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4章 珠算乾坤1581-1596)

字數:2660   加入書籤

A+A-


    萬曆十九年的深秋,鄭王府東院的實驗室裏,朱載堉正麵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學難題。攤開在他麵前的是《算學新說》的草稿,而他要解決的,是計算十二平均律最關鍵的一個數字——2√2的精確值。
    “父親,算籌已不敷使用。”朱載堉對前來探望的朱厚烷說道,手指著地上堆積如山的算籌,“若要計算到足夠精度,需用算籌鋪滿整間屋子。”
    老鄭王凝視著兒子布滿血絲的雙眼,輕歎道:“我兒可還記得祖傳的珠算?”
    這句話如醍醐灌頂。朱載堉立即召集工匠,開始製作特製的開方算盤。他設計的算盤長六尺,寬二尺,共八十一檔,每檔七珠,足以進行高精度開方運算。
    製作過程充滿挑戰。第一個月,連續三架算盤都因木料變形而報廢。朱載堉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濕度變化,於是專門建造了恒溫的算盤室,選用陳年紫檀木,在幹燥的冬季進行製作。
    算盤完成的那個清晨,實驗室裏響起震耳欲聾的劈啪聲。朱載堉端坐算盤前,雙手如飛地撥動算珠。計算2√2需要連續開平方、開立方,每一步都要保持極高精度。
    “首次開方,得1....”他輕聲念著數字,助手在旁記錄。
    “再開平方,得1....”
    “第三次開方...”
    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手指磨出了血泡。有時為了驗證一個數字,需要反複運算數十次。最緊張的時候,他連續三天三夜不曾離開算盤室,靠參湯維持精力。
    經過數百個日夜的艱苦運算,終於在一個雪夜,他得到了那個劃時代的數字:1.0。這個精確到小數點後25位的數字,解決了十二平均律最核心的數學難題。
    與此同時,另一個創新正在實驗室的另一端進行。朱載堉要製作世界上第一個基於十二平均律的弦準定音器。
    “傳統的律管雖準,卻不便演奏。”他對工匠解釋,“我們需要一種能直觀展示新律優越性的樂器。”
    設計過程充滿創意。他首先改進了琴弦的材料,采用精銅絲與蠶絲絞合,使音色更加穩定。然後在指板上精確劃分十二品,每一品都按照12√2的比例遞減。
    最關鍵的突破發生在一個月夜。朱載堉觀察月光下蜘蛛網的振動,忽然領悟到弦長與張力之間的關係。他立即 redesign 了琴碼結構,增加了可調節的張力裝置。
    當第一架弦準完成時,他邀請王府樂師試奏。樂師輕輕撥動琴弦,手指在十二品間遊走,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神乎其技!”老樂師激動地說,“每品皆可起調,循環無礙。這簡直是為樂工開啟了新天地!”
    然而,朱載堉的探索並未止步。萬曆二十一年的春天,一次偶然的觀察讓他開啟了另一個領域的研究。
    那日正值社火,他看見鄉民們跳著傳統的祭祀舞蹈,動作雖然優美,卻缺乏統一的規範。“若能像記錄音律一樣記錄舞蹈...”這個念頭讓他興奮不已。
    他立即開始創作《靈星小舞譜》。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記錄方法。他創造性地將數學原理融入舞蹈,用點、線、符號表示動作的軌跡和節奏。
    “看這個轉身,”他向助手演示,“需用圓周率來規範角度,用勾股定理確定步伐距離。”
    為了驗證理論,他親自編排《豆葉黃》舞蹈。每個動作都經過精確計算,舉手投足皆合天數。有時為了一個動作的準確性,他要反複測量數十次。
    一天深夜,他忽然靈感迸發,將十二平均律的數學原理應用到舞蹈節奏中。創造出“十二拍循環”的全新節奏體係,使舞蹈與音樂完美融合。
    萬曆二十三年,所有這些創新的集大成之作——《樂律全書》開始總纂。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將音樂、數學、天文、舞蹈等不同領域的發現融會貫通。
    編纂過程充滿挑戰。朱載堉要求每個數據都必須經過反複驗證,每個理論都必須有數學支撐。他專門建立了校驗室,重要計算都要由三位助手獨立驗算。
    在撰寫《律呂精義》部分時,他連續九個晝夜不曾臥床休息,困了就在書案前小憩。當他最終寫完“臣嚐靜觀天地萬物,未有不出於數者”這句序言時,毛筆竟從顫抖的手中滑落。
    《樂律全書完成的那個清晨,六十歲的朱載堉獨自登上實驗室的觀星台。朝陽初升,萬道金光灑向大地。他想起三十七年前在黃河冰麵上測量聲波的自己,想起在嵩山觀星台立下的誓言。
    此刻,他的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在實驗室的角落裏,新的研究計劃已經展開——他要在未來十年內完成《律呂正論》和《嘉量算經》,將數學的應用推向更廣闊的天地。
    下得觀星台,他徑直走向算盤室。在那裏,一架更大的算盤正在製作中,這將是他挑戰開高次方新紀錄的工具。科學的道路永無止境,而對朱載堉來說,探索才剛剛進入最精彩的階段。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