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明鏡獻瑞 匠心獨運
字數:3044 加入書籤
待那第一塊二尺見方的玻璃鏡終於冷卻定型,奕帆立即喚來工坊裏手藝最精湛的木匠。
用上等的紫檀木做框,我仔細吩咐著,要雕上祥雲紋,四角包金,務必顯得貴重典雅。
木匠領命而去,三日後來複命時,呈上的鏡框果然精美絕倫。
紫檀木的深沉底色襯得鏡麵越發晶瑩,祥雲紋路栩栩如生,金角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奕帆親自用錦緞將整麵鏡子包裹得嚴嚴實實,這才命人備車前往秦王府。
一路上,他不禁想起《莊子》中的典故: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而今他這麵鏡子,怕是比止水還要清澈明淨了。
王府書房內,秦王朱誼漶正在批閱文書,見他到來,含笑問道:奕帆今日前來,莫非又有什麽新奇物事?
殿下聖明。
他命隨從將錦緞包裹的物件輕輕放在案幾上,在下特來獻寶。
隨著錦緞層層揭開,紫檀木框首先顯露。
秦王不以為意地笑道:不過是一麵妝鏡,何勞......
話音未落,鏡麵完全顯露。
秦王的目光偶然掃過鏡麵,突然頓住。他緩緩起身,湊到鏡前,難以置信地伸手觸摸自己的麵龐。
這......這真是巧奪天工!
他端詳著鏡中纖毫畢現的影像,忽然撫掌讚歎:昔年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今日本王得此明鏡,竟可數清須眉!
奕帆,你這不是魯班再世,簡直是得了公輸般的真傳!
奕帆強忍笑意,謙遜道:殿下過譽了。不過是偶得古方,加以改良罷了。
記得《西京雜記》中曾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在下不過是效法古人而已。
秦王愛不釋手地撫摸著鏡框,忽然問道:此等神物,定價幾何?
他知道重頭戲來了,便將深思熟慮的方案娓娓道來:殿下,正所謂物以稀為貴。
在下以為,新品上市前半年,可按尺寸分級定價。他取出早已備好的價目單:
半尺鏡百兩,二寸鏡七十兩,一尺鏡三百兩,二尺鏡五百兩,三尺鏡七百五十兩,四尺鏡千兩,七尺等身鏡...兩千兩。
他頓了頓,見秦王聽得入神,繼續道:至於窗戶用玻璃,透明者十兩一尺見方,不透明者五兩。據在下核算,目前因工藝尚不純熟,生產成本約是售價的二成。待日後匠人們技藝嫻熟,再推行流水作業,成本還能再降一半。
秦王眼中精光一閃,撫須沉吟,道:成本二成...如此說來,這生意可謂一本萬利啊!
正是。
奕帆點頭道,不過這些老師傅們才是真正的寶貝。
此次試製成功,全賴他們夙夜未懈。
還請殿下恩準,賞賜參與工匠每人十兩,吳老頭單獨嘉獎百兩,以勵士氣。
秦王心情大好,《史記》有雲: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重賞工匠,正是通水樹木之策。
他見秦王興致正濃,便順勢提起道:殿下,既然定價與賞賜之事已定,在下這就回去安排量產。隻是這運輸一事...
秦王會意,笑道:你且先去犒賞工匠,運輸之事,待你回來再議不遲。
他躬身告退,心中暗喜。
這些工匠經過此番曆練,已掌握核心技術。
他日若要在外地設廠,至少有一半人可以隨他闖蕩天下。
這些人,才是他未來宏圖大業的根基。
回到工坊,他立即召集所有工匠。
當賞銀抬出來時,工坊內頓時歡聲雷動。
工匠們跪地叩謝,高呼王爺千歲公子恩德。
吳老頭捧著百兩白銀,老淚縱橫:老朽何德何能,得此厚賞......
奕帆笑著扶起他:吳師傅過謙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您老就是咱們玻璃行的狀元郎!
一個年輕工匠興奮地說:公子,有了這些賞銀,我就能給家裏蓋新房了!
何止新房,
另一個匠人打趣道,怕是連媳婦都能娶上了!
眾工匠聞言都笑了起來,工坊內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他看著這些能工巧匠,心中已在盤算:江南、沿海...將來這些地方,都要靠他們去開枝散葉。
待眾人情緒稍平,他正色道:諸位,這隻是開始。
隻要大家用心做事,往後還有更多獎賞。
不過現在,咱們得抓緊生產,王爺還等著看咱們的能耐呢!
……
喜歡穿越至1586年大航海時代請大家收藏:()穿越至1586年大航海時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