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書籍裏的機會
字數:4260 加入書籤
他再次仔細審視報紙上那張模糊的合影,試圖從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可惜印刷質量太差,根本無法辨認清晰的麵容。
“看來,事情遠比想象的要複雜。”李滿倉放下報紙,眼神凝重。
原本他打算找個合適時機,通過胡家將堡壘的位置和部分情況透露出去,換點功勞。
但現在,牽扯到可能存在的、有組織的日方勢力,他就必須更加謹慎了。
貿然泄露,不僅可能引火燒身,甚至可能打草驚蛇,讓那些隱藏在暗處的家夥警覺起來。
他決定將堡壘的事情繼續深埋心底,至少在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和清晰的應對策略之前,絕不向任何人提起。
那些金銀珠寶和文件,要繼續在空間裏沉睡。
正月裏的日子過得飛快,轉眼就到了初十。
年節的喧囂漸漸沉澱,李家坳恢複了往日的寧靜,但積雪未化,春寒依舊料峭,地裏還不到忙活的時候。
閑來無事,李滿倉除了日常練功、教導孩子們,更多的時間便沉浸在空間裏那堆“廢品”書籍中。
他像一隻勤勞的工蜂,孜孜不倦地從裏邊看能不能翻出寶藏來。
這次,他的目光落在了幾本關於食用菌栽培的書籍上《木耳代料栽培技術》、《香菇高產新模式》、《平菇室內層架栽培圖說》。
這些書籍的出版年份都在八九十年代,裏麵介紹的種植技術相對此時而言,無疑是超前且係統的。
李滿倉仔細閱讀著,腦中靈光不斷閃現。
他想起前世記憶中,到了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紀,東北地區尤其是白山一帶,確實成為了全國重要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木耳、香菇等山貨暢銷全國。
一個念頭在他心中迅速生根發芽,為什麽不現在就搞起來?
眼下是76年初,集體生產仍是主流。
利用生產隊的名義,搞集體副業,既能增加集體和社員收入,又能為自己積累管理和技術經驗,為將來可能到來的個體經營時代鋪路,這無疑是一條穩妥且前景光明的路子。
吉林省冬季漫長寒冷,露天種植不現實,但書籍裏明確提到了室內栽培、利用火炕或簡易棚室控溫保濕的技術!
村裏有不少閑置的舊房、倉庫,稍加改造就能用上。
最關鍵的一環——菌種,書籍裏提到了菌種分離和培育,但那需要專業設備和知識,短期內靠自己搞不現實。
但他有胡秋萍這條線!
以胡家的能量和關係網,從省城甚至北京的相關農業研究所弄到一些成熟的香菇、平菇、木耳菌絲,應該不是難事!
越想越覺得可行。
李滿倉是個行動派,一旦認準了方向,便立刻開始籌劃。
正月十二,他主動找到了生產隊長王振山和村支書周建黨。
就在生產隊那間燒著爐子、煙霧繚繞的隊部辦公室裏,李滿倉拋出了他的想法。
“振山哥,周書記,過年閑著沒事,我琢磨了個事兒,想跟兩位領導匯報一下。”李滿倉開門見山。
“哦?滿倉又有啥好點子了?說說!”王振山對李滿倉現在是很信服的,立刻來了興趣。周建黨也投來詢問的目光。
“我尋思著,咱們隊裏,光靠地裏那點莊稼,社員們日子過得還是緊巴。
咱們守著長白山這座寶庫,除了打獵采山貨,能不能自己‘種’點山貨出來?”李滿倉緩緩說道。
“自己種山貨?”王振山和周建黨都愣住了,“這玩意兒……還能種?”
“能!”李滿倉肯定地點頭,“我打聽過了,也看了些資料。
像木耳、香菇、平菇這些,現在都有技術可以在室內種了。
咱們這冬天長,外麵冷,但屋裏可以燒炕保溫,正好適合。”
他詳細解釋道:“咱們可以找幾間隊裏閑置的空房子,收拾出來,搭上架子。
菌種呢,我想辦法托托縣裏廠子的關係,看能不能從省城的研究所弄到。
這東西就跟種子似的,有了菌種,控製好溫度濕度,它自己就能長出來。
長成了,那就是實打實的錢!不管是賣給供銷社,還是通過我廠裏的渠道銷售,都不愁賣。”
王振山和周建黨聽著,眼睛漸漸亮了起來。
他們都是老農民,對土地和出產有著天然的敏感。
李滿倉說的條理清晰,聽起來確實有搞頭。
“這……真能成嗎?投入大不大?風險高不高?”周建黨比較穩重,問出了關鍵問題。
“投入不大,”李滿倉早有腹稿,“主要是收拾房子的工夫,搭架子的木料咱山裏就有。
菌種需要花錢買,但初期咱們可以少弄點,試試水。
風險肯定有,幹啥沒風險?但比起種地看天吃飯,這個風險可控。
就算一時不成,也虧不了多少,房子、架子還在那兒。”
他頓了頓,加重語氣:“可要是成了,那就不一樣了。
這可是個細水長流的好買賣!一年四季都能出東西,尤其是冬天,別的村沒活兒幹,咱們村卻能靠這個增加收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到時候,咱們李家坳可就成了這十裏八鄉的頭一份了!”
這話說到了王振山和周建黨心坎裏。作為村幹部,誰不想帶著社員把日子過好,做出點成績來?
“我看行!”王振山一拍大腿,有些激動地看向周建黨,“老周,你覺得呢?滿倉這腦子就是活絡!這事要是真幹成了,可是給咱生產隊,給咱全村開了條新財路啊!”
周建黨沉吟片刻,也點了點頭:“理論上確實可行。滿倉,你有幾成把握?”
“七八成總是有的。”李滿倉謹慎地回答,“隻要菌種能搞到,技術環節我多上心盯著,問題不大。”
“好!”周建黨終於下定決心,“那咱們隊委會就研究一下,盡快定下來。先找兩間合適的空房試點,投入小一點,由滿倉你主要負責技術,隊裏給你派幾個人手。需要啥支持,你盡管提!”
得到了村幹部的支持,李滿倉心中一定。
他立刻趁熱打鐵,開始著手前期準備。
先是和王振山一起,在村裏選定了兩間位置朝陽、結構完好、閑置已久的舊倉庫。
然後組織了幾個手腳麻利的社員,清理倉庫,搬運李滿倉從山裏選來的合適木料,開始搭建簡易的栽培層架。
與此同時,他給胡秋萍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並未提及自己的超前知識,隻是以鋼鐵廠采購員想為集體謀福利、發展副業為由,懇請胡秋萍幫忙。
通過她家的關係,聯係省城的農業研究所或相關單位,購買一些優質的木耳、香菇、平菇的栽培菌種菌絲),並希望能附上一些最基礎的操作說明。
他隨信附上了一筆錢,作為購買菌種和打通關節的費用。
喜歡1975,別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別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