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4章 運籌帷幄
字數:3681 加入書籤
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親提靖難之師,出奇兵襲取薊州、遵化,永平今盧龍),以迅雷之勢掃清了北平周邊的朝廷勢力,隨即南下,意圖奪取作為北伐基地和軍馬來源的遼東及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臨行前,他將根基之地北平城,連同自己的世子朱高熾、家眷以及全部後方,托付給了那位他最信任的黑衣謀士——道衍。
“大師,北平,和本王的血脈基業,就全拜托您了!”朱棣緊握道衍的手,目光凝重。他知道,自己此行是孤注一擲的冒險,若後方有失,前方大軍將不戰自潰。
道衍深深一揖,神色平靜卻無比堅定:“殿下放心前行,貧僧在,北平城便在。”
然而,考驗來得比預想的更快、更猛烈。建文帝聽聞朱棣起兵且南下,驚怒之下,任命年方十九的膏粱子弟、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調集天下兵馬,號稱五十萬,浩浩蕩蕩北伐,直撲兵力空虛的北平。
消息傳來,北平城內人心惶惶。五十萬大軍,如同一片望不到邊的烏雲,壓得這座北方孤城幾乎喘不過氣。城中的官員、將領,甚至普通百姓,都麵有懼色。燕王府中,年輕的世子朱高熾,雖然素來沉穩,但麵對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也不禁憂心如焚。他疾步找到正在慶壽寺禪房內對著地圖沉思的道衍。
“大師!”朱高熾的聲音帶著難以掩飾的焦慮,“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已至鄭村壩,不日便可兵臨城下。父王遠征在外,城中守軍不足萬人,敵眾我寡,懸殊若此,如……如何是好?北平守得住嗎?”
道衍從地圖上抬起頭,臉上不見半分波瀾,他示意世子坐下,親手為其斟了一杯清茶,語氣從容得仿佛在談論天氣:“世子殿下,稍安勿躁。兵者,詭道也,豈是單看人數多寡?那李景隆,不過一紈絝子弟,色厲而內荏,誌大卻才疏。他雖手握重兵,卻不懂兵法,不恤士卒,且驕橫自大。如此統帥,縱有百萬之眾,不過是一群待宰的烏合之眾罷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北平城堅固的城牆輪廓,繼續說道:“我軍雖少,然城池堅固,糧草充足,更重要的是,我等是為生存而戰,萬眾一心,士氣可用。我軍隻需深溝高壘,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待燕王殿下掃平後方,回師救援,屆時內外夾擊,破李景隆必矣!”
道衍的鎮定與自信,如同定海神針,迅速穩定了朱高熾和城內核心將領的情緒。然而,光有信心遠遠不夠。道衍深知,守城需要的是周密的部署和鐵血的執行。
他不再是那個隻在密室中運籌的謀士,而是親自披上袈裟,手持禪杖必要時也會握劍),與世子朱高熾一同登上北平各門城樓,巡視防務。他仔細檢查每一段城牆,每一座敵樓,調配兵力,布置火器,督造守城器械。
此時已是農曆十月,北地苦寒,滴水成冰。道衍觀察天氣,心生一計。他下令全軍民夫,趁夜汲水,不斷地向城牆外側潑灑。冷水順著牆體流下,在凜冽的寒風中迅速凍結,周而複始,一夜之間,整個北平城牆仿佛披上了一層光滑無比、堅硬異常的冰甲!次日,李景隆大軍開始攻城,雲梯搭上,朝廷士兵奮力攀爬,然而麵對這滑不溜手的冰牆,根本無從著力,紛紛從半空摔下,非死即傷。朝廷軍的攻勢,在這天時與人力結合的奇謀麵前,首次受挫。
這僅僅是開始。道衍絕非被動挨打之人。他深知“久守必失”的道理,在堅守的同時,不斷尋找主動出擊的機會。他利用對地形的熟悉,選拔城中敢死之士,組成精銳小隊,趁風雪之夜或黎明前的黑暗,悄然縋下城牆,對圍城的朝廷大營進行騷擾和突襲。他們不追求殲敵多少,專以焚燒糧草、摧毀攻城器械為目標。幾次成功的夜襲,使得李景隆大軍後勤吃緊,士氣受損,日夜不寧,不勝其擾。
與此同時,與前方朱棣大軍的聯絡,成了決定戰略全局的生命線。朝廷軍對北平圍困甚嚴,常規的信使極難突破重圍。道衍早已未雨綢繆,他精心訓練了一批信鴿,作為傳遞機密情報的利器。這些空中信使,攜帶著道衍親筆書寫的、用密碼或暗語寫成的紙條,巧妙地避開地麵軍隊的攔截,飛越千山萬水,準確地將北平的局勢、朝廷軍的虛實、以及道衍對全局的戰略建議,送達朱棣手中。這些情報,往往能左右戰局的走向。史載“靖難之役,飛書走檄,多出其手”,這“飛書”,很大程度上便依賴於這些不引人注目的信鴿。
建文二年1400)四月,經過數月鏖戰,朱棣終於整合了來自大寧的朵顏三衛騎兵,實力大增,火速回師救援北平。在北平郊外的鄭村壩今北京東壩),與久頓堅城之下、早已師老兵疲的李景隆大軍展開決戰。燕軍以精銳騎兵突擊,大敗朝廷軍。李景隆膽寒,率殘部南逃德州,北平之圍遂解。
當朱棣凱旋,大軍抵達北平城下時,道衍率世子及文武官員出城迎接。望著風塵仆仆但意氣風發的朱棣,道衍沒有沉浸在解圍的喜悅中,他立刻向朱棣獻上了關乎整個靖難之役走向的關鍵戰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殿下,李景隆新敗,士氣低落,朝廷震動,此乃天賜良機!北平之圍已解,後方暫安。殿下絕不可在此久留,沉迷於一城一池之得失。當趁朝廷新敗,措手不及之際,挾大勝之威,迅速揮師南下,繞過堅固城池,直插腹地,目標直指京師金陵!若拖延時日,待朝廷緩過氣來,重整旗鼓,則戰事必將遷延日久,勝負難料矣!”
這是一招險棋,也是一招妙棋。它要求朱棣放棄相對穩固的北方根據地,進行一場千裏大奔襲,直搗黃龍。朱棣聽罷,沉吟片刻,他深知此策的風險,但也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巨大機遇和道衍那超越常人的戰略膽識。他最終拍板:“就依大師之策!”
於是,朱棣在北平稍作休整後,便再次統領大軍,踏上了南征的漫漫長路。而道衍,依舊選擇留守北平。他的角色至關重要,他需要確保這條北伐軍的生命線絕對穩固,需要統籌後方的一切資源,支援前線,需要應對朝廷可能發起的第二次、第三次北伐,需要穩定民心,更需要作為朱棣最可靠的大腦,在後方總覽全局,隨時提供決策支持。
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裏,道衍坐鎮北平,如同一個高效運轉的戰爭機器的總調度。他調度糧草,征發民夫,訓練新兵,處理政務,使得朱棣可以心無旁騖地在南方戰場縱橫馳騁。盡管二人相隔千裏,但通過那源源不斷的情報和策略傳遞,道衍的意誌和智慧,始終與靖難大軍同在。
建文四年1402)六月,曆史的時刻終於到來。燕軍曆經鏖戰,突破重重防線,在靈璧之戰中殲滅朝廷最後一支精銳主力,繼而突破長江天塹,兵鋒直逼南京城下。
此刻,遠在北平慶壽寺的道衍,雖身處禪房,心卻早已飛到了千裏之外的金陵。他日夜推演,等待著那個注定要改變帝國命運的消息。
終於,快馬傳來捷報:穀王朱橞與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降,燕軍入城!宮中起火,建文帝朱允炆於大火中下落不明!燕王殿下,已掌控全城!
消息傳來,北平城一片歡騰。而道衍,隻是緩緩放下手中的念珠,麵向南方,深深地行了一禮。他那古井不波的臉上,或許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如釋重負的微笑。近二十年的謀劃,四年的血火煎熬,終於在這一刻,塵埃落定。
不久,朱棣在南京謁孝陵,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次年年號永樂。
消息傳回北平,道衍知道,他當年在南京對朱棣許下的那頂“白帽子”,終於送到了。這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黑衣宰相,以其在靖難之役中,特別是留守北平期間展現出的非凡軍事才能、政治智慧與堅忍不拔的意誌,奠定了其作為永樂朝開國第一元勳的無上功業。他的舞台,即將從幽燕之地,轉向整個大明帝國。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