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三策安民,根基初奠

字數:4747   加入書籤

A+A-


    林凡、周卓率軍出征,安陽城的重心暫時回到了內政建設。劉擎深知,軍事上的勝利如同刀鋒,固然鋒利,但若沒有深厚的根基,終難長久。林凡臨行前也曾與他深談,指出“民心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前首要任務便是利用暫得的和平期,快速恢複生機,收攏民心,夯實根基。
    然而,擺在他麵前的情況依舊嚴峻。安陽雖經守城戰,元氣未失,但負責協防的林縣、曲河兩地,卻是飽經蹂躪。黃巾過境,豪強趁亂兼並,流民失所,田地荒蕪,盜匪滋生,一片凋敝景象。加之新附之地,人心惶惶,政令不通。
    劉擎雖得兼督三縣防務之名,但如何將這名號落到實處,卻是一大難題。直接派兵接管?恐引發地方豪強抵觸,適得其反。放任不管?則三縣防務成空談,潰兵匪患難以根除。
    這一日,劉擎召集了縣內僅有的幾位文吏包括新投的一位寒門士子孫默)以及安陽本地幾位較為開明的鄉老,商議對策。
    堂內氣氛沉悶。文吏們拿不出像樣的章程,鄉老們則一味哭窮訴苦,希望減免賦稅。
    劉擎眉頭緊鎖,不禁想起林凡若在,必有奇謀。他強打精神,道:“諸位,亂世求生,非一人一姓之事。如今三縣疲敝,若不能盡快恢複生產,安撫流民,恐生內亂,屆時外賊未至,我等已自潰矣。還望諸位暢所欲言,共謀良策。”
    眾人麵麵相覷,仍是沉默。
    就在這時,堂外傳來腳步聲,一名親兵送來一封書信:“報!司馬大人,林校尉派人星夜送來的軍報!”
    劉擎精神一振,急忙接過打開。信中是林凡匯報軍情進展,已咬住潰兵尾巴,不日將有決戰。但在信末,林凡卻附上了幾條關於內政的建議,顯然他在軍旅之中,仍心係後方。
    劉擎看完,眼中頓時爆發出欣喜的光芒,拍案道:“先生真乃吾之子房也!有此三策,何愁三縣不寧!”
    眾人皆好奇望去。
    劉擎根據林凡信中所提框架,結合自身思考,朗聲道:“林校尉建言,當此非常之時,可行‘三策’以安民固本!”
    “其一,招流亡!”劉擎聲音清越,“即刻頒布告示,宣告三縣:凡流落在外之民,無論原本籍貫何處,隻要願回原籍或至安陽、林縣、曲河三地定居墾荒者,皆可登記造冊,編入戶籍!官府提供簡易農具、種子,並借予口糧,助其渡過今春!”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收攏流民意味著要付出大量糧食,承擔巨大壓力!一位老吏忍不住道:“大人,流民甚眾,城中存糧本就不足,如何能……”
    劉擎抬手打斷:“糧草之事,本官自有計較。流民並非負擔,乃是勞力,是恢複生產的根本!此事不容置疑!”
    他繼續道:“其二,興屯田!將三縣境內無主荒地、以及查抄的部分劣紳豪強之田,收歸官有!仿效武帝舊事,行屯田之製!招募流民及軍中眷屬,編為屯田客,官府組織,集體墾種!所產糧食,官民按比例分成如官六民四,或對半)。既可快速恢複生產,充實軍糧,亦可安置流民,使其安居樂業!”
    屯田!這個在曆史上由曹操發揚光大的政策,被林凡提前提出。雖然細節還需完善,但大方向極具可行性。堂內幾位有見識的文吏和鄉老已經開始暗自點頭。
    “其三,勸工商!”劉擎越說越流暢,“減免境內手工業者、行商坐賈之稅賦,鼓勵其恢複生產,流通貨物。尤其要鼓勵紡織、冶鐵、製陶等關乎民生軍需之業。官府可出麵訂購,或為其提供便利。唯有工商恢複,市麵方能繁榮,物資方能流轉,稅收方能增加!”
    三策環環相扣,既解決眼前流民安置問題,又著眼於長遠的生產恢複和經濟發展。
    劉雷厲風行,即刻下令:“孫默,你即刻草擬安民告示,將‘招流亡’、‘興屯田’、‘勸工商’三策明細列於其上,加蓋本官印信,快馬分發三縣,廣為張貼宣傳!”
    “王鄉老,李鄉老,安陽本地屯田之事,便拜托二位協助孫先生,負責勘察荒地,登記造冊,組織人力!”
    “縣尉已由劉擎兼任),即刻派兵,維持秩序,鎮壓可能出現的騷亂,保護屯田點安全!”
    命令一道道下達,整個官僚機器開始圍繞著“三策”運轉起來。
    政策一公布,果然引起了巨大反響。
    底層百姓和流民歡欣鼓舞,仿佛在無盡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線生機。告示貼出之處,圍滿了識字和不識字的人群,聽著吏員宣讀,眼中燃起希望。大量藏匿於山野之間的流民開始試探著走出,前往官府指定的地點登記。
    安陽城外,大片荒地被開辟出來,孫默帶著人手丈量土地,劃分田塊。簡陋的窩棚搭建起來,領到種子和農具的流民們,懷著對未來的期盼,開始辛勤勞作。軍中抽調部分輔兵協助組織,維持秩序。
    城內,幾家瀕臨倒閉的鐵匠鋪、織坊得到了官府的訂單打造農具、製作軍服)和少量錢糧支持,重新升起了爐火,響起了織機聲。一些膽大的行商也開始重新走動,雖然規模不大,卻帶來了鹽巴、藥材等緊缺物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整個三縣之地,仿佛一潭死水被注入了活力,開始緩慢卻堅定地複蘇。
    然而,改革絕非一帆風順。
    “招流亡”需要消耗大量糧食。劉擎頂住壓力,開倉放糧,甚至拿出部分繳獲和賞賜,又通過“勸工商”換來部分物資,才勉強支撐,但庫存肉眼可見地飛速下降。
    “興屯田”觸動了地方豪強的利益。雖然用的是無主之地和查抄之地,但仍讓一些豪強感到不安和嫉妒,暗中散布流言,詆毀新政,甚至唆使家丁騷擾屯田點。
    “勸工商”則受到舊有胥吏的暗中抵製,他們習慣了卡拿索要,如今減免稅賦、規範流程,斷了他們的財路。
    這幾日,劉擎忙得焦頭爛額,一方麵要應對郡府可能的質詢畢竟大規模動用官糧需要報備),一方麵要平息豪強的怨氣,還要處理屯田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糾紛。
    但他展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和政治手腕,在林凡打下的基礎上,軟硬兼施。對豪強,既拉攏安撫,又嚴厲警告,抓住兩個跳得最凶、確有劣跡的,當眾懲處,以儆效尤。對胥吏,則嚴明法紀,同時提高其正當俸祿從屯田和工商收入中支出),恩威並施。
    雖然艱難,但三策還是在磕磕絆絆中推行了下去,並且初見成效。荒地被開墾,禾苗被種下,工坊冒出煙火,市集有了人氣……一種名為“希望”的東西,開始在飽經創傷的土地上滋生。
    一月之後,林凡、周卓率軍凱旋。
    他們成功擊潰了那支三千人的潰兵,斬首數百,俘獲千餘,自身傷亡卻控製得極低。徐凡在戰鬥中表現勇猛且機智,立下戰功,初步證明了自身價值。
    當大軍返回安陽地界時,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道路雖依舊坎坷,但已被簡單修整過。沿途可見新開墾的田地,綠油油的禾苗在風中搖曳。昔日麵黃肌瘦、眼神麻木的流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在田地裏辛勤勞作、雖然清瘦卻神色平和的農人。甚至能看到一些小商販在路邊擺攤。
    “這……這是安陽?”周卓撓著腦袋,一臉茫然。
    徐凡等新投之人更是麵露驚異,他們對劉擎、林凡的評價瞬間又高了幾分。
    林凡騎在馬上,看著這一切,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劉擎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將他的構想變成了現實。
    回到安陽城,迎接他們的是更加熱烈的歡呼。劉擎親自出城相迎,兄弟二人把臂言歡,皆是感慨萬千。
    聽完劉擎講述這一月來的艱辛與成效,林凡鄭重道:“公子辛苦了。內政之事,繁瑣艱難,尤勝戰場搏殺。然此乃根基,根基牢固,方能枝繁葉茂。”
    劉擎笑道:“若非先生留下三策,擎亦是無從下手。如今屯田初興,流民漸附,工商複蘇,庫中雖空,然秋後便有收獲,屆時……”
    他的話還未說完,又一匹快馬疾馳而至,信使滾鞍下馬,氣喘籲籲地送來一封來自郡府的緊急公文。
    劉擎接過一看,臉色微變。
    “太守急令,”他沉聲道,“言雒陽朝廷有使者將至本郡巡視黃巾平定後的情況,命各縣長官及有功將士,即刻前往郡治宛城集結候見!特別點名……要我與你同去。”
    朝廷使者?!
    點名要見劉擎和林凡?
    眾人剛剛放鬆的神經瞬間又繃緊了。
    這無疑是莫大的榮耀和機遇,但福兮禍所伏,誰也不知道這場“覲見”是福是禍。郡內那些眼紅他們升遷的勢力,會趁機發難嗎?朝廷使者又會如何看待他們這支迅速崛起的“地方武裝”?
    剛剛穩定的根基,似乎又要麵臨新的、來自更高層麵的風浪考驗。
    喜歡重生之我在三國當謀主請大家收藏:()重生之我在三國當謀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