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7章 滇池鶴氅1399-1424)
字數:2003 加入書籤
永樂元年的春雨淅淅瀝瀝,給點蒼山十九峰蒙上輕紗。一百五十二歲的張三豐立於玉局峰頂,望著山下洱海波光,對身旁的白族弟子段琸言道:雲雨無心,卻潤萬物。帝王有心,反生煩憂。話音未落,山道傳來馬蹄聲,給事中胡濙帶著永樂皇帝的詔書,終於尋到了這片秘境。
胡濙見老道正在教孩童用鬆針排卦,不敢打擾,靜立雨中兩個時辰。待童子散去,方捧詔上前:陛下思慕仙真,特命下官恭迎法駕。三豐不接詔書,隻將掌中鬆針撒入溪流,但見針葉順水成圖,竟顯二字。胡濙還要再言,忽覺袖中一沉,詔書已化作片片蝴蝶,翩躚飛向杜鵑花海。
此後三年,胡濙六訪點蒼。最難忘那次旱災,三豐正在三月街集市施藥,忽見白族老嫗跪求雨水。他取竹杖畫地成池,池中倒映的雲朵竟化作真雨傾瀉。至今大理仍傳唱《雨師調》:玉局峰上張仙人,杖頭點出甘霖來...
永樂五年端陽,三豐在滇池畔的羅漢山觀潮。胡濙第七次尋至,遠遠望見老道赤足立於礁石,浪花在丈外自然分開。這次三豐未等開口,朗聲吟道:
丹爐火暖白雲封,跣足蓬頭立翠峰。
胡使漫勞持禦詔,神仙原不羨王公。
吟罷踏浪而行,衣袂飄飄直抵對岸西山。胡濙悵然良久,忽見石上金漆書就詩篇,墨跡滲石三分。這首《卻聘吟》後來刻碑立於太和宮,成為明代隱士精神的象征。
次年春,武當山忽然千匠雲集。永樂皇帝敕建遇真宮,特意囑咐:務合真人修真之旨。工部尚書宋禮親督營造,將三豐修煉的玉虛岩整個罩入殿宇。最奇妙的是鑄銅像時,工匠皆言夢中得見老宗師真容:方麵大耳,龜形鶴背,尤其雙目似閉還開。待鎏金銅像鑄成,竟與三豐在滇池現身時一般無二。這尊現存武當博物館的珍品,衣紋如水波流動,暗合上善若水之旨。
永樂十四年,三豐在昆明龍泉觀完成《張三豐先生全集》初稿。某夜與弟子賞月,段琸問:處世與修道,孰難?三豐以杖擊地,震落鬆塔數枚:
處世則與世無爭,如鬆塔墜地,不擇沃瘠;
修道則以道為樂,似明月當空,豈論圓缺。
這段對話收入《水石閑談》,成為武當道派的重要經典。此時他的太極拳經王宗嶽整理,已演化出108式長拳。有個彝家少年在觀外偷學,三豐非但不斥,反加指點:拳如彝家摔跤,勁要纏,意要綿。後來這少年將太極帶入哀牢山,演化出哀牢太極,至今仍在雲南傳承。
這年重陽,三豐在滇池演示水上飛絕技。數百漁民眼見他在波間行走如履平地,時而俯身掬水,掌心躍起銀魚數尾。最奇的是他踏過的水麵,三日內蓮花競放,冬月不凋。昆明文人爭相賦詩,稱滇池一夜芙蓉發,原是仙翁踏浪來。
永樂晚年,三豐預言能力更顯精微。某日對弟子說:武當紫霄宮當有雷火之厄。眾人不解其意。三年後永樂帝重修紫霄宮,果然雷擊正殿,火災中獨三豐鎏金像完好無損。消息傳至雲南,白族百姓更堅信他是下凡,在蒼山立祠供奉。
永樂二十二年元夕,三豐在昆明金殿賞梅。忽見北方星隕如雨,他輕歎:朱棣氣數盡矣。當夜鑄避塵劍贈段琸:此劍當鎮滇中三百載。七個月後永樂帝果然駕崩,而此劍後來在沐王府世代相傳,清初吳三桂攻昆明時竟自行飛去,今人猶在金殿尋找劍蹤。
在這二十五年間,三豐的足跡遍及雲南。從洱海到滇池,從點蒼山到哀牢山,他將道家智慧播撒在這片紅土地。當最後一次現身時,他在瀾滄江畔種下三株茶樹,預言:此葉化乳日,當有真道興。五百年後,普洱茶果然風靡天下,而太極文化也隨茶馬古道傳向世界。
這位跨越三個世紀的老宗師,在完成《全集》的那夜,望著北鬥七星輕笑:丹訣已傳,吾可遊戲人間矣。自此滇中多見異事:有樵夫見他在雲間對弈,有漁人見他在浪頭酣睡,更有人見他同時在多處現身。正如他在《全集》末章所寫:散作千山雪,聚為一縷雲。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