屬陰,”軒轅對石娃娘說,“就像灶膛裏火太旺,添點水就能降下來。孩子是陽火太盛,用陰寒的草藥中和,熱自然就退了。”
    石娃娘似懂非懂,卻連連點頭:“首領說的是!以前巫祝總說‘是惡鬼纏身’,燒了多少東西也沒用,還是你們的法子實在。”
    正說著,藥廬的門又被推開,進來個裹著兩張鹿皮的漢子,嘴唇烏青,說話都打哆嗦:“岐伯先生……我、我又冷得厲害……”
    這漢子叫木禾,是部落裏的農夫,前日跟石娃一起發病,卻是另一種模樣——渾身發冷,蓋著厚皮裘還直打顫,喝熱水都覺得從喉嚨涼到胃裏,脈象摸起來也沉得像壓了塊石頭。
    岐伯讓木禾坐下,伸手按在他的手腕上,片刻後說:“脈還是沉緊,是陰寒沒散。”他轉身從藥架上取下幾塊黑乎乎的東西,看著像曬幹的生薑,又抓了把褐色的種子,“這是幹薑和花椒,煮水喝,喝的時候趁熱,出點汗就好了。”
    軒轅在一旁看著,忽然想起昨日給木禾施治的情景。那時他按岐伯說的“陰盛則寒,當以陽補之”,試著讓木禾喝用艾草煮的水,又教他做“升陽導引術”——雙手舉過頭頂,像舉著塊石頭往上托,同時腳跟慢慢抬起,據說能引陽氣從腳底往上走。木禾昨日做了半炷香的功夫,果然說身上暖了些。
    “木禾,昨日教你的導引術,今日做了嗎?”軒轅問。
    木禾縮著脖子點頭:“做了……就是胳膊酸得厲害,沒做夠時辰。”
    “得堅持,”軒轅蹲下身,示範著抬手的動作,“你看這太陽,早上從東邊升起來,陽氣就一點點旺了;到了傍晚落下去,陰氣就重了。人身上的陽氣也一樣,得慢慢往上提,才能把寒氣趕出去。”他邊說邊幫木禾調整姿勢,“吸氣時抬手,呼氣時落手,想著氣從腳底往腰裏聚……”
    木禾跟著做了幾個回合,額頭上竟真的冒了點細汗,他驚喜地說:“哎?好像……好像真不那麽冷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岐伯在一旁煮著幹薑花椒水,笑著對軒轅說:“你這比喻倒是通俗。水火相濟,陰陽平衡,病自然就去了。”
    軒轅望著藥廬外的田野,晨光裏,有人在翻地,有人在挑水,孩子們追著蝴蝶跑,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他忽然想起剛從崆峒回來時,部落裏總有人說“這痛那痛”,要麽就是“吃不下飯”,那時他還隻當是勞作太累,如今才明白,人就像這天地間的草木,得順著陰陽的性子來——該熱的時候不能貪涼,該涼的時候不能貪熱,動靜也要合著時辰,不然就會出毛病。
    “岐伯,”軒轅轉過身,眼裏閃著光,“我想把這些道理記下來。哪些草木屬陰,能治熱證;哪些屬陽,能治寒證;還有這導引術,什麽時候該動,什麽時候該靜……都記下來,讓族人照著做,是不是就少生病了?”
    岐伯把煮好的幹薑水遞給木禾,聞言停下了手,看著軒轅,目光裏帶著讚許:“好主意。隻是這陰陽之道,比我們想的要深。你看這釜裏的水,火太大了不行,太小了也煮不熟藥;人身上的陰陽也是,不光是寒熱,還有虛實、表裏……得慢慢琢磨。”
    木禾喝著熱乎乎的薑茶,臉上漸漸有了血色,他咧著嘴說:“首領,岐伯先生,你們說的這些,俺們雖然聽不太懂,但照著做能好病,就比啥都強!”
    軒轅笑了,他知道,這些道理就像種子,隻要播下去,總會生根發芽的。他看著石娃靠在娘懷裏睡著了,小臉蛋不再通紅;看著木禾喝完薑茶,起身要去地裏幹活,腳步也輕快了許多。心裏忽然湧起一股暖流,比灶膛裏的火還要暖——原來治病救人,不隻是解除痛苦,更是讓這天地間的生命,都能順著自然的性子,好好地活下去。
    “走吧,”軒轅對岐伯說,“咱們再去看看其他病人。把今日的法子都記下來,慢慢攢著,總有一天,能攢出一套讓所有人都少生病的道理來。”
    岐伯點點頭,拿起藥簍:“好。路還長,但隻要往前走,就離得近了。”
    兩人走出藥廬,晨光正好,照在他們身上,也照在部落的每一寸土地上。遠處的山崗上,幾棵老鬆樹在風裏輕輕搖晃,仿佛也在點頭應和。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軒轅和岐伯如何記錄這些醫理,又會發現哪些新的治病之道,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