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遠客獻圖

字數:3000   加入書籤

A+A-


    海船在渤海灣的風浪中顛簸了數日,終於望見了青州以北荒涼的海岸線。
    吳應箕立在船頭,青衫被鹹澀的海風打得透濕,臉色蒼白,卻掩不住眼中的灼熱與決絕。
    他懷中緊緊抱著一個用油布重重包裹的長筒,裏麵是他耗費數年心血繪就的《紅衣大將軍炮改良圖說》,更是他投向滄州、抗衡清虜的投名狀。
    南京城內的腐朽氣息、朋黨間的傾軋空談,已讓他窒息。
    劉體純滄州血戰的事跡傳來,尤其是那開新科、取實務之士的舉措,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驚雷,劈亮了他心中的迷惘。
    他毅然辭別了複社友人,變賣家產,通過隱秘渠道聯係上北上的海船,踏上了這條吉凶未卜的航路。
    踏上滄州的土地,雖滿目戰爭瘡痍,卻有一股蓬勃的生氣在焦土下湧動。
    更令他驚喜的是,正趕上青州秋闈!那張貼的告示,那“格物”、“算學”等新科之名,讓他熱血沸騰。這,正是他理想中的取士之道!
    他沒有立刻去求見劉體純。才名也罷,舊誼也好,在此時此地都顯得虛浮。他要以最直接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
    格物科考棚內,氣氛不同於經義科的沉悶。
    空氣中彌漫著礦石、木材、金屬的氣息。考題頗雜:辨識礦物特性、設計省力器械、解說力學原理…甚至有題要求優化一款現役火帽槍的擊發機構。
    吳應箕深吸一口氣,鋪開考紙。他先從容解答了各類基礎考題,筆走龍蛇,條理清晰,顯露出紮實的格物功底。
    最後,他將目光投向了那道壓軸的武器改良題。
    他沒有選擇小巧的火銃,而是將答卷的空白處作為圖板,提筆蘸墨,手腕懸空,竟開始勾勒一幅極其複雜的火炮結構圖。
    筆尖遊走,線條精準如尺規所作。炮身倍徑、膛壁厚度、耳軸位置、炮車結構…無數細節一一呈現。
    更令人叫絕的是,他重點描繪了一種全新的、帶有自緊結構的炮膛設計,並輔以繁複的算式推導其承壓強度;又設計了一種巧妙的楔形炮閂和緩震機構,用以提高裝填速度並減少後坐力。
    他在圖側以小楷密密麻麻地注解,從冶鐵選料、鑄模技巧,到彈藥配比、射表編製,乃至炮組訓練要點,無所不包。
    這已不僅僅是一張圖紙,更是一份完整的、可立即投入試製的技術說明書!
    周圍其他考生看得目瞪口呆,連監考的宋應星都忍不住湊近觀摩,嘖嘖稱奇。
    吳應箕全神貫注,額角沁汗,仿佛又回到了南京城外那座他偷偷建立的小小試驗工坊。
    考試結束後,吳應箕並未離去。他捧著那卷厚重的考卷,連同懷中那份油布包裹的《改良圖說》,徑直求見主考官宋應星,言明有破虜利器獻上。
    消息第一時間傳到劉體純耳中。聞聽有一江南士子不僅在格物科考中表現驚人,更聲稱身懷紅衣炮改良秘法,頓時來了興趣。
    在將軍府偏廳,劉體純見到了吳應箕。後者雖經風浪顛簸、考場勞頓,卻依舊脊背挺直,不卑不亢。
    “學生吳應箕,拜見劉將軍。”
    他從容行禮,隨即雙手奉上考卷與圖說,輕聲道:“此乃學生答卷及平日所繪紅衣炮改良圖說,倉促而成,瑕疵必多,然皆出自實心,盼能於將軍抗虜大業有微末之助。”
    劉體純先展開那份考卷,隻看了一眼那精密的火炮結構圖,眼神便是一凝。
    他久經戰陣,對火炮再熟悉不過,一眼便看出圖中設計遠超當前明軍和清軍所用紅衣炮的水平!尤其是那炮膛和炮閂設計,簡直是天才的構想!
    他強壓激動,又迅速翻閱那厚厚的《改良圖說》,越看越是心驚。這已不是簡單的改良,近乎是一場火炮技術的革命!其思路之縝密,數據之詳實,絕非紙上談兵!
    “此圖…皆是先生所繪?”劉體純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正是在下。”吳應箕坦然道。
    “學生鄙棄空談,素喜匠作格物之事。於南京時,便常暗訪工匠,觀摩西洋銃炮,推演其理,積年而成此圖。聞將軍此處唯才是舉,故冒死來投。”
    “好!好!好!”劉體純連說三個好字,猛地站起身,上前緊緊握住吳應箕的手,“我得先生,如高祖得張子房,如光武得鄧禹!豈止是微末之助,實乃雪中送炭,久旱甘霖!”
    他當即說道:“格物科頭名,理應便是先生!但為保密起見,先生可否摒棄虛名,即刻任“匠作監’主事之職,專司火炮營造改良!一應人手、物料、工坊,盡皆滿足!”
    吳應箕一笑,拱手施禮:“但憑將軍安排!
    劉體純大喜,又對吳應箕道:“吳先生,你這圖說價值連城!但我軍中現有幾位大匠,於鑄炮、火藥亦有獨到之處。還望先生能不吝賜教,與他們合力,將紙上利器,化為陣前霹靂!”
    吳應箕深深一揖道:“敢不從命!學生願與諸位師傅同心協力,必為我滄州鑄出克敵製勝之神炮!”
    宋應星在一旁撫掌笑道:“主公又得一大才!吳先生之圖,與主公所言‘雷公’之念,正可相輔相成!若以新炮發射帶引信之開花彈,其威…”
    幾人相視,眼中皆燃起熊熊火焰。
    喜歡京城,我擋住了吳三桂和清軍請大家收藏:()京城,我擋住了吳三桂和清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