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1章 少年立誌

字數:2831   加入書籤

A+A-


    永樂五年1407年),江南的暮春,錢塘縣今杭州)於一家的宅院內,紫藤花垂落廊前,細雨初歇,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草木清香。在這寧靜之中,唯有東廂書房裏,隱約傳來琅琅書聲。
    書房內,十歲的於謙端坐在榆木書案前,身姿挺拔如鬆。他麵容清秀,一雙眸子格外明亮,此刻正全神貫注地捧讀著一卷書。書頁已然泛黃,封麵上端正地寫著《文山先生全集》。這是他近日從父親書篋深處偶然尋得,一讀之下,竟再難釋卷。
    書中的文字,迥異於他平日誦讀的經義策論,字裏行間奔湧著一股悲憤蒼涼、卻又堅不可摧的磅礴之氣,深深攫住了他年幼的心靈。他讀到激昂處,不禁以手擊節;讀到悲壯處,又神色凝重。
    終於,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澎湃,抬起頭,望向正在一旁靜坐品茗、審閱文牘的父親於仁,聲音清亮而帶著幾分急切:
    “父親,這位文山先生——文天祥,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為何他的詩文,讀來令人心潮起伏,卻又…卻又痛徹肺腑?”
    於仁聞言,緩緩放下手中的茶盞。他是一位沉穩儒雅的學者,雖官職不顯,但學問淵博,品性高潔。見兒子主動問起文天祥,他神色頓時變得肅穆莊重,目光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百餘年前那山河破碎的歲月。
    “文山先生啊…”於仁輕撫長須,聲音沉凝,“此乃前朝南宋末世的狀元宰相,是真真正正的千古忠烈!”
    他調整了一下坐姿,麵向兒子,開始娓娓道來:“彼時,北方蒙元鐵騎南下,勢如破竹,宋室江山危如累卵。文山先生本是一介文臣,卻毅然毀家紓難,散盡家財,招募義士,起兵抗元。他轉戰南北,曆經九死一生,縱然兵敗被俘,亦不改其誌。”
    於謙聽得屏息凝神,仿佛親眼目睹了那位文臣在烽火狼煙中持劍而立的英姿。於仁的聲音繼續回蕩在書房中,帶著深深的敬意與痛惜:“他被囚於元大都今北京)數年,無論敵人如何威逼利誘,許以高官厚祿,他始終堅貞不屈。最終…在柴市口從容就義,以身殉國。”
    於謙的心緊緊揪著,忍不住追問:“那…他在獄中,可曾留下什麽話語?”
    於仁深深看了兒子一眼,用沉痛而有力的語調吟誦出那震古爍今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便是他在那暗無天日的牢獄之中,用滿腔熱血寫下的絕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於謙低聲重複著這十四個字,隻覺得一股熱氣猛地從胸中湧起,直衝頂門。他“謔”地一下站起身來,因激動而小臉漲紅,右手不由自主地拍在書案上,震得筆架上的毛筆微微顫動。
    “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正當如此!”他聲音清越,目光灼灼,仿佛在這一瞬間,有一顆名為“氣節”的種子,在他心田深處破土而出,再也無法磨滅。
    於仁將兒子的反應盡收眼底,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對兒子能感知忠義之道的欣慰,也有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他深知,敬慕這樣的先賢,意味著未來可能要承擔何等沉重的道義與責任。他沉默片刻,起身走到書櫃旁,從一個妥善保管的錦匣中,取出一幅珍藏已久的卷軸。
    他小心地將卷軸展開,懸掛在書房正麵的白牆之上。畫中人身著宋製官袍,麵容清臒,目光如電,一股凜然不可犯的正氣撲麵而來,正是文天祥的畫像。
    “謙兒,”於仁指著畫像,語重心長地說,“你既敬慕文山先生,當知他留名青史,憑借的不僅是斐然的文采,更是那一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錚錚鐵骨!是那顆至死不渝的赤膽忠心!”
    書房內頓時安靜下來,隻有窗外偶爾傳來的鳥鳴。畫像上文天祥的目光,似乎正穿透百年光陰,凝視著眼前這個十歲的孩童。於謙仰望著那位心中的偶像,臉上的激動漸漸化為一種與年齡不符的鄭重。
    他整了整身上的衣衫,走到畫像正前方,雙膝跪地,向著文天祥的畫像,恭恭敬敬地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然後,他直起身,目光清澈而堅定,一字一句,立下了他將用一生去踐行的誓言:
    “文山先生在上,後學子於謙,今日立誓:他日若得幸成為國家臣子,必效仿先生風骨,以清白忠貞事君,以肝膽熱血愛國!此心此誌,天地共鑒,神明可表!”
    少年的聲音並不洪亮,卻帶著一種斬釘截鐵的決絕,在靜謐的書房中久久回蕩。於仁站在一旁,眼中隱隱有淚光閃動。他知道,這一刻,兒子的人生誌向已然確立,這絕非孩童的一時戲言,而是一顆必將長成參天大樹的信念之種。
    自此以後,於謙的求學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更強大的動力。他不僅繼續刻苦攻讀《四書五經》,精研科舉時文,更是將《文山先生全集》常置案頭,反複誦讀,將文天祥的詩文與事跡作為砥礪品行的磨刀石。他開始主動涉獵史書,尤其是曆代興亡之跡、治國安邦之策,對於當下的時政民生,也表現出遠超同齡人的關切。
    錢塘江畔,成了他另一個沉思的課堂。他常常在課餘獨自漫步江邊,看那“十萬軍聲半夜潮”的壯闊景象。潮水奔騰而來,撞擊著堤岸,濺起漫天水霧,猶如曆史的長河,裹挾著無數英雄豪傑的悲歡與功業,洶湧澎湃。他立於江畔,任憑江風拂動衣袂,心中思考的,已不再是簡單的詩文辭藻,而是家國天下,是黎民蒼生。那安邦定國、濟世安民的誌向,便在這一次次的觀潮與沉思中,愈發清晰,愈發堅定。
    在這個江南的溫柔水鄉,一個未來的救時宰相,一個將在帝國最危難的時刻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已然在心底埋下了他一生信念的基石——那便是“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赤誠與擔當。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