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立法製
字數:1928 加入書籤
兩天後,王勝處理完青岡山糧草清點與洛水渡口防務交接,才在軍營中見到從黑石關歸來的宋青書。聽宋青書細說以先天功大陣與真氣古琴震懾李虎、逼降五千精銳的經過,王勝抬手拍了拍玄鐵大鼇甲,語氣中滿是讚許:“軍師這一手不僅拿下了黑石關,還少折損了不少弟兄,實在高明。”
他頓了頓,轉身走到案前,取來紙筆遞給親兵:“豫州境內的三處隱患已清,細作也盡數抓獲,陳友諒的先鋒勢力算是徹底拔除了。你立刻修書送往大都,把青岡山擒張彪、洛水毀樓船、黑石關逼降李虎的詳情一一寫清,尤其要提軍師以先天功震懾敵軍的事——讓主公也知曉咱們這邊的進展,也好讓他放心。”
親兵接過紙筆,躬身應道:“屬下這就去寫,今夜便安排快馬出發,確保密信盡快送到大都。”
王勝點頭,又補充道:“另外,再在信中提一句,豫州防務已重新部署,咱們會繼續探查陳友諒南方主力的動向,若有新消息,會第一時間上報——讓主公不必擔憂這邊的局勢。”
親兵記下叮囑,快步退下擬寫書信。王勝走到帳門口,望著遠處操練的兵士,玄鐵大鼇甲在陽光下泛著冷光:“接下來,就等主公那邊的指令了。隻要陳友諒敢北上,咱們便在豫州,給他迎頭一擊。”
宋青書輕搖羽扇,站在他身側,目光同樣望向軍營:“主公若收到信,想必也會提前調度兵力。咱們隻需守好豫州,便是為後續大戰築牢根基。”
兩人並肩而立,軍營中的呐喊聲與甲胄碰撞聲交織在一起,透著一股安定與底氣——豫州已安,接下來要做的,便是靜候南方的動靜,準備迎接陳友諒可能到來的大軍。
大都皇宮的議事殿內,檀香嫋嫋,張無忌坐在案前,指尖按著豫州送來的密信,目光掃過殿中諸位大臣。此前眾人正圍著疆域輿圖爭論——西北的瓦剌、韃靼與女真部族在燕雲十六州邊境徘徊,時常襲擾村落;南方除了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韓宋還有幾處割據勢力虎視眈眈,而張無忌統禦的疆域橫跨南北,僅靠舊製調度,早已顯得吃力。
“主公,如今內憂外患交織,您若再不建立政權、修立新製,恐難穩定局勢。”戶部尚書上前一步,語氣懇切,“各州賦稅征管混亂,邊防軍調度遲緩,若遇戰事,怕是難以應對。”
兵部尚書也隨之附和:“尚書所言極是。燕雲十六州的部族之所以敢反複襲擾,正是見咱們無明確國號與章法;南方割據勢力更是蠢蠢欲動,若主公能登基定國,不僅能凝聚民心,也能名正言順地調度各州兵力,震懾四方。”
殿內大臣紛紛頷首,連一直沉默的長史也開口道:“主公仁厚,不願稱孤道寡,但如今局勢不同——您麾下軍民皆盼有個穩定的朝堂,新製立,則賦稅明、邊防固,方能護得這千萬百姓安穩。”
張無忌指尖輕輕敲擊案麵,目光落在密信上“豫州隱患已清,陳友諒動向待查”的字跡上,心中思緒翻湧。他並非不願擔責,隻是始終記著當年明教的初心,不願因“稱帝”二字失了本心。可大臣們的話句句在理,疆域過大,舊製難行,若不盡快定製度、立政權,別說應對陳友諒與西北部族,恐怕連現有疆域的安穩都難維持。
“諸位的心意,我明白。”張無忌抬眼,聲音沉穩,“建立政權、修立新製,並非不可,但需從長計議。”他將豫州的密信遞給身旁的侍從,“先將這封信傳閱給諸位,豫州已清除陳友諒的先鋒勢力,暫時無虞。接下來,咱們先議定三件事:一是燕雲十六州增派守軍,抵禦西北部族;二是各州先統一賦稅征管之法,避免混亂;三是草擬新製的框架,待後續再完善細節——至於政權名號,容後再議。”
大臣們見他鬆口推進新製,雖未立刻答應登基,卻也鬆了口氣,紛紛上前傳閱密信。議事殿內的氛圍從之前的急切,漸漸轉為沉穩有序——張無忌雖未稱王,卻已用行動表明了穩定局勢的決心,而這第一步,便是從理順內政、鞏固邊防開始。
喜歡倚天霸業記請大家收藏:()倚天霸業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