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0章 黑衣宰相:高僧姚廣孝傳奇

字數:2767   加入書籤

A+A-


    姚廣孝1335 – 1418)生平年表
    姚廣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號獨庵老人、逃虛子。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他是明朝初年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身為僧人,卻深諳政治、權謀與軍事,是“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與核心謀士,輔佐燕王朱棣奪取皇位,後官至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他亦是一位學者,參與了《永樂大典》與《明太祖實錄》的編纂。
    早年出家與遊曆1335 – 1382)
    1335年 (元至元元年) 出生於醫官世家,家族雖非大富大貴,但提供了良好的啟蒙教育。
    1348年 (元至正八年) 出家為僧 十四歲時,他並未繼承家業,而是選擇在當地妙智庵出家為僧,法名道衍。
    14世紀5060年代 遊學求道,博采眾長 在修行期間,他不僅學習佛家經典,更四處遊曆,拜著名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兵法謀略。同時研習儒家典籍,與宋濂、高啟等當時名士交往,成為一個融匯佛、道、儒,精通三教的奇才。
    1368年 (明洪武元年) 明朝建立,受召入京 ,因通曉儒術,被朝廷召至京師南京,但他並未接受官職,而是獲賜僧服還山。
    1382年 (洪武十五年) 遇燕王朱棣,開啟命運轉折,馬皇後病逝,朱元璋遴選高僧隨侍諸王,為其誦經祈福。道衍經人舉薦入京。在這次會麵中,他見到燕王朱棣,認為其有雄主之相,二人一見如故。道衍私下對朱棣說:“大王若能用我,我當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戴。”“王”字上加“白”即為“皇”)後隨朱棣前往北平北京)。
    潛伏燕邸與策劃靖難1382 – 1399)
    1382  1398年 住持慶壽寺,他表麵上是慶壽寺的住持,時常出入燕王府講經說法,實則為朱棣最重要的謀士和密友。他暗中為朱棣網羅人才、練兵屯田,並利用其宗教身份為燕王的行動製造輿論如占卜、相麵等),同時不斷堅定朱棣起兵的決心。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 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削藩。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與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推行激進削藩政策,周王、湘王等先後被廢,朱棣麵臨巨大危機。
    1399年 (建文元年)力主起兵,主導“靖難”。 在朱棣因畏懼而猶豫不決時,道衍極力勸說並堅定其起兵決心。他成為“靖難之役”的最高戰略規劃者,負責留守北平,輔佐世子朱高熾,防禦朝廷數十萬大軍的圍攻,保障了朱棣大後方的穩定。史載“戰守機事,決於道衍”。
    功成名就與晚年生涯1399 – 1418)
    1402年 (建文四年)“靖難”成功,朱棣登基 。燕軍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帝,即明成祖,次年改元永樂。道衍被認定為靖難第一功臣。
    1402  1418年 還俗受官,榮寵至極。 朱棣命其還俗,賜名“廣孝”,並授官“太子少師”。這是其被稱為“姚廣孝”的由來,他雖位極人臣,但始終保持著僧人的本質,大部分時間仍居住寺廟,身著僧衣,不過問家族俗務,形成了“上朝著官服,退朝披僧衣”的獨特現象。
    1404年 (永樂二年)主持《明太祖實錄》修纂 受命擔任《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監修官,負責記錄和修訂朱元璋一朝的曆史。
    1407年 (永樂五年)主持《永樂大典》修纂 。在解縉初修版不盡人意後,姚廣孝被任命與鄭和另一位永樂帝心腹)等人共同主持《永樂大典》的第二次修纂工作,這部曠世巨著的最終成型,他功不可沒。
    1414年 (永樂十二年) 輔佐皇太孫朱瞻基留守北京。 朱棣北征蒙古,姚廣孝奉命輔佐皇太孫朱瞻基後來的明宣宗)留守北京,顯示出朱棣對他至死不渝的信任。
    1418年 (永樂十六年) 病逝於北京慶壽寺,享年八十四歲。明成祖朱棣極為悲痛,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以文臣追贈榮國公,極為罕見。皇帝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文,並賜葬房山縣今北京房山區),成為明代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僧人。
    曆史評價與個人特點
    曆史功績:他是朱棣奪取天下的最關鍵人物,沒有他的策劃與推動,“靖難之役”很可能不會發生或走向失敗。他幫助朱棣穩定了永樂初年的政局,並在文化工程上貢獻卓著。
    他所策劃的“靖難之役”是一場內戰,導致大量軍民傷亡,建文朝許多忠臣被殘酷清洗如方孝孺被誅十族),在傳統史觀中被視為“逆臣”。但其個人品行高潔,又令人難以指責。
    總結:姚廣孝是一位深不可測的傳奇人物。他以一襲僧衣,投身於最殘酷的政治鬥爭,運籌帷幄,改變了明朝的曆史走向。功成名就後,他又能回歸本心,不慕榮利,得以善終。他的一生,是智慧、權謀與超脫的複雜結合,在曆史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深刻印記。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