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4章 武當仙蹤1294-1320)

字數:2199   加入書籤

A+A-


    元貞元年的深秋,四十七歲的張三豐踏上了均州武當山的土地。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噓:昔日宋皇敕建的九宮八觀多已傾頹,太乙觀僅存斷壁殘垣,五龍宮的正殿隻剩焦黑的梁柱指向蒼穹。山風吹過廢墟,卷起灰燼中的經卷殘頁,其上《道德經》道法自然的字跡依稀可辨。
    三豐與追隨他而來的弟子邱玄清,在玉虛岩下結廬而居。這個來自終南山的年輕道士,有著驚人的毅力。每日黎明,他都會用鬆枝為筆,在沙地上默寫《黃庭經》。某日清晨,岩前古鬆上傳來陣陣啼鳴,但見烏鴉與喜鵲正在爭奪枝椏。烏鴉凶猛啄擊,喜鵲卻不直接對抗,每每振翅旋身,借力化力。如此往複,烏鴉力竭墜枝,喜鵲輕巧落回原處。
    妙哉!三豐撫掌大笑,以柔克剛之真意!
    他當即在岩前演練,將所見所悟化入拳法。雙臂如鵲翼輕舒,步法如鴉足穩踏,身形轉折間暗合陰陽消長。邱玄清看得入神,忽見師父收勢時,袍袖拂過的落葉竟在空中自然排成太極圖形。這套融合畢生所學的新拳法,被三豐命名為太極拳。當夜,他在鬆明火把下撰寫《太極煉丹秘訣》,開篇即道: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穿。
    皇慶二年的端陽節,展旗峰下演出一場生死奇緣。少年盧秋雲為采岩壁上的石斛,失足墜崖。千鈞一發之際,他抓住崖間青藤,借勢在空中連翻三轉,竟如靈猿般輕盈落回崖邊。正在峰頂采氣的三豐目睹此景,白眉軒動:此子身法天成,實乃道種!
    盧秋雲本是山中獵戶之子,雖不識字,卻通曉百獸習性。三豐收他為徒後,發現這少年對自然之理有著驚人的直覺。教授時,盧秋雲脫口而出:這不就像山霧繞峰麽?看著綿軟,實則能移石裂岩。三豐聞言暗驚,知是得了衣缽傳人。
    某個月圓之夜,師徒二人在紫霄宮舊址栽下九株杉樹。盧秋雲按師父指點,依九宮方位挖穴,每穴先墊朱砂三錢。三豐親自培土,每培一層便誦咒一道。待九樹植畢,但見月華如水,樹影在地麵自然連接成八卦圖形。後來武當山重建時的九曲黃河牆,正是依此布局而建,牆垣蜿蜒如龍,暗合天地氣脈。
    延佑年間,年過七旬的三豐已是銀須垂胸。某日在金頂觀日,見雲海中七十二峰如朝笏來拜,不禁對眾弟子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當出王者師。邱玄清詳問其故,三豐指著一朵形似如意祥雲道:百年之內,當有真龍天子在此山敕建宮觀,武當香火將盛甲天下。此言後來果然應驗——半個多世紀後,明成祖朱棣為酬謝真武神佑,果真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建起規模宏大的紫霄宮。
    這段歲月裏,三豐的修行日臻化境。他在南岩宮遺址打坐時,曾有樵夫見其頭頂白氣蒸騰,結三朵蓮花。更有山民傳言,每值風雨之夜,常見玉虛岩上金光衝霄,如有人執燭夜讀。其實那是三豐在創作《大道歌》《打坐歌》等修行要訣。其中初打坐,學參禪,這個消息在玄關等句,至今仍是武當道士的入門功課。
    值得一提的是三豐提出的內外雙修主張。他認為:丹道如鑄劍,內煉精氣猶似百煉精鋼,外修功德好比開刃磨鋒。為此,他常帶弟子下山行醫。某年襄陽大疫,三豐教民眾以太極拳法導引祛病,又以山中藥草熬製太和湯,活人無數。當地百姓欲贈千金,他僅取三文作香火資,餘者盡數散與貧苦。
    在武當的第十年,三豐完成了《無極圖說》的著述。這部融合易學、丹道、武學的經典,後來成為武當道派的鎮山之寶。書成那夜,天現異象:北鬥七星分外明亮,七道光華直射金頂。盧秋雲驚問其故,三豐笑而不答,隻將經卷藏於南岩石壁之中。
    延佑七年的重陽節,七十三歲的三豐在玉虛岩前舉行首次傳戒大典。來自四方的百餘道士齊聚,但見老宗師鶴發童顏,宣講《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時,岩畔鬆柏無風自動,似在應和。典禮進行至午時,忽有白鶴自天柱峰飛來,銜來一枚玉簡,上書道濟蒼生四字。三豐知是天道感應,遂將戒律增至三百條,奠定了武當道派的清規。
    此時的武當山,雖無金碧輝煌的宮觀,卻已成就一方淨土。三豐親手所植的杉樹已成密林,他開創的太極拳法在民間廣為流傳。某個雪夜,他與盧秋雲對坐煮茶,忽聞岩下虎嘯。年輕弟子欲取劍防範,三豐擺手製止:此山君是來聽經的。果然,一隻白額猛虎靜靜蹲坐岩前,直至《道德經》誦畢方悄然離去。
    在武當山的二十六年,是三豐將畢生所學係統化、理論化的重要時期。從遼東到終南,從巴蜀到武當,這條求索之路終於在此綻放最燦爛的光芒。而當明月初升時,這位古稀之年的宗師,又開始收拾行囊——他感知到南方的召喚,那裏有更廣闊的天地等待他去傳播大道。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