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血脈延續:發現蘭陵王後裔
字數:1677 加入書籤
關於高長恭的子嗣,《北齊書》《北史》等正史均未記載,這使得後世一直誤以為他沒有後代。畢竟按照北齊製度,親王去世後,其爵位應由子嗣繼承,但史書中並未提及高長恭爵位的繼承者,更沒有關於其子女的任何記載。
這種 “無後” 的說法流傳了一千多年,直到 1999 年,洛陽龍門石窟的一項考古發現,才徹底改寫了曆史。當年,考古工作者在龍門石窟千佛洞主室前壁右上方,發現了一處從未被記載的造像題記,上麵清晰地刻著 47 個字:“大唐永隆二年歲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蘭陵王孫高元簡奉為亡妣趙敬造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各一區供養。”
“蘭陵王孫高元簡” 這六個字,明確指出高元簡是高長恭的孫子,也就是說,高長恭不僅有兒子,還有後代延續到了唐朝。這一發現震驚了史學界,也解開了困擾多年的 “蘭陵王無後” 之謎。
這處造像題記位於距地麵 4.3 米的高處,因光線昏暗,曆代金石學家都未曾發現,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像龕為素麵尖頂楣飾圓拱龕,內造舒相坐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立像各一尊,二菩薩高髻豐麵,佩項圈腕釧,披巾下垂,具有典型的初唐造像風格。
題記中的 “大唐永隆二年” 即公元 681 年,距離高長恭去世已有 108 年。高元簡為 “亡妣趙敬” 造像,說明其母親名叫趙敬,而父親即高長恭之子)的名字雖未直接記載,但結合唐代習慣,高元簡的父親應為高長恭的獨子或嫡子。
曆史學者王振國認為,高長恭的子嗣之所以未被正史記載,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高長恭被賜死時,其子尚年幼,未被授予官職,因而未被載入史料;二是北齊滅亡後,高氏宗室遭到北周屠殺,高長恭的後代為避禍隱姓埋名,淡出了曆史視野;三是高長恭生前謹小慎微,可能囑咐家人低調生活,不事張揚。
從造像題記來看,高元簡在唐朝生活相對安穩,有能力出資造像,說明其家族並未完全衰落。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在唐代是民間最受尊崇的菩薩,分別主管幽冥與慈悲,高元簡為母親造像,既是表達孝心,也可能是希望借助佛法保佑家族平安。
結合史料與考古發現,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高長恭子嗣的傳承脈絡:
高長恭與王妃滎陽鄭氏史書記載其正妃為鄭氏,出身滎陽鄭氏,可能是北魏名臣鄭羲的後人)育有一子姓名不詳,暫稱 “高氏子”)。高長恭被賜死後,鄭氏看破紅塵,削發為尼《北齊書》記載 “妃鄭氏以頸珠施佛”),其子可能由其他親屬撫養長大。
北齊滅亡577 年)時,“高氏子” 年僅十餘歲,為躲避北周追殺,可能隨母或親屬逃往南方或隱匿民間。隋朝建立後,天下安定,其家族逐漸恢複身份,但仍保持低調。到了唐朝,“高氏子” 的兒子高元簡已能公開以 “蘭陵王孫” 自居,說明此時高氏家族已不再畏懼政治迫害。
關於高元簡的生平,史料中並無更多記載,但從造像題記的規格來看,他應非高官顯貴,可能是普通官員或富裕平民。這也符合高長恭後代 “低調生活” 的特點。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