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出菇管理

字數:3926   加入書籤

A+A-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在村裏傳開。
    “聽說了嗎?滿倉種的那個菌,在瓶子裏長出白毛了!”
    “真的假的?白毛那不是壞了嗎?”
    “你懂啥!人家說了,那白毛就是菌絲,是好東西,長滿了就能出蘑菇了!”
    社員們茶餘飯後都在議論這事,好奇、期待、懷疑,種種情緒交織。
    李滿倉成了村裏最受關注的人,每天都有村民假裝路過,探頭探腦地想看看“白毛”長啥樣。
    李滿倉對此泰然處之,他知道,現在說什麽都是虛的,隻有等到潔白的香菇、肥厚的平菇、黑亮的木耳真正長出來那一刻,才能讓村裏人心裏踏實。
    時光在精心照料與殷切期盼中悄然流逝,轉眼到了陽曆四月初。
    外麵的積雪已基本消融,隻有背陰的溝壑裏還殘留著些許頑固的白色。
    春風變得和煦,帶來了泥土解凍的芬芳和萬物複蘇的氣息。
    而那兩間被李家坳全體社員默默關注的“菌房”內,更是生機盤然。
    經過二十多天的暗室培養,大部分瓶袋內的白色菌絲已然長滿,如同厚厚的白色絨毯,將培養基質完全包裹,散發出一種略帶黴味卻又清新的菌類特有氣息。
    李滿倉知道,發菌階段基本成功了!接下來,就是更為關鍵的出菇管理。
    不同的菌類,出菇的條件和周期也截然不同。李滿倉根據資料和書籍知識,開始進行精細調控。
    他首先將長滿菌絲的木耳菌袋轉移到光線更明亮、通風更好的區域。
    木耳喜歡相對穩定的溫度和較高的濕度。他指揮社員們保持室溫在2025攝氏度之間,並通過持續在地麵灑水、懸掛濕布簾等方式,將空氣濕度堅決維持在85以上。
    木耳的生長需要散射光,這樣才能促使它產生黑色的色素。
    果然,在調整環境後不到一周,那些潔白的木耳菌塊上,便開始出現一些微小的、黑色的、膠質狀的小點,如同墨汁滴落在雪地上——那是木耳的原基!這小小的變化讓負責照看木耳的社員們興奮不已。
    與此同時,平菇的出菇管理也在同步進行。
    平菇是這三種菌類中出菇最快的。李滿倉讓人對長滿菌絲的平菇菌袋進行了簡單的溫差刺激白天稍暖,夜晚稍涼),並保持較高的濕度,適當通風。
    幾乎在木耳原基出現的同時,一叢叢、一簇簇灰白色、扇貝狀的平菇菇蕾,便如同蓄勢已久的軍隊,爭先恐後地從菌袋的兩端開口處冒了出來,肥厚鮮嫩,長勢極為喜人。
    “快看!平菇出來了!”第一個發現的社員驚喜地叫出聲。
    眾人圍攏過來,看著那生機勃勃的平菇菇蕾,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李滿倉仔細檢查了一下,叮囑道:“平菇長得快,要特別注意保持濕度,但水不能直接噴在菇蕾上,容易爛。通風也要做好。”
    相比之下,香菇就顯得“沉穩”了許多。
    李滿倉將香菇菌瓶菌袋轉移到另一間稍涼爽、濕度更高的房間。
    他讓人用木棒輕輕敲打瓶身或袋身,給予一定的物理刺激俗稱“驚蕈”),模擬自然環境中樹木倒伏或雷擊的震動,促進菇蕾形成。
    同時,和木耳一樣,需要維持較高的環境濕度。
    但香菇菌絲從受到刺激到現蕾,需要的時間比平菇長得多。
    在平菇菇蕾已經明顯長大,木耳原基也逐漸伸展成小耳片的時候,香菇菌塊表麵才遲遲地、零星地冒出幾個小小的、灰褐色、如同黃豆般大小的凸起!
    “出來了!香菇也出來了!”李滿倉這次的聲音帶著一種更深沉的喜悅。
    香菇的生長周期最長,管理也相對精細,它的成功現蕾,意味著三種菌類的栽培都邁過了最艱難的第一道坎。
    消息再次轟動了李家坳。村民們看著不同房間裏,不同形態的菌類以不同的速度生長著,感覺無比新奇。
    平菇果然不負“快槍手”之名,從現蕾到第一茬成熟采收,僅僅用了五到七天。
    當第一筐鮮嫩肥厚、散發著清香的平菇被采下來時,所有人都圍了上來。
    李滿倉將其中的一部分分給了參與勞動的社員們嚐鮮,簡單的蒜蓉清炒,那鮮美的滋味就讓從未在冬天吃過如此鮮嫩蘑菇的村民們讚不絕口。
    木耳的生長則顯得不緊不慢。
    從黑色原基長成舒展的小耳片,再到成熟耳片充分展開、邊緣卷曲、富有彈性),需要十五到二十天。
    當第一批黑亮、厚實、如同綢緞般的木耳被采收下來時,社員們小心翼翼,生怕碰壞了這看起來就金貴的東西。
    而香菇,則充分展現了它的“慢工出細活”。
    從灰褐色的菇蕾,慢慢拉長菌柄,撐開菌傘,傘蓋顏色加深並出現美麗的龜裂紋,整個過程持續了將近二十天。
    當第一批傘蓋肥厚、菌肉緊實、香氣濃鬱的幹製香菇為了便於保存和運輸,李滿倉指導社員們將部分鮮菇進行了初步烘幹)出爐時,那濃鬱的異香讓所有人都知道,這等待是值得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成功了!三種食用菌的室內栽培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看著倉庫裏采收下來的鮮嫩平菇、黑亮的木耳以及香氣撲鼻的幹香菇,王振山和周建黨激動得手都有些顫抖。
    這不僅僅是蘑菇,這是李家坳生產隊一條嶄新的活路!是集體副業成功的鐵證!
    李滿倉心中同樣充滿了成就感,但他更清楚,這隻是第一步。
    他組織社員們將采收的食用菌進行分類、整理。
    平菇和部分鮮香菇通過鋼鐵廠的渠道和公社供銷社銷售,而木耳和大部分香菇則被小心地幹製儲存起來,準備尋找更好的銷路。
    當第一筆賣蘑菇的收入——一百多塊錢,交到生產隊會計手上時,整個李家坳都沸騰了!
    這筆錢或許不算巨款,但它代表的意義非同尋常!它意味著,在土地之外,在農閑時節,李家坳的社員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真的創造出了實實在在的財富!
    原本那些持懷疑態度的村民,此刻也徹底信服了,紛紛找到王振山和李滿倉,詢問能不能擴大規模,自家能不能也跟著學。
    李滿倉知道,火候到了。
    他趁熱打鐵,與王振山、周建黨商議,決定以生產隊集體的名義,正式成立“李家坳生產隊食用菌種植小組”,
    由他擔任技術總指導,吸納更多細心肯幹的社員參與,總結經驗,逐步擴大種植規模,並將這成功的模式穩固下來。
    喜歡1975,別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別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