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胡塵中的漢家孤苗
字數:2184 加入書籤
冉閔322~352),字永曾,小字棘奴,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建立者。他以勇武著稱,在後趙亂局中崛起,頒布“殺胡令”,一度扭轉了漢人在北方的悲慘處境,卻又因血腥手段備受爭議。
第一章 胡塵中的漢家孤苗
五胡十六國時期,一支名為“乞活軍”的漢族武裝流民集團,在北方大地書寫了為生存而戰的悲壯傳奇。根據《晉書》等史料記載,西晉永嘉元年306年),並州今山西地區)因饑荒和戰亂,刺史司馬騰率領兩萬多戶百姓及士兵官吏逃荒到冀州求食,組成了最早的乞活軍。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耗盡國力,內遷的胡人趁機發動叛亂。永嘉之亂爆發後,匈奴、羯、鮮卑、氐、羌等北方遊牧民族相繼入侵中原。並州地處北方邊境,是受戰亂和饑荒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並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乞活”這一名稱,直白地揭示了這支隊伍的本質——隻求活命。
亂世中,這支由政府軍與流民結合的隊伍,成了特殊曆史條件下的產物。
乞活軍的基本成分是漢族流亡農民,也包括原並州官吏、士大夫和士兵。他們脫離了原來的組織係統,成為流亡農民的一部分。這支隊伍有著嚴密的組織和強大的戰鬥力。他們“驍勇善戰”,在絕境中展現出驚人的戰鬥力。與一般流民集團不同,乞活軍有相對固定的根據地。大河以北的廣宗和河南的陳留是乞活流民集團屯聚的兩個中心。
他們平時耕作,戰時打仗,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生存模式。
乞活軍在與各方勢力的戰鬥中,創造了令人驚歎的戰績。抵抗匈奴:乞活軍曾以三千精騎突襲匈奴大營,一夜之間斬首三萬,聲震四方。對抗石勒:在與羯人石勒的戰鬥中,乞活軍表現出頑強的戰鬥力。田禋曾率眾五萬救援幽州。以少勝多:最令人稱奇的是,乞活軍以五千騎兵在開闊地帶擊潰七萬胡騎。他們還曾以步卒不足萬人之眾,硬撼慕容鮮卑的十四萬鐵騎,連戰連捷。太行決戰:在太行山下,八萬乞活軍與十五萬匈奴精銳展開決戰。乞活軍采用奇襲戰術,以少勝多,斬殺匈奴三萬餘人。
乞活軍並非統一的軍事組織,而是多支獨立活動的流民武裝。在眾多乞活將領中,幾位核心人物留下了深刻的曆史印記。
田甄與李惲:並州大將,最早組織乞活軍的領導人。他們帶領乞活軍與石勒作戰,並曾救援被圍城池。
陳午:陳留地區的乞活帥,反胡態度最為堅決。臨死時還專門交代部眾:“勿事胡”,不得為胡人做事。
冉瞻與冉閔:冉瞻又名冉良)是原乞活軍部眾,其子冉閔後來成為乞活軍的重要支持對象。冉閔在350年滅後趙,建立冉魏政權。
李農:後趙漢族官員,在349年後趙大亂時逃奔廣宗,被當地數萬家乞活軍推為首領
這支特殊的武裝力量,從306年一直活躍到419年,存在時間長達113年,幾乎與整個五胡十六國時期相始終。
冉閔出身於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其家族可追溯至周文王少子冉季。父冉良又名冉瞻)十二歲加入乞活軍——西晉末年為生存而組織的漢族流民武裝,在胡人政權的夾縫中艱難求生。
公元310年,石勒率軍在河內與乞活軍首領陳午作戰時,當時年僅十二歲的冉良即後來的石瞻)被石勒的軍隊俘獲。石勒見年幼的冉良勇猛有膽力,“臨陣不顧”,便讓侄子石虎後趙的第三位皇帝)收其為養子。冉良從此改姓石,取名石瞻。在石虎麾下,石瞻成長為一名驍勇的戰將,曆任左積射將軍,受封西華侯。
公元328年晉成帝鹹和三年)秋,後趙的石勒派中山公石虎率領四萬大軍西進,攻擊前趙的河東地區,一度進攻至蒲阪。前趙皇帝劉曜親自率軍救援,石虎畏懼退兵,劉曜揮師追擊。
公元328年八月,劉曜率軍在高候今山西聞喜縣北)追上石虎軍隊,雙方爆發激戰。此戰中,後趙軍大敗,石瞻冉良)陣亡,年僅二十九歲。後趙軍隊損失極其慘重,史載“枕屍二百餘裏”,被漢趙軍隊繳獲的軍用物資更是數以億計。
冉閔幼年喪父,因石虎“待之如親孫”,改姓石,名石閔。他生長於胡風熾盛的後趙宮廷,既習騎射,又暗藏對胡人壓迫的警惕。史載其“果銳善謀,勇力絕人”,年少時已顯露出軍事天賦。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