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12集:土載萬物

字數:3987   加入書籤

A+A-


    第12集:土載萬物
    雨後的清晨,有熊部落的糧倉外還積著半尺深的水。軒轅踩著木屐走近時,一股混雜著黴味的潮濕氣撲麵而來,讓他忍不住皺緊了眉。糧倉的茅草頂被連日暴雨衝開個窟窿,雨水順著破口滲進去,在夯土地麵上積成了小水窪,靠近牆角的幾捆粟米已發了黑,穀粒黏成一團,摸上去軟乎乎的,指尖還沾著細碎的黴斑。
    “首領,這可咋整?”看管糧倉的老丈蹲在地上,手裏攥著一把發黴的粟米,指節因為用力而泛白。他顴骨上的皺紋裏還沾著泥點,顯然是連夜搶險時蹭上的,“這雨下了整七日,倉裏的粟米、黍子怕是壞了小半。昨日清點時,發現最裏頭那堆麥麩都長出綠毛了。”
    軒轅沒說話,隻是彎腰拾起一粒發黴的粟米。穀粒原本該是金黃飽滿的,此刻卻像蒙了層灰,表皮發皺,湊近鼻尖一聞,那股黴味比剛才更衝,帶著點嗆人的腥氣。他記得去年秋收時,族人們背著沉甸甸的穀穗回來,曬場上金燦燦的一片,老人們都說這是近些年最豐足的收成,足夠部落挨過整個冬天。可如今……他把穀粒放回地上,指尖的黴味卻像滲進了皮肉裏,怎麽蹭都去不掉。
    “先把沒壞的糧食搬到高處,”軒轅直起身,目光掃過糧倉裏堆放的糧捆,“讓青壯年都來幫忙,墊上木板防潮。壞了的……”他頓了頓,看著那些發黑的粟米,心裏像被什麽東西堵著,“都運到村外埋了,別讓孩子們撿去吃。”
    老丈應著聲要走,卻被軒轅叫住。“昨日起,可有族人說肚子不舒服?”他問。
    老丈愣了愣,拍了下大腿:“您不說我倒忘了!昨兒後晌,石匠家的小子就喊肚子疼,還上吐下瀉的。他娘說是吃了涼瓜,我也沒當回事。還有……”他掰著指頭數,“獵戶阿木的婆娘,還有燒陶的老李,今晨都來問過,說家裏娃子也鬧肚子。”
    軒轅的心沉了沉。他轉身往部落中心的藥廬走,腳步比來時快了許多。潮濕的地麵踩上去軟綿綿的,草葉上的水珠打濕了他的褲腳,可他沒心思在意——石匠家的小子向來壯實,阿木的婆娘更是少見病痛,幾個孩子同時鬧肚子,絕不會是巧合。
    藥廬裏,岐伯正蹲在地上翻曬草藥。見軒轅進來,他直起身,手裏還捏著一株帶著泥土的蒼術。“你來得正好,”他揚了揚手裏的草藥,“這幾日濕氣重,我把燥濕的藥材都晾出來,怕是用得上。”
    “不止濕氣重,”軒轅接過蒼術,指尖撚著那粗糙的根莖,“糧倉的糧食黴了,已有好幾個孩子上吐下瀉。”
    岐伯的眉頭立刻擰了起來。“去看看。”他放下蒼術,抓起藥箱就往外走。藥箱裏的陶罐碰撞著發出清脆的聲響,與兩人急促的腳步聲混在一起,在潮濕的空氣裏顯得格外緊迫。
    石匠家的小子正蜷縮在草席上,臉白得像塊新磨的石板,嘴唇卻泛著不正常的紅。他娘蹲在旁邊抹眼淚,見軒轅和岐伯進來,忙站起身:“首領,岐伯先生,您快看看娃,這吐了半日,水都喝不進了。”
    岐伯上前按住孩子的手腕,指尖搭在寸口處。孩子哼唧了一聲,眉頭皺得更緊,肚子裏發出“咕嚕嚕”的聲響。“脈象浮而弱,”岐伯鬆開手,又掀開孩子的眼皮看了看,“舌苔白膩,是濕濁犯了脾胃。”他轉向孩子娘,“昨日給娃吃了什麽?”
    “就……就吃了早上剩下的粟米粥,”孩子娘聲音發顫,“我想著扔了可惜,就熱了熱給娃吃了。那粥……好像是有點發黏,我以為是沒熱透……”
    “是黴了的粟米。”軒轅接口道,語氣裏帶著自責。他該早想到的,糧倉漏水不是一時半會兒,家裏存的糧食怕是也有受潮的,隻是大人節儉,舍不得扔,便給孩子吃了。
    岐伯從藥箱裏取出一個陶罐,倒出些炒得焦黃的穀物粉末,又兌了點溫水調成糊狀。“來,喂他吃下去。”他把陶碗遞給孩子娘,“少量多次,讓他慢慢咽。”
    孩子娘小心地喂著,孩子起初還抗拒,可吃了幾口,眉頭竟舒展了些。“這是……”她疑惑地看著那焦黃的粉末。
    “是炒焦的黍米,”岐伯解釋,“米炒焦後,性溫而燥,能助脾胃運化水濕。這孩子是吃了黴變的糧食,濕濁困在脾胃裏,得先把濕濁化掉。”他又從藥箱裏拿出幾片曬幹的薑,“煮點薑湯給他喝,去去寒。”
    從石匠家出來,兩人又去了阿木家和燒陶老李那裏,情況都大同小異——都是吃了受潮的糧食,上吐下瀉,脈象虛弱,舌苔白膩。岐伯都用了炒焦的穀物調治,囑咐各家把剩下的糧食仔細檢查,黴了的一律扔掉。
    回到藥廬時,日頭已升到頭頂。潮濕的空氣被曬得有些發燙,藥廬裏彌漫著草藥和焦米混合的氣味。軒轅坐在石凳上,看著岐伯把剩下的炒米分裝到陶罐裏,忽然開口:“你說,為什麽吃了黴糧,會傷脾胃?”
    岐伯往陶罐裏裝著炒米,動作頓了頓。“你看這地上的泥土,”他指了指藥廬的地麵,“連日下雨,泥土吸足了水,就成了爛泥,什麽也長不了;可若是天旱,泥土幹裂,莊稼也活不成。”他把陶罐蓋好,轉過身看著軒轅,“脾胃就像這土地,得幹濕相宜才能運化水穀。黴糧帶著濕濁之氣,吃進肚裏,就像往土地裏灌爛泥,脾胃運不動了,自然就出毛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軒轅看著地麵上的泥土。雨後的泥土濕漉漉的,卻能穩穩地托住上麵的藥罐、石凳,甚至能紮根生長——昨日他還看見牆角裂開的縫隙裏冒出了一株嫩芽。他忽然想起小時候跟著長輩種地,長輩說過,土地是最能容物的,能長出莊稼,能埋下種子,洪水過後,隻要土地還在,總能長出新的糧食。
    “土地承載萬物,”他喃喃道,“能生能化,能容能納……這不正是脾胃的道理嗎?人吃進去的五穀,都要靠脾胃消化,就像莊稼要靠土地滋養。”
    岐伯眼睛一亮:“你說得對!中央屬土,而脾胃居人體中央,主運化水穀,正是對應土德。土能載物,脾胃就能承載水穀;土能化育,脾胃就能化生氣血。所以才有‘土為萬物之母’的說法,脾胃也便是人身的‘土’啊。”
    “所以濕濁傷脾胃,就像洪水傷土地。”軒轅接過話頭,心裏豁然開朗。他想起剛才那些孩子的症狀,上吐下瀉,正是脾胃無力運化,隻能把濕濁排出去的表現。“那調理脾胃,是不是也該像治理土地?濕了要燥,幹了要潤?”
    “正是這個理。”岐伯拿起那株蒼術,“蒼術能燥濕,就像陽光曬土地;若是脾胃幹燥,運化不動,就得用些滋潤的藥材,像雨水潤田一樣。”他走到藥架前,取下一個陶罐,倒出幾粒飽滿的大棗,“你看這大棗,味甘性溫,能補脾胃,就像給土地施肥,讓它更有力量承載萬物。”
    軒轅拿起一顆大棗,溫熱的觸感從指尖傳來。他忽然想起去年秋收時,族人們在田埂上吃新收的大棗,笑得那麽開懷。那時的土地是堅實的,長出的果實是飽滿的,就像脾胃康健的人,臉上總有紅光。
    “我明白了,”他把大棗放回陶罐,“中央屬土,應於脾胃。以後族人飲食,不僅要避黴腐,還要注意幹濕調和。”他站起身,目光透過藥廬的窗戶望向外麵的田野,雨後的田野泛著青綠,泥土的氣息順著風飄進來,帶著勃勃生機。
    “讓各家都把糧倉徹底清理一遍,”他對岐伯說,“再教他們把穀物曬幹,用草木灰防潮。另外,把炒焦的穀物分發給各家,若是再有肚子疼的,就用這個法子先調理。”
    岐伯應著,開始分裝炒米。軒轅看著他忙碌的身影,心裏那股堵塞感漸漸散開了。他走到門口,望著遠處正在搬運糧食的族人,他們的身影在陽光下移動,像田埂上忙碌的耕牛。土地能承載萬物,脾胃能滋養人身,而這其中的道理,就藏在這日複一日的勞作與病痛裏,藏在這泥土與穀物的氣息中。
    隻是……他低頭看著自己的手,那股黴味似乎還在指尖縈繞。這次是及時發現了,可下次呢?脾胃為土,承載萬物,可這“土”的運化之理,還有多少是自己沒弄懂的?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軒轅如何進一步探究脾胃與土德的關聯,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