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流芳千古:假麵戰神的曆史回響

字數:2345   加入書籤

A+A-


    高長恭的一生,是悲劇與傳奇的交織。他出身宗室卻身份低微,戰功赫赫卻含冤而死,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他成為後世不斷追憶的對象。 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李百藥在《北齊書》中評價他:“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 既肯定了他的外貌與軍事才能,也讚揚了他體恤下屬的品德。唐代史學家李延壽在《北史》中更是感歎:“若使蘭陵獲全,未可量也。” 認為他若能存活,北齊或許不會滅亡。
    曆代文人墨客也對高長恭充滿敬意。唐代段安節在《樂府雜錄》中記載了《蘭陵王入陣曲》的由來,稱其 “始自北齊,神武帝有膽勇,善鬥戰,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麵具,後乃百戰百勝”;宋代葉廷珪在《海錄碎事》中描述他 “體身白皙而美風姿,乃著假麵以對敵,數立奇功”;近代史學家蔡東藩則在《南北史演義》中寫道:“蘭陵王孝瓘,貌美善戰,北齊賴以卻敵,乃無端賜死,高緯之凶頑,可見一斑。”
    毛澤東對高長恭也頗為關注,曾評價道:“南北朝蘭陵王是高歡的孫子,叫高孝瓘,也是年輕人,很能打仗,很勇敢。” 這句評價,精準概括了高長恭的生平與特質。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長恭逐漸從曆史人物轉變為文化符號。他 “貌美善戰” 的形象,滿足了人們對 “英雄美人” 的想象;他 “功高震主、含冤而死” 的命運,引發了人們對悲劇英雄的同情。
    在戲曲領域,《蘭陵王入陣曲》是中國戲曲史上的重要遺產。這首樂曲在唐代傳入日本,成為日本宮廷雅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羅陵王》,至今仍在日本被演奏。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藝術家前往日本采風,將《蘭陵王入陣曲》重新引入國內,經過改編後搬上舞台,讓這一千年古樂重煥生機。
    在文學作品中,高長恭更是頻繁出現。唐代詩人李賀曾寫下《蘭陵王》詞,描繪其 “臉容初斷故人腸” 的美貌與 “劍花秋蓮光出匣” 的勇猛;清代詩人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記載了蘭陵王墓的盛況;現代作家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將高長恭列為 “南北朝四大名將” 之一。
    近年來,以高長恭為原型的影視作品、遊戲、小說層出不窮。電視劇《蘭陵王》《陸貞傳奇》,遊戲《王者榮耀》《率土之濱》等,都塑造了不同版本的高長恭形象,讓這位千年之前的戰神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高長恭的陵墓位於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南劉莊村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墓封土高大,周長約 190 米,高約 5 米,墓前原有石碑一通,碑額題 “齊故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蘭陵忠武王碑”,碑文詳細記載了高長恭的生平事跡,是研究北齊曆史的重要資料。
    1920 年,蘭陵王碑被重新發現,碑文雖有殘缺,但仍能辨認出大部分內容。碑文中 “邙山之捷,解圍金墉”“定陽之戰,生擒楊敷” 等記載,與《北齊書》相互印證,進一步證實了高長恭的戰功。如今,蘭陵王墓已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前來憑吊這位悲情英雄。
    除了陵墓,全國各地還留存著許多與高長恭相關的遺跡。洛陽金墉城遺址,見證了他 “免胄示之麵” 的傳奇瞬間;山西晉陽古城遺址,記錄了他抵禦突厥的英勇事跡;龍門石窟的高元簡造像龕,則為他的子嗣傳承提供了實物證據。
    這些遺跡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載體。它們承載著人們對高長恭的敬仰與懷念,也提醒著後人:真正的英雄,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而猜忌賢能、自毀長城的悲劇,值得永遠警惕。
    蘭陵王高長恭的一生,如同流星劃過南北朝的夜空,短暫卻璀璨。他出身宗室邊緣,憑借自身能力在戰場上嶄露頭角,為北齊立下汗馬功勞;卻因功高震主,最終被昏君賜死,上演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的悲劇。
    他的故事,既是個人的傳奇,也是時代的縮影。在那個戰亂頻繁、道德淪喪的年代,高長恭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 “忠” 與 “勇” 的含義:對國家忠心耿耿,對將士體恤有加,在戰場上勇往直前。他的 “假麵” 背後,是一顆赤誠之心;他的悲劇命運,是亂世之中賢能之士的無奈寫照。
    如今,千年已逝,《蘭陵王入陣曲》的旋律依舊在回蕩,他的故事依舊被人們傳頌。或許,這就是對這位悲情英雄最好的告慰 —— 縱使生前含冤而死,死後卻能千古流芳,成為中華民族曆史長河中永不磨滅的印記。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