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鳳翔初鳴:新政風雲

字數:1872   加入書籤

A+A-


    第三章 鳳翔初鳴:新政風雲
    治平二年1065)正月,汴京尚沉浸在年節的餘韻中,蘇軾府邸卻彌漫著藥石苦澀的氣息。王弗臥在病榻上,蒼白的手指仍緊握著丈夫新作的《鳳翔八觀》稿本。這個十六歲嫁入蘇家、在屏風後為他辨識人情詭譎的女子,在某個寒梅吐蕊的淩晨悄然離去,年僅二十七歲。臨終前她已不能言,隻將幼子蘇邁的小手交到蘇軾掌心,眼角淚珠映著案頭未幹的墨跡——那是蘇軾前日戲作的《春帖》,首句“西湖雨潤海棠新”還帶著對未來的憧憬。
    仕途初程與喪妻之痛。
    此時蘇軾剛卸任鳳翔簽判返京,任職史館。在鳳翔三年,他改革衙前役、疏浚飲鳳池,曾因抗旱祈雨與太守爭執:“雨豈求可得?當問民疾苦!” 卻在宦海初航時驟失賢內助。出殯那日,十歲的蘇邁忽然掙脫麻衣,將母親常用的那方歙硯抱在懷裏,蘇軾見此情景,終於跪在靈前失聲痛哭。此後他終生不用歙硯,每見屏風影子便快步繞行。
    更深的陰影接踵而至。治平三年1066)四月,父親蘇洵病逝京師。蘇軾兄弟扶柩還鄉,舟過三峽時,他看見江崖上有雙白鶴徘徊不去,忽然想起王弗新婚時說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竟在激流中生出縱身一躍的妄念。三年守製期滿返京,汴京已物是人非——歐陽修退居潁州,梅堯臣病故,當年同科進士多在黨爭中零落。
    變法風雲與直諫招禍。
    熙寧二年1069),神宗啟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在國子監任上目睹“青苗法”推行之弊,某日見老農跪在開封府前哭訴強貸之苦,連夜寫下《上神宗皇帝書》。其中“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如三道箭矢射向新政核心。他甚至在邇英閣侍讀時直言:“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伐晉獨斷而亡”,神宗聞言變色,王安石當場擲茶盞於地。
    最激烈的交鋒發生在科舉改革案。王安石欲廢詩賦取士,蘇軾在延和殿爭辯:“自唐至今,以詩賦取士為主,名臣皆出此道,豈可廢之?”退朝後他對著宮牆斑駁的樹影喃喃:“文字亦有生命啊...” 當夜便收到匿名箭書,上書“蜀犬吠日”四字。
    外放杭州與兄弟話別。
    熙寧四年1071),蘇軾自請外放杭州通判。離京前他特意去探望致仕的歐陽修,八旬老翁在潁水畔執著他的手說:“子瞻切記,文字可傳世,亦能招禍。” 舟行至陳州與蘇轍相會,兄弟二人在穎水橋頭坐了大半夜。蘇軾笑指水中月影:“此物最公平,照渠亦照我。” 蘇轍卻望著兄長新生的白發沉默——他剛見證張方平、範鎮等舊臣盡數被貶,知道這道月影很快就要分隔兩處江湖。
    在潁州西湖的離筵上,蘇軾醉中在粉牆題下“欲把西湖比西子”,蘇轍悄悄在後麵添注“兄詩當銘湖石”。多年後他在《逍遙堂會宿》中追憶此夜:“遙知讀《易》西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其實那夜根本無車馬,隻有漁舟欸乃聲驚起宿鷺,像命運在黑暗中整理羽毛。
    十年一夢與不朽詞章。
    熙寧八年1075)在密州,某個上元夜他巡視旱情歸來,見荒野孤墳飄著磷火,忽然想起王弗去世整十年。回到府衙,他見續弦王閏之正在教蘇邁臨帖,燭光側影與十年前重疊,瞬間淚如雨下。奔入書房揮毫,字字泣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寫至“明月夜,短鬆岡”時,筆鋒戳破宣紙——原來王弗墓前鬆苗已亭亭如蓋。這首《江城子》後來隨商船傳遍南北,黃河岸邊的驛卒、秦淮河的歌女、嶺南的貶官都在傳抄,人們發現每個字的墨跡深淺不一,仿佛隔著十年光陰在石碑上反複鐫刻。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