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24集:動靜結合道
字數:5312 加入書籤
第24集:動靜結合道
軒轅站在有熊部落的議事坪前,望著天邊剛泛起的魚肚白。晨露沾濕了他的麻布衣衫,帶著初秋的微涼,可他掌心卻沁著薄汗——方才那套導引術做完,四肢百骸像被溫水漫過,既有舒展後的輕快,又不失沉靜的暖意。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節因常年采藥、按脈而有些粗糙,卻比十年前更穩健,連握針時的微顫都消失了。
“首領,該傳晨令了。”身後傳來岐伯的聲音,老醫者背著藥簍,鬢角的白發沾了些草葉,眼裏卻亮得很。他手裏攥著幾片剛采的紫蘇葉,葉片上的露珠滾落在地,洇濕了腳邊的泥土。
軒轅轉過身,接過岐伯遞來的陶罐,仰頭飲了口溫熱的藥草湯。湯裏混著甘草的甘潤和陳皮的微苦,是他們前幾日配的“和中飲”,專治秋日裏族人常見的腹脹。“昨日教孩童們的‘熊戲’,你看學得如何?”他問。
岐伯笑了,眼角的皺紋擠成兩道溝壑:“那幾個皮猴,往日裏上樹掏鳥窩比誰都快,一站樁就東倒西歪。可昨日跟著你學熊晃腰,倒有模有樣——特別是石娃,那圓滾滾的肚子晃起來,倒真像後山那隻老熊。”
兩人相視而笑,笑聲驚動了坪邊的幾株桑樹。葉片上的秋露簌簌落下,恰好滴在一個蹲在地上的少年頸間。少年“呀”地跳起來,手裏還攥著根樹枝,正在地上畫著什麽。
“阿木,又在畫經絡圖?”軒轅走過去,見地上用樹枝歪歪扭扭地畫著幾條線,線旁標著“手”“足”“頭”,還有幾個圓圈,大概是穴位。
阿木臉一紅,把樹枝往後背藏:“首領,我……我總記不住您說的‘足太陰’怎麽走。昨日見嬸子腿痛,您按她膝蓋內側,她就不喊疼了,是不是這裏有個‘穴’?”他指著自己膝蓋內側,眼裏閃著好奇的光。
軒轅蹲下身,拿過樹枝,在阿木畫的線條旁添了幾筆:“你看,這經絡就像山裏的溪流,從腳趾往上,過膝蓋,一直連到腹部。嬸子那是‘濕邪’堵了溪流,按揉穴位,就像疏通淤塞的石頭。”他邊說邊用手指在阿木腿上輕輕點按,“這裏叫‘陰陵泉’,常按能祛濕。”
阿木忍著癢,咯咯地笑:“那我學會了,是不是能給娘按?她總說下雨天腿沉。”
“當然能。”軒轅摸了摸他的頭,“不過光會按還不夠,得讓身子自己有勁兒趕走濕邪。你看,熊戲裏的晃腰動作,就是讓脾胃這口‘鍋’熱起來,把濕氣燒開了,自然就散了。”
正說著,議事坪上漸漸聚了人。晨起的族人扛著鋤頭、背著弓箭,見軒轅在教阿木,都放慢了腳步。有幾個常年打獵的漢子,腰上帶著舊傷,站在一旁聽得格外認真——前幾日軒轅教他們做“虎戲”,舒展腰背,這幾日彎腰拾柴時,竟沒那麽疼了。
“今日咱們學新的導引術。”軒轅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秋日裏,天地之氣開始收斂,就像果子熟了要落地,人也得把精氣神往回收。所以今日不練熊戲、虎戲,咱們學‘鳥戲’。”
他走到坪中央,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深吸一口氣。晨光從他身後照過來,把身影拉得很長。隻見他雙臂緩緩抬起,像鳥展翅,指尖向上伸展時,腰腹微微前傾,仿佛要乘風而起;隨後雙臂下落,膝蓋微屈,身體慢慢收攏,像鳥收翅落巢。動作舒展時,如雄鷹盤旋,沉穩中帶著靈動;收斂時,似雛鳥歸巢,安靜裏藏著蓄力。
“吸氣時,想象清氣從腳底往上湧,一直到頭頂;呼氣時,濁氣從指尖往下沉,落到土裏。”軒轅的聲音隨著動作起伏,“鳥兒能飛,靠的是翅膀開合,人要收氣,就得讓筋骨跟著天地的節奏動。”
族人跟著模仿,卻鬧出不少笑話。獵戶石壯常年拉弓,胳膊粗得像樹幹,抬臂時關節“咯吱”響,怎麽也展不開;紡織的彩姑習慣了低頭紡紗,仰頭時脖子僵得像塊石頭,差點閃了腰。
“別急,慢慢來。”岐伯在人群中來回走,幫這個正正肩膀,給那個順順氣息,“首領說過,導引不是比誰做得快、做得高,是要找到自己身子裏的‘氣’。石壯,你試試把拉弓的勁兒收一半,想象胳膊上綁著羽毛,輕點,再輕點……”
石壯皺著眉,慢慢放鬆胳膊,果然,抬臂時沒那麽費勁了。他咧開嘴笑,露出兩排黃牙:“嘿,還真像背著鳥毛!”
眾人笑起來,氣氛鬆快了不少。軒轅看著他們,心裏泛起一陣暖意。想起三年前剛從崆峒山回來時,族人對“靜”字的不解——那時大家總說,打獵要猛,種地要勤,哪有功夫坐著不動?可如今,晨起練導引,傍晚圍坐聽他講“陰陽”,竟成了部落的尋常事。
練了半個時辰,日頭漸漸升高,曬得人後背發暖。軒轅讓大家停下,原地坐下休息。他自己則走到坪邊的老槐樹下,從懷裏掏出塊獸皮,上麵用炭筆寫著幾行字:“春:伸筋,如草木破土;夏:展肢,似繁花向陽;秋:斂氣,若果實垂枝;冬:藏神,像蟄蟲入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是他昨夜琢磨到半夜的“四季導引要訣”。春日裏,他見草木從凍土中鑽出來,莖稈都是向上伸展的,便創了“鹿戲”,模仿鹿的舒展,助族人疏泄肝氣;夏日驕陽似火,鳥獸都愛舒展身體散熱,他便編了“鳥戲”的舒展式,讓人心火得以宣發;可入了秋,風裏帶了涼意,樹葉開始往地上落,他就想,人的氣也該往回收了,於是又改了“鳥戲”,添了收斂的動作。
“首領,您這皮上寫的,是往後每日都要變著法兒練嗎?”說話的是老阿媽,她手裏拄著根拐杖,腿是年輕時生孩子落下的病根,走不快,可這幾日跟著練“龜戲”,竟能自己走到議事坪了。
軒轅把獸皮遞給她:“阿媽您看,春日裏肝木旺,就得多伸胳膊展腿,像鹿一樣;夏日心火盛,就得敞開了動,像鳥飛;秋日肺金收,就得慢慢往回收氣;冬日腎水藏,就得多靜坐,像龜縮著。”他怕老阿媽聽不懂,又舉了例子,“就像您種的麥子,春天得澆水讓它往上長,秋天就得割下來藏進倉裏,道理是一樣的。”
老阿媽點點頭,指著皮上的“冬藏”二字:“那冬天是不是就不用動了?我這老骨頭,就怕凍著。”
“不是不動,是少動,動也得慢慢動。”軒轅蹲下來,扶著老阿媽的胳膊,“冬日裏,您可以坐在炕上,慢慢活動手腳,就像龜伸腿,伸出去再慢慢縮回來,既不耗力氣,又能讓氣血動起來。”
正說著,石娃氣喘籲籲地跑過來,手裏捧著個野果:“首領,您看我采的‘酸多子’!昨日您說秋日吃酸能養肺,我特意去後山摘的。”那果子紅通通的,像瑪瑙珠,酸得人牙倒,卻是秋日裏難得的潤肺佳品。
軒轅接過果子,咬了一口,酸勁兒直衝天靈蓋,他卻笑了:“這酸味兒能收住肺氣,就像秋日的風把樹葉往回收一樣。你這孩子,倒把我說的記在心上了。”
石娃得意地挺挺胸:“我還記著您說,練完導引再吃這果子,比光吃果子管用!”
這話倒是說到了軒轅心坎裏。他一直覺得,養生就像釀酒,得有水飲食)、有火動作)、有容器心境),少一樣都成不了佳釀。光練導引不動嘴,像有火沒原料;光吃好東西不活動,像有米沒灶;若是練得勤、吃得好,心裏卻總裝著煩心事,那就像酒壇漏了縫,再好的料也存不住。
晌午時分,族人都散了,有的去田裏收粟米,有的去山林裏拾柴。軒轅和岐伯坐在老槐樹下,看著遠處的孩子們在曬穀場上玩“鳥戲”,有模有樣地伸胳膊展翅,笑聲像銀鈴一樣。
“你看,”岐伯遞給軒轅一塊烤餅,“孩子們學東西最快,昨日教的動作,今日就帶著玩了。這導引術啊,怕是能傳下去了。”
軒轅咬了口餅,餅裏混著南瓜子,香得很。他望著遠處的山,崆峒山的輪廓在雲霧裏若隱若現。廣成子當年說“動中守靜”,他如今才算真正明白——不是練導引時心要靜,是不管動得多歡,心裏那杆秤得穩,知道什麽時候該伸,什麽時候該收。
“光傳下去還不夠。”軒轅把餅渣拍掉,“我想把四季的導引術畫出來,配上草藥方子,讓每個部落都能學。比如南方濕熱,他們的導引就得多些祛濕的動作;北方幹冷,就得添些溫補的法子。”
岐伯眼睛一亮:“這主意好!前幾日東邊部落的人來,說他們那多海風,人總愛咳嗽,若是教他們秋日多練收斂肺氣的鳥戲,再配上潤肺的草藥,定能少受些苦。”
兩人越說越投機,直到日頭偏西,才想起該去查看藥圃。剛起身,就見阿木扶著一個婦人匆匆走來。婦人麵色發黃,捂著肚子,腳步發虛。
“首領,我娘從早上就喊肚子疼,吃了藥也沒用。”阿木急得眼圈發紅。
軒轅扶婦人坐下,伸手按她的脈,脈象沉而緩。又看她的舌苔,白而膩。“是寒濕困脾。”他對岐伯說,“昨日下雨,她定是沒顧上添衣裳。”
婦人點點頭,聲音虛弱:“昨日去地裏收豆子,淋了點雨,回來就覺得肚子沉得慌。”
“光喝藥不夠,得讓她自己動起來。”軒轅讓婦人平躺,教她做“腹式呼吸”:“吸氣時,想象肚子裏揣了個氣球,慢慢鼓起來;呼氣時,氣球癟下去,把氣都排出去。”
他邊說邊用手輕輕按在婦人的腹部,隨著她的呼吸起伏:“你看,氣能推著濕邪走,就像風吹散霧氣。”
婦人試著做了幾次,額頭滲出細汗,卻忽然說:“好像……肚子沒那麽沉了。”
軒轅笑了:“這就是‘靜中求動’,身子沒動,氣在動。等會兒再練幾遍鳥戲的收勢,讓氣往下走,明日就好了。”
夕陽把天空染成了橘紅色,議事坪上的人影漸漸拉長。軒轅看著婦人被阿木扶著慢慢走回家,心裏忽然想起廣成子的話:“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原來醫道不在高高的崆峒山上,就在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尋常日子裏,在族人的一呼一吸、一舉一動裏。
他回頭看了看岐伯,老醫者正蹲在藥圃邊,小心翼翼地給紫蘇蓋土。秋日的風拂過,紫蘇葉輕輕搖晃,像在點頭應和。
“明日,咱們把‘冬藏’的導引術編出來吧。”軒轅說。
岐伯直起身,晚霞落在他的白發上,泛起一層金光:“好啊,再配上冬日的食補方,讓族人這個冬天少生病。”
遠處,孩子們還在玩鬧,他們的笑聲混著風聲,像一首輕快的歌謠。軒轅知道,這動靜之間的平衡,不僅能養身,更能養心,養一個部落生生不息的元氣。
欲知《古人的智慧》中軒轅與岐伯如何編創冬日導引術,且看下集分解。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