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新政惠民,人心所向
字數:3539 加入書籤
武陵大勝的餘波尚未完全平息,竟陵內部卻已迅速將注意力從對外征伐,轉回了更為根本的內政建設之上。凱旋帶來的士氣高漲與人才湧入,如同一劑強心針,讓林凡和徐庶推行各項新政的底氣更足,步伐也邁得更大、更疾。
軍師府頒布的政令,不再僅僅是為了恢複生產、積累糧草,而是開始帶有強烈的“林凡色彩”與長遠布局。這些政令如同潤物無聲的春雨,細致地滲透到竟陵、新野乃至新掌控的沅北三縣的每一個角落,深刻地改變著治下百姓的生活。
第一條深得民心的政令,是關於“賦稅”的進一步改革。
在原有減免基礎上,林凡采納徐庶與諸多新投文士的建議,正式頒布《均平賦役令》。其核心在於“攤丁入畝,簡化稅種”。廢除了許多沿襲前朝、名目繁雜的苛捐雜稅與人頭稅,將主要稅負與田畝掛鉤,按照土地肥瘠、產出多寡,劃分等級,征收統一的“田賦”。同時,嚴格規定徭役征發的時限與待遇,允許以錢糧抵役,並嚴禁官吏在法定之外加派徭役。
此令一出,廣大擁有少量田地的自耕農和佃戶歡欣鼓舞,因為他們切實地感受到肩上的負擔減輕了。以往,無論收成如何,固定的人頭稅和層出不窮的雜稅都像一座大山;如今,稅賦與土地產出直接相關,激發了他們的耕作熱情。而擁有大量田地的豪強,雖然總體稅負可能並未減少太多,但因稅製清晰,減少了官吏上下其手的空間,怨言反而比以往更少。
第二條影響深遠的政令,則是《興學令》。
林凡深知,欲行王霸之業,不僅需馬上取之,更需馬下治之,而治理離不開人才,尤其是本土培養、對自身政權有高度認同感的人才。他下令,在竟陵城內設立“官學”,不僅招收官吏、軍中子弟,亦麵向所有治下百姓,擇優錄取聰慧少年,免費授以文字、算學、律法及淺顯的經義。同時,鼓勵各縣、各鄉設立“蒙學”,由官府補貼部分費用,推廣基礎識字教育。
此外,更設立“格物院”,由墨衡兼領,招募工匠、醫者、擅長農事、水利之人,不僅研究改進軍械,更著重於改良農具、興修水利、防治疫病等實用技術。林凡甚至親自繪製了一些超越時代的簡易草圖如曲轅犁的進一步改良、水車翻車的構想),交由格物院研究試製。
這一舉措,在當下或許見效緩慢,但其長遠意義,卻是在從根本上動搖門閥士族對知識的壟斷,為林凡的勢力培養未來的基石。許多寒門庶族,聞此政令,激動得熱淚盈眶,視林凡為照亮階級壁壘的明燈。
新政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必然會觸碰到舊有利益格局。但在林凡的強力支持和徐庶的精細操盤下,阻力被一一化解。
例如,在推行《均平賦役令》時,新野某家豪強試圖隱匿田畝,抗拒新稅。負責此事的官員正是新近投效、以剛直著稱的尹默。他毫不畏懼豪強背景,依據新令,聯合駐軍高順派出一小隊陷陣營士卒以示支持),強行清丈土地,並依法對該豪強進行了嚴厲懲處,將其隱匿的土地罰沒入官,分給無地流民。此事傳開,極大地震懾了其他心懷僥幸之輩,也讓百姓看到了新政執行的決心與公正。
又如,設立官學與蒙學,初期也遭到了部分保守士人的非議,認為“禮崩樂壞”,讓賤民識字是亂了綱常。對此,林凡並未強行壓製,而是讓徐庶、龐統等人著文辯論,闡明“教化之功,在於開啟民智,安定社稷”,並大力表彰那些願意投身蒙學教育的寒門士子。同時,官學中同樣教授儒家經典,隻是不以此為唯一標準,更注重實用。漸漸地,反對的聲音在實實在在的惠民效果和主流輿論麵前,消散了下去。
新政的效果,在竟陵境內是顯而易見的。田野阡陌縱橫,水利溝渠遍布,秋收雖過,冬小麥的長勢卻一片喜人。城西市集規模又擴大了一圈,天南地北的貨物琳琅滿目,竟陵工坊出產的新式農具、質優價廉的麻布、甚至一些精巧的日用器物,都成了緊俏商品。街道上,行人麵色紅潤,步履匆匆,充滿了對生活的盼頭;鄉間,村落炊煙嫋嫋,雞犬相聞,少有餓殍流民之景。
而與竟陵的勃勃生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邊勢力的境況。
北麵的曹操,雖占據中原膏腴之地,但連年征戰,徭役兵役繁重,百姓負擔極沉,更有“校事府”特務橫行,民間敢怒不敢言,氣氛壓抑。
東麵的孫權,內部派係爭鬥初顯,為了維持龐大的水軍和應對北方壓力,對江東士族和百姓的盤剝亦不在少數,雖有張昭、顧雍等能臣勉力維持,但底層生活依舊艱難。
西麵的劉備,情況更為複雜。他雖據有南郡部分和名義上的武陵,但根基最淺。為了維係軍隊、籠絡人心如厚待諸葛亮、關羽、張飛等元從,以及安撫新附的荊襄士族),錢糧消耗巨大。加之與竟陵在武陵的暗爭牽扯了大量精力,對本地百姓的征斂難免加重,且法度初立,執行層麵良莠不齊,吏治遠不及竟陵清明。江陵城內,雖有關羽坐鎮,軍容尚可,但市井之間,已可聞百姓對賦役沉重的細微怨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種對比,並非刻意宣傳,卻隨著往來商旅、逃難流民的口耳相傳,如同水銀瀉地般,無聲地擴散開來。
這一日,竟陵邊境哨卡,接收了數十戶從江陵地區逃難而來的流民。他們衣衫襤褸,麵有菜色,言說家鄉賦稅太重,豪強欺淩,活不下去,聽聞竟陵林軍師治下輕徭薄賦,吏治清明,故冒死來投。
負責安置流民的文吏按照既定章程,為他們登記造冊,檢查身體,分發口糧和臨時住所,並言明墾荒政策。那些流民捧著熱騰騰的粥食,看著竟陵官吏並無欺壓之色,反而和氣引導,許多人當場便跪地痛哭,高呼“林青天”。
類似的情景,在竟陵與新野的邊境時有發生。起初還是零星的,後來竟漸漸形成了小股的人流。徐庶對此早有預案,劃定區域,妥善安置,將這些流民迅速轉化為竟陵建設的新生力量。
人心如水,向下易,向上難。而當“上”者能真正給予生存的尊嚴與未來的希望時,人心的流向便不再是一個選擇題。
林凡站在軍師府的最高處,俯瞰著這座日益繁盛的城市。他可以看到官學中傳出的朗朗書聲,可以看到格物院工坊升起的嫋嫋青煙,可以看到市集中穿梭的人流,也可以看到城外新墾的田地上,那些正在為來年豐收而忙碌的、充滿希望的身影。
他知道,武陵的勝利帶來了威名與土地,但這些細致入微、惠及普通百姓的新政,才是真正凝聚人心的黏合劑。刀劍可以開疆拓土,但唯有仁政與實實在在的利益,才能讓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真正地歸屬於你。
“元直,”林凡對身旁的徐庶輕聲道,“你看,這才是我們最堅固的城牆,最鋒利的兵器。”
徐庶頷首,目光深邃:“主公明見。得民心者,未必能即刻得天下;但失民心者,縱有強兵利甲,終將如沙上築塔。如今,我竟陵民心漸附,根基日固,假以時日,必能成席卷之勢。”
寒風依舊,但在竟陵這片土地上,希望的種子已然深植,隻待春雷驚響,便可破土而出,茁壯成長。這無聲無息的人心所向,其力量,終將超越任何一場輝煌的戰役,成為林凡爭霸路上最可倚仗的基石。
喜歡重生之我在三國當謀主請大家收藏:()重生之我在三國當謀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