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西湖煙雨:詞酒風流

字數:2336   加入書籤

A+A-


    第四章 西湖煙雨:詞酒風流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蘇軾攜家眷抵達杭州。這位三十六歲的通判立於望湖樓頭,看著煙雨中西湖的瀲灩波光,三年來的朝堂陰霾仿佛被湖風吹散。他在酒肆牆壁題下“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墨跡未幹便被店主人用碧紗籠罩——杭州百姓早已聽聞這位名滿天下的才子。
    西湖初遇與詞境開拓。
    次日巡察鹽事,蘇軾在孤山偶遇老僧惠勤。二人坐在放鶴亭中,看白鶴掠過葛嶺,老僧忽然說:“通判眉間有雷霆氣,何不讓它化作硯中雲?”蘇軾聞言大笑,解下官印置於石凳,脫口吟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當“欲把西湖比西子”句出,林間宿鳥驚飛,惠勤合十讚歎:“從今往後,西湖當有西子湖之別稱矣。”
    在杭州的四年間,蘇軾真正實現了詞的革命。他打破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豔科”的窠臼,將山水田園、民生疾苦、人生哲思盡數納入詞境。某日巡視錢塘江堤,見弄潮兒在滔天白浪中沉浮,歸途便寫下“碧山影裏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讓市井勞動者的矯健身姿首次進入文人詞作。這些清新剛健的作品隨著漕船北上傳入汴京,連王安石在讀至“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巨艦一毛輕”時,也不禁對兒子王雱感歎:“蘇子瞻已得李太白三分仙氣。”
    琴操悟道與湖山因緣。
    蘇軾與歌妓琴操的交往,最能見其性情。某日西湖詩會上,這位於潛縣令獻給蘇軾的才女,在畫舫中忽然發問:“何謂湖中景?”蘇軾不答,提筆在團扇上寫道: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
    琴操又問:“何謂景中人?”
    蘇軾續寫:
    “裙拖六幅瀟湘水,鬢聳巫山一段雲。”
    當琴操追問“人中意”時,蘇軾筆鋒陡轉:
    “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
    琴操持扇怔住,見扇麵倒映的雷峰塔影正在破碎,忽然淚如雨下。三日後,她竟在玲瓏山削發為尼。蘇軾聞訊策馬趕去,隻見山門前留著半闋《滿庭芳》:“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東風上下狂。”他佇立良久,對同行黃庭堅歎道:“我原想點化明珠,不料成就玉璧。”
    水利民生與詞酒相濟。
    作為通判,蘇軾的足跡遍及兩浙。在監督運河疏浚時,他創造“分級水閘法”調節水位;勘察六井廢淤,他借鑒白居易舊製改進濾水工藝。某次因反對轉運司強征燈草,與上司爭執不下,當夜獨坐望湖樓飲酒,望著城中萬家燈火寫下“明月幾時有”,待寫到“起舞弄清影”時,忽然擲筆大笑:“何似在人間?正在人間!”
    這些詞作往往誕生於公務間隙。巡察富陽夜宿農家,他聽老農唱吳歌而作《行香子》;督辦捕蝗見孩童拾穗,他寫《浣溪沙》記“誰家煮繭一村香”。歌妓們爭相傳唱他的新詞,西湖畫舫常有歌女因能唱全本《江城子》而身價倍增。周邠、陳襄等杭州同僚成為他的詞友,他們常在葛嶺賞梅時聯句,蘇軾總能把公文術語化作詩意,如“堤柳如今尚姓蘇”實指浚湖植柳的政績。
    調任密州與中秋絕響。
    熙寧七年1074)八月,蘇軾調任密州知州。離杭前夜,他獨自泛舟湖上,將三年來創作的二百餘首詞稿沉入三潭。船娘好奇相詢,他指著水中月影說:“且讓這些文字與湖山同壽。”全城百姓聞訊相送,有人拾得他遺落的玉佩,發現上麵刻著“俯仰天地”四字。
    北行途中,蘇軾眼見新法推行後的民生凋敝。在楚州見流民采杞菊充饑,他含淚記錄“爾來食不足,顧恐茲命衰”;過海州見鹽戶逃亡,他怒題“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這些見聞讓他中秋夜在密州超然台上對月舉杯時,胸中激蕩的已不僅是兄弟之情。
    當“明月幾時有”的開篇破空而出,筆鋒漸漸轉向“我欲乘風歸去”的憂思。在“起舞弄清影”的瀟灑背後,是“何似在人間”的沉重叩問。下闋“轉朱閣,低綺戶”的月華流轉間,照見的是天下離人的悲歡。最終在“人有悲歡離合”的頓悟中,他以“但願人長久”的祝願,將個人思念升華為對蒼生的博愛關懷。而結尾“千裏共嬋娟”的浩渺意境,早已超越時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密碼。
    詞成之時,侍從見硯中墨汁盡枯——原來蘇軾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時,竟將竹筆折斷。這首《水調歌頭》很快傳遍南北,連遠在黃州的王禹偁後人聽聞後,特將先祖手抄的《李太白集》寄贈蘇軾,附言“今聞仙音,可續唐風”。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