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6章 清白人間
字數:3978 加入書籤
天順元年1457)正月二十三日,北京。
連日來的陰霾終於化作漫天大雪,朔風怒號,卷著冰冷的雪片,撲打著刑部大牢高牆上那扇狹小的鐵窗。天地間一片蒼茫,仿佛上蒼也欲以這無邊的素白,為即將發生的悲劇披上孝服。牢房內,寒氣刺骨,嗬氣成霜。於謙緩緩站起身,借著從窗口透進的、被雪光映亮的微光,仔細地整理著自己那身已然破舊卻依舊整潔的囚服。他用手蘸著瓦罐裏結著冰碴的清水,將些許散亂的白發抿得整齊。他的動作從容不迫,神情異常安詳,不見絲毫將赴刑場者的恐懼與慌亂,倒像是要去完成一場莊嚴的儀式。
在這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的思緒飄回了三十多年前,錢塘老家那間書香彌漫的書房。他仿佛又看到了牆上文天祥那正氣凜然的畫像,聽到了自己當年那稚嫩卻斬釘截鐵的誓言:“他日若為國家臣子,必效文山先生,以清白忠貞事君愛國!” 誓言猶在耳畔,自己用一生去踐行,至今,問心無愧。他又想起了文山先生在汙穢牢獄中寫下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一股浩然之氣在他胸中回蕩,驅散了所有的寒意與陰霾。他的嘴角,不禁泛起一絲坦然、甚至是欣慰的微笑。
他想起了自己十二歲時,觀石灰燒煉過程後,有感而發寫下的那首小詩。當時或許隻是少年意氣的抒懷,未曾想,竟成了自己一生的讖語。他輕聲吟哦,聲音在空曠的牢房裏清晰可辨: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吟罷,他又低聲自語,用的是《莊子》的典故,亦是他畢生情操的寫照:“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他這具清白之軀,來自天地,如今歸於天地,遠勝於陷身於這汙濁不堪的官場泥潭,與徐有貞、石亨之流同流合汙。
牢門被沉重地打開,冰冷的鐵鏈聲響起。於謙坦然伸出雙手,任由獄卒為其戴上重枷。他被押解出牢獄,走向位於崇文門外的刑場——那個被稱為“西市”的地方。
風雪愈發猛烈,撲打在人的臉上,如同刀割。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從刑部大牢到西市的漫長街道兩旁,早已密密麻麻地擠滿了自發前來的人群。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人們不顧嚴寒,不顧可能被牽連的風險,靜靜地站立在風雪之中。沒有人喧嘩,隻有壓抑的、此起彼伏的啜泣聲和嗚咽聲,與風雪的呼嘯交織在一起,形成一股悲憤的洪流。淚水剛從眼眶滑落,便幾乎凍成了冰痕。
當於謙的身影出現時,人群出現了一陣騷動。他雖身披枷鎖,步履卻依舊沉穩,腰杆挺得筆直,目光平靜地掃過沿途的百姓。這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顫巍巍地衝破官兵的阻攔,捧著一碗渾濁的烈酒,跪倒在雪地中,雙手高高舉起,老淚縱橫:
“於大人!於青天!北京城的活菩薩啊!老身……老身別無他物,隻有這碗薄酒,請您……請您飲了這碗送行酒!路上……路上驅驅寒……” 老人泣不成聲,風雪吹亂了她花白的頭發。
於謙停下了腳步。他看著眼前這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看著周圍無數雙含淚的眼睛,他冰冷的心田湧上一股暖流。他微微躬身,對那老婦人,也是對所有的百姓,露出了一個溫和的笑容,然後低頭,就著老婦人的手,將那一碗飽含深情的烈酒一飲而盡。
酒入愁腸,化作滿腔悲慨。他抬起頭,聲音清晰而堅定,穿透風雪,傳得很遠:
“老人家,諸位鄉親,不必悲傷,不必為我哭泣。我於謙一生,所為之事,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民! 今日於此,心昭日月,死得其所!”
此言一出,人群中頓時爆發出更大的悲聲。許多人都跪了下來,在雪地中向他叩首。
刑場之上,積雪被踐踏得泥濘不堪。監斬官麵色複雜,坐立不安。劊子手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手,此刻握刀的手卻不由自主地微微發抖。他行刑多年,從未見過如此從容赴死的“欽犯”,更未見過如此萬民悲泣的場麵。他麵對的,不是罪犯,而是一座精神的豐碑。
於謙平靜地跪在雪地中,最後望了一眼這他曾誓死保衛的城池和人民,然後閉上了眼睛。他對那猶豫的劊子手,輕聲說道,如同一聲歎息,又如同最後的命令:
“動手吧。”
刀光閃過,一縷忠魂,伴隨著漫天飛雪,升騰而起。鮮血染紅了潔白的雪地,宛如一朵傲然綻放的紅梅。是日,北京城風雪彌天,天地同悲,舉城哀慟,雖無詔令,民間自發素縞,以寄哀思。
與此同時,另一隊官役奉旨查抄於謙位於西華門的宅邸。在朝堂上,徐有貞、石亨等人早已構陷於謙貪墨軍餉、收受巨賄,他們期待著從於謙家中抄出金山銀山,以便坐實其罪名,讓自己的卑劣行徑顯得冠冕堂皇。
然而,當查抄的官員推開於謙家那扇簡陋的大門時,所有人都愣住了。宅邸狹小陳舊,家徒四壁,除了必備的生活用具,竟無一件值錢的物件。箱篋之中,唯有他常年穿著的官服和幾件洗得發白的舊衫。翻遍所有角落,竟找不出一兩多餘的銀子。負責抄家的官員麵麵相覷,難以置信。他們無法想象,一位執掌天下兵權近十年、位極人臣的兵部尚書,家中竟清寒至此。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後,他們發現正堂旁的一間正屋門窗緊鎖。眾人精神一振,以為珍寶必藏於此。強行打開門鎖後,屋內景象卻讓他們再次愕然。屋內沒有珠寶,沒有金銀,隻有一座簡單的香案。案上,整齊地供奉著景泰帝朱祁鈺禦賜的蟒袍、玉帶和一柄尚方寶劍。這些象征無上榮寵的器物,被於謙用明黃色的綢布小心翼翼地覆蓋著,保存得一塵不染,顯然是被他視為君恩和責任的象征,恭敬珍藏,卻從未在日常穿戴和使用,以示不敢驕矜。
抄家官員動容了,他回到宮中,據實向英宗朱祁鎮稟報:“於謙家無餘財,僅正室封鐍器皿,乃上方賜物耳。” 並詳細描述了那被精心保管的禦賜之物。
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京城,聞者無不動容落淚。就連英宗朱祁鎮本人,在聽聞這一切後,也陷入了長久的默然之中,臉上露出了複雜而懊悔的神情。他或許終於明白,自己殺死的,是一個怎樣清廉忠直、怎樣愛惜名譽勝過生命的國之棟梁。據史載,他後來也曾悔歎:“謙實有功。” 然而,大錯已然鑄成,無可挽回。
於謙的冤屈,天地可鑒,日月同悲。他用自己的死亡,最後一次印證了他的清白,也將他與石亨、徐有貞之流的界限,劃得如同雲泥般分明。
曆史的公道,雖遲但到。近八年後,明英宗去世,其子朱見深繼位,是為明憲宗。成化初年1465年),在天下悠悠眾口的壓力下,於謙的冤案得以正式平反昭雪。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追贈於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湣”意為剛德克就、在國逢難),並在其故鄉杭州西湖畔的故居基礎上敕建“旌功祠”,歲時祭祀。萬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采納廷臣建議,改諡號為“忠肅”意為危身奉上、執心決斷),此諡號更為貼切地概括了他忠勇為國、肅清危局的一生。
在他曾巡撫的山西,在他曾誓死保衛的北京,在他出生成長的杭州,百姓紛紛自發立祠祭祀,香火至今不絕。他與嶽飛、張煌言並稱為“西湖三傑”,共同守護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
他那首十二歲時所作的《石灰吟》,隨著他悲壯的一生,廣為傳頌,超越了時空: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四句詩,仿佛是他為自己寫下的墓誌銘。從雲南的頑童,到國家的救星,再到屈死的冤魂,於謙用他六十年的人生,完美地踐行了少年時在文天祥畫像前立下的誓言。他的忠誠、他的擔當、他的清廉、他的骨氣,正如他所敬仰的文天祥一樣,化作了不可磨滅的“丹心”,永遠地銘刻在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曆史豐碑之上,光照千古,清白人間!於謙用生命踐行了少年時的誓言,他的忠誠與清白,正如他所敬仰的文天祥一樣,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