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東坡居士:江海寄餘生
字數:2878 加入書籤
第六章 東坡居士:江海寄餘生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在料峭春寒中抵達黃州。這個長江邊的小城,將以五年的時光,見證他從蘇軾蛻變為蘇東坡。作為本州安置的犯官,他寄居在定惠院,每日焚香默坐,深自省察。某夜聞孤雁哀鳴,他想起獄中那尾險些成為斷頭飯的鯿魚,提筆寫下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何嚐不是他自己的寫照?
東坡躬耕:在泥土中重生。
生活的困窘迫使他向太守乞得城東五十畝荒地。這片位於山麓的坡地,曾是軍營廢址,布滿瓦礫荊棘。開春後,他頭戴竹笠,手扶鐵耒,帶領家人刈草燒荒。墾辟之勞,筋力殆盡,他在給範子豐的信中寫道。當第一批麥種撒入焦土,他突然領悟:自己何嚐不是被命運刈割後重生的麥穗?
這片坡地讓他想起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寫的《東坡種花詩》,遂自號東坡居士。名號的轉變標誌著重生:從朝堂的到田間的,從待罪之身到自足農夫。他在坡頂建雪堂,牆壁親手繪製雪景寒林,皆藏霜月凜然之氣。某夜醉歸迷路,循著牛糞氣息找到家門,他對倚門等候的兒子大笑:此天地至香也!。
蘇軾被貶黃州,這裏寫下《豬肉頌》,清晰記錄了烹飪方法: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首作品被視為東坡肉的食譜源頭,其中描述的慢火少水烹飪原理與後世東坡肉做法完全一致。東坡肉是他在生活困境中運用智慧創造的美食。
南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提到:東坡在黃州,常食豬肉,其法特異。同時期林洪《山家清供》雖未直接命名東坡肉,但記載了仿效蘇軾的豬肉烹飪法。雖然東坡肉起源於黃州,但真正使其成為經典菜式的是杭州:南宋時期,杭州作為都城,將蘇軾在黃州的烹飪方法精致化。明清時期,東坡肉被正式列入浙菜菜譜。現代標準做法:選用五花肉,加醬油、黃酒,小火慢燉兩小時以上。
臨皋亭下的浩渺之思。
移居臨皋亭後,蘇軾與長江朝夕相對。某個秋夜他與友人飲醉,獨立江岸,聽濤聲如萬馬奔騰,恍惚間覺得腳下土地正在移動。回到書房揮毫寫下《臨江仙》,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句成,擲筆酣睡。翌日清晨,這首詞已傳遍黃州。太守徐君猷大驚失色—罪官逃亡可是失職大罪,急忙帶人趕到臨皋亭,卻見東坡高臥未起,鼾聲如雷。這個充滿禪意的誤會,後來成為黃州百姓最樂道的軼事。
其實他何嚐不想遁世?但在給李常的信中透露心跡: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某日見漁夫從江中撈起破碎的官船桅杆,他忽然對參寥和尚說:宦海沉浮,不過如是。
沙湖道上的頓悟。
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蘇軾往沙湖相田。去時春日融融,歸途忽遇急雨。同行者狼狽奔竄,唯他拄竹杖踏芒鞋,在煙雨迷蒙中徐徐而行。雨滴穿透竹林的聲音,讓他想起十二歲在紗縠行書房臨帖時,母親將茶水灑在宣紙上的聲響——那時墨跡暈開如雲,此刻雨珠碎裂如珠。
當莫聽穿林打葉聲脫口而出,他忽然停步。竹杖敲擊石板的韻律,與二十年前汴京殿試時的玉磬聲奇妙重合。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灑脫,源自烏台獄中鐵鎖寒的對比;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誕生於夢繞雲山心似鹿的驚惶。及至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他站在溪橋上將竹杖擲入水中,看著它載著枯葉漂向遠方,如同送走過去的自己。
這首《定風波》的初稿寫在田契背麵,墨跡被雨水暈染,恰似命運在宣紙上的寫意。後來王閏之將殘稿裱糊在雪堂板壁上,黃州學子常來拓印,竟將木板磨出凹痕。
赤壁秋夜的永恒對話。
同年七月望夕,道士楊世昌攜酒登門。這位擅長吹簫的蜀中故人,與東坡泛舟赤壁磯下。江風拂過斷崖千孔,發出簫管般的嗚咽。當客感歎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時,東坡指向江月: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番話既安慰友人,更是自我開解。他將《詩經》月出皎兮化作哲學叩問,用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江風明月,對抗現實中的世事。
這篇《前赤壁賦》寫到肴核既盡,杯盤狼藉時,朝霞已染紅江麵。楊世昌的洞簫尚在餘音嫋嫋,東坡卻伏在船頭熟睡——衣袖浸透江水,仿佛剛與某個永恒的存在暢飲達旦。
三個月後的冬夜,他再遊赤壁。此次獨攜酒壺,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突然生出劃然長嘯的衝動。當孤鶴橫江東來,他恍然悟到:自己不就是那隻玄裳縞衣的謫仙?在《後赤壁賦》的結尾,他設計出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的開放式結局,比前賦的哲理更添縹緲仙氣。這兩篇賦文如同陰陽雙魚,共同構成中國散文史的巔峰。
藝術的全盛時代。
在黃州,他的書法迎來突變。《寒食帖》中字形由小變大,筆勢由收斂到奔放,恰似壓抑的情感最終噴薄。寫到破灶燒濕葦時,毛筆仿佛在紙上踉蹌奔跑;至也擬哭途窮的懸針豎,墨跡如淚痕貫穿紙背。這幅天下第三行書,實則是用筆墨進行的靈魂裸奔。
他的詞作在此達到化境。《念奴嬌·赤壁懷古》將個人感慨融入曆史長河,《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開詠物詞新境,《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樹立清空詞範。黃州太守陳君式發現,東坡總是在勞作後創作,手指上的泥土常混入墨汁,他說:此乃天地真氣。
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黃時,他將雪堂贈給友人潘邠老。登船前突然跑回坡地,捧起把泥土裝入陶罐。舟行江心,他見兩岸百姓跪拜送行,不禁對參寥歎息:吾在黃州五年,何事不為?惟未成仙耳。話音未落,群鷗掠過帆頂,翅影如天賜的送別帖。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